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电影周上的艺术奇葩——邓德业篆刻展引人注目
市民参观邓德业篆刻展作品
他将篆刻称为“吟红”,终生为印而痴嗔;
印文为魂,他突破传统藩篱,制印抒胸臆,被誉为“思想篆刻家”。
人去魂留,在第四届中国·雅安国际熊猫·动物与自然电影周期间,我市已故篆刻艺术家邓德业的部分作品在市区博物馆展出,引来各方惊赞,堪称本届熊猫电影周上的一朵艺术奇葩。
斗室之间露真情
“字字是情,笔笔含义,这些作品太了不起了!”16日,“欢聚熊猫首都·同绘生态天堂”熊猫画家画熊猫主题采风活动笔会作品暨邓德业篆刻展在市区博物馆开展,本市已故篆刻艺术家邓德业的部分篆刻作品首次亮相熊猫电影周,就此揭开了一段虽饱经磨难却豁达淡然的人生,一部个人与社会的兴衰荣辱史。
18日,市区博物馆。穿越熊猫绘画展展厅,便进入邓德业篆刻展展厅。展厅呈不规则倒“T”型布展,外宽里窄,面积不大,仅展出了40余部作品。与一门之隔的熊猫绘画展展厅相比,这里逼仄中蕴涵张力,让人宁静之余又暗自澎湃,一如邓德业生前与金石之间的守望之旅。
邓德业的女儿邓存琚介绍,这次篆刻展只选取了其父的部分作品,分为三个主题展出,分别是“故乡情”“体育艺术”和“社会人生杂谈”。“父亲是土生土长的雅安人,他把对故乡的全部依恋和感情都融入到了自己钟爱的艺术创作中。”邓存琚说。
篆刻展上,清风、雅雨、大熊猫、汉代遗物、清幽古镇……神奇自然和浩瀚历史所赋予雅安的所有珍奇异宝都幻化成了邓德业金石之间的刻画。邓存琚说,父亲每完成一印,必在其后附以感悟或解释,从而使印作摆脱了书画陪衬的范例,成为有灵魂的个体,确立了其“内容为一,形式其二”的独立风格。因此,广大市民在其篆刻展上,能深深体会到邓德业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
“故乡谓雅安,雅正而不守旧,安宁而不古板,印铸雅安:雅正安宁”,通过作品“雅安”,邓德业道出了故乡的别样韵味。
“雅安之美何在?……雨洗山青鸣翠鸟,浪涌大川含烟波。雾绕溪水总为情,霭吻城南一面坡。只要到了雅安,便是生活在水墨画卷之中。认同了这种美,便是皈依了一种生命之淡然”,展厅中的作品“水墨之乡”激起了很多参观者的共鸣。
“熊猫因故乡之环境而幸存,故乡因熊猫之珍稀而扬名。然,身在本土,故乡为雅;身在省外,故乡为四川;身在国外,故乡为中国。倘若到得太空,故乡为地球。嗟乎,熊猫故乡属于世界。”在本届熊猫电影周召开之时,再品邓德业的印作“熊猫故乡”,在敬佩其广阔胸襟之余,不少市民也生发了强烈的自豪感。
方寸之中刻古今
“吾称篆刻为‘吟红’,为因而沥血矣。”篆刻之于邓德业,犹如生命,不可弃,也不舍弃。不管是在和平年代,还是在动荡岁月,他都以印刻古今,或追思求索,或嬉笑怒骂,任凭自己的灵魂在方寸之间孤独守望,沉淀成金。
对于邓存琚来说,父亲刻印的身影已经成了抹不去的记忆,“改革开放前,父亲的印材大都比较简陋,砖块、瓦片、甚至岩盐都用来制印,后来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正轨,家境也随着社会发展有所好转,父亲开始用稍微好一点的印材,到了后期就基本用青田石、寿山石等比较高端的印材。”邓存琚回忆。
从砖块到寿山石,邓德业毕生制印3000余枚,其内容之浩瀚,令人钦佩。这3000多枚印章,记录的不仅是邓德业个人漫漫人生路上的不断叩问与求索,也刻印着社会的变迁和国运的兴衰。邓存琚说,其父生前为人低调,潜心制印抒胸臆,为了父亲之遗愿,近年来,她悉心整理父亲遗作,为之归类整理成籍,欲出版献于世人。如今,《邓德业篆刻集》首卷本已出版发行,分为《印道吟红》、《印钤墨痕》、《印射南北》三册,主题各不相同,反映了其“位卑不敢忘国”之情怀,浓缩了个人、时代乃至民族的变迁历史,也蕴含了其对人生、对家乡的思索与热爱。
“枚枚鲜红的印章,皆是深深的怀念,父亲生命的痕迹在小小方寸中凸现出来:欢愉、苦涩、酸楚、愤怒、思索、追寻……在刀与石的激烈碰撞中,缓释生存之痛,领略人生之乐。”邓存琚说,整理父亲遗作的过程是重读父亲的过程,慰藉之余,更多而是不安,唯恐自己不能精准地呈现其父孤独守望数十载的生命天地。如今,在多方帮助下,《邓德业篆刻集》首卷已经面世,邓存琚称自己将加快步伐,尽快在两三年内将剩下的三卷整理出版。
记者刘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