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企普遍恢复生产 鲜茶价格逐步回升
5月12日,突如其来的灾难,把我市茶产业推到了风口浪尖。在大地震中,我市上千家茶叶企业不同程度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千万元。仅在名山县,就有195家茶叶加工企业受损,受损面达到45%,固定资产损失近3000万元,20多万茶农的利益受到威胁。一时间,茶企停产,茶叶交易市场停业,鲜叶价格下跌了将近一半……所幸的是,我市茶产业经受住了严峻考验。短时间的阵痛后,茶产业生产自救逐渐显现成效。截至记者发稿当日,我市最大的茶产区——名山县,已有98%的受损茶叶加工企业恢复生产,鲜叶价格正逐步回升。迅速复产夺回地震损失繁忙的生产线,井然有序的生产车间,忙碌的员工……汶川特大地震的阴霾渐渐消散,我市绝大部分茶叶生产企业恢复了忙而不乱的生产场面。
“厂里的生产线全部开工,制茶工人全部到岗,日产量恢复到了震前水平。”名山县敦蒙茶厂的胡国锦告诉记者,他们厂5月17日就恢复了生产,每天能加工鲜芽两三千公斤。该厂所在的名山县联江乡的34家茶叶加工企业已全部恢复生产,每天能加工鲜叶10多万公斤,生产干茶2.5万余公斤。
记者在雨城区一家受震损较为严重的茶叶加工企业看到,受损的厂房已经重新换上新瓦,裂缝的墙面也得到了加固,工人们穿梭在各条生产线之间,生产正逐渐恢复。该公司经理张全义说,茶叶生产季节性强,“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5月和6月正是夏茶采摘与生产的关键时节,如果茶企不能够快速恢复生产,将大大影响今年我市茶产业的发展。因此,地震后,他们克服资金、燃料等方面的困难,迅速自救,及时恢复了生产。据悉,雨城区60余家茶叶加工企业已全部恢复生产,鲜叶价格也逐步回升到去年同期水平。
与此同时,我市各级有关部门也快速作出反应,在第一时间内展开茶产业生产自救。
名山县为了解决企业灾后所面临问题,确保茶叶加工企业尽快恢复生产,专门成立了供电抢险队,昼夜不休对地震引发的停电线路和配变设施进行巡视、抢修,排除故障。地震两天后,该县停电的联江、解放、双河、马岭等10余个乡镇,全部恢复供电,保证了茶叶企业快速恢复生产。为解决企业灾后重建所需的资金问题,该县还积极协助企业通过各种途径搞好融资信贷。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特事特办、简化手续,为企业抗震救灾及时提供资金支持。目前,金融机构已为全县茶叶加工企业发放贷款500多万元。另外,为了解决茶叶企业的燃料问题,相关部门还加紧协调煤炭调运,为企业提供煤炭补助,保证茶叶加工企业用煤需求。
此外,乡镇一级也纷纷采取措施帮助茶企恢复生产。名山县茅河乡是我市主要茶产区之一。地震后,该乡立即组织乡村社干部、技术人员、抗灾志愿者60余人,帮助28家茶叶加工企业维修机器设备。为解决企业生产所需资金,该乡还组织25家茶叶加工企业实行联保贷款,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截至目前,全乡茶叶加工企业共联保贷款200余万元。
“我们要加快生产,争取把损失夺回来!”名山一茶叶老板表示。在各级部门的协调帮助下,我市茶企所面临的用电、资金、燃料、销路等问题均在逐步缓解,绝大部分企业顺利恢复生产。多措并举稳定鲜茶价格5月,茶园里正是一片新绿,然而,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击碎了茶农们丰收的喜悦。5月12日发生地震,次日我市鲜叶价格就下降了近一半,往年络绎不绝的茶商也不见了踪影。为了将损失减少到最低,我市有关部门立即行动起来,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鲜叶价格。目前,我市鲜叶价格逐步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
“现在市场上的鲜叶(每斤)比一个月前涨了4毛钱,能卖到0.8元,芽尖一斤可以卖20多元,去年也就是这个价了。”百丈茶叶市场一位卖茶的茶农说,家里最近又忙起来了,鲜叶一到市场很快就被厂家收走,他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在茶叶交易市场,茶农与茶商的讨价还价声、茶农们的说笑声、收茶人装车的吆喝声重新交织在了一起。
鲜茶价格的恢复,得益于各级政府部门及时有效的措施。灾情发生后,市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前往名山、雨城等地了解茶企以及茶农的受灾情况,并指导各乡镇采取措施稳定鲜叶价格,做好茶园管护,保证茶厂生产所需。
随着茶叶加工企业生产正常化,鲜叶销量有了保障,价格提升很快,从而激发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茶园里重现繁忙景象。
为了确保采茶人力,各级有关部门还迅速搭建招工渠道。茅河乡就通过网络和用工信息宣传单,对外发布了用工信息300余条,组织企业和茶农到蒲江、邛崃等地招收采茶工100余人,满足了采茶用工需求。“大灾之后,我们更要做好茶园管护,加大茶叶采摘量,确保遇灾不减产。”家住名山县的茶农朱万福说。
眼下已是夏茶生产的关键时期,为确保大灾之年增产保收,我市相关部门一方面加强茶园管护和技术指导,引导茶农加大名优茶采摘力度;另一方面,继续发挥“春茶采摘工服务台”的作用,为企业和茶农组织足够的制茶工和采茶工。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各乡镇也及时对茶农进行浅耕、施肥、害虫防治的指导,狠抓夏秋名优茶采摘,弥补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