一张“借条”的牵挂——记2021年度“雅安好人”唐利庆

来源:
2022-10-14 09:07
浏览:
收藏 打印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受人推崇的做人原则。

她们非亲非故,因工作结缘,而老人却将自己的全部存款给她保管。就是这样一个举手之劳的事情,她得到很多人的点赞,还得到一面“大爱无疆、善德永存”的锦旗。

她就是2021年度诚实守信类“雅安好人”唐利庆,汉源县九襄镇人,一个用实际行动书写诚实守信的人。

一张借条 牵出真情故事

十多年前,唐利庆还在当地一家银行上班,一位名叫张秀珍的老人偶尔到银行存钱,因没多少文化,不会填写存单等手续,每次,唐利庆都会热情帮助。就这样,打交道次数多了,她成为老人心中最信赖的人。

2019年9月,张秀珍找到唐利庆,请她代存代管这5万元,唐利庆答应了,并向其出具了借条、注明了银行利率和还款期限。

其间,唐利庆曾在街头多次见到捡废品的张秀珍,每次都要买些蛋糕、香蕉或苹果让老人回家吃。“但老人一直没说过这5万元一事”。

当时为便于及时联系,唐利庆便在张秀珍的手机里面存下了第一个号码,也是手机里唯一的一个联系人。并嘱咐张秀珍:“一有事情就给我打电话,需要钱我随时给你准备。”

原来,张秀珍的老伴早年去世,膝下2个儿子都有智力残疾,几年前小儿子去世,留下她和大儿子相依为命。其大儿子无生活自理能力,平时,张秀珍要捡拾废品卖,挣钱补贴家用,还要照顾儿子。

当地党委政府也十分关心这个特殊家庭。逢年过节,镇、村、组干部都要上门看望、慰问。随着张秀珍年龄增大,照顾儿子显得越发吃力。为减轻老人压力,当地政府便将其子送到当地医院康养中心,一方面便于治疗,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他需要人照顾的问题。

2021年4月上旬,张秀珍一病不起,多亏远房侄子陈洪西看望老人后联系了当地村组干部张莉容。此后,张莉容、陈洪西便成为老人的护理员。尤其是张莉容,每天陪伴在病床前,喂饭喂药、悉心照顾。村干部还将老人的儿子从医院接回家,陪在母亲身边……张秀珍去世后,在村组干部、热心村民和亲属的全力操办下,老人入土为安。

在清理张秀珍家中遗物过程中,大家从放在一张旧床上的棉絮中间找到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一张折了又折的纸条。正是这张纸条,唐利庆与老人之间鲜为人知的故事才被大家知道。

一张借条 彰显善德永存

他们打开纸条,发现是一张5万元的借条,觉得能留给老人的残疾儿子;细看却发现,借条上写明借款金额和利息,也有借款时间和年限,以及借款人唐利庆的名字,但借条上没有唐利庆的联系方式、家庭地址,也没有身份证号码和红手印,也没有见证人;更关键的是,还款期限已过。村组干部陪护老人时,没听她谈起过借钱给别人的事;询问当地村民和张秀珍亲属,也没人认识唐利庆。

同时,众人还在张秀珍的遗物中还找到一部手机,手机通讯录中有一个联系人与借条上的名字一样。张莉容决定以张秀珍亲戚之名与唐利庆联系。

张莉容打通电话后,称老人生病无钱治疗,请归还一部分钱……

电话那头的唐利庆,一听“张秀珍生病”的消息,急切地追问“她得了什么病,住在哪家医院”等,并告诉张莉容,钱是她帮老人代管代存的,需要多少马上取……

随后,村组干部将老人已经去世一事告诉唐利庆。唐利庆得知老人去世并已安葬的消息后,几度哽咽。

原本用来报时的手机,终于有了一份牵挂。然而,谁也没想到当这个号码拨出的时候,已是天人两隔。

唐利庆和张秀珍的故事,大家为之感动。在当地村组干部和派出所民警的见证下,唐利庆将代存代管的5万元本金和1000余元利息交给村组干部,由其监管,用于老人之子所需开支。

为感谢唐利庆对待张秀珍老人不是亲人胜亲人的无私善举,当地政府特意制作锦旗致谢,唐利庆诚实守信的美德,值得大力宣扬。

“虽然非亲非故,但我愿意帮助。”采访结束时,唐利庆告诉我们,她与老人因工作结缘,现在老人去世,虽然自己与老人的儿子素不相识,但她会尽量抽时间去看望,送去力所能及的关爱。 本报记者 郑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