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水利滋育希望 条条水渠造福雅安 ——市水利系统灾后恢复重建三周年工作纪实

来源:
2016-08-15 08:39
浏览:
收藏 打印

飞仙湖国家水利风景区一隅

名山区农村供水总厂,将为名山区23.89 万人提供安全饮水

宝兴县灵关水厂已正式通水运行。

雨城区陇西河堤防

宝兴县灵关生态堤防

  ○ “4·20”芦山强烈地震,全市受损灌溉水库37座,受损山坪塘993口、引水工程8720千米、提灌站468处、蓄水池水窖2911口,受损堤防215.12千米,饮水困难人口101.58万人,水土保持受损面积30800公顷,水利系统业务用房受损15360平方米。

  ○ 灾后恢复重建,全市水利系统重建项目累计完工79个,累计完成投资36.9亿元。整治水库32座、堤防185.73千米、渠道1017千米,新建和整治供水工程339处,新增供水能力18.5万吨,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3.37平方千米,新建和整治水资源监测点112个。

  飞仙湖、汉源湖、龙湾湖,雅安大地湖光山色;周公河、大渡河、喇叭河,雅安大河清水长流;十里绿堤、防洪大堤、防护堤,雅安大地风景秀丽……八月,行走在雅安大地,到处山水浑然一体、风景如画,让人感受到水利工程带来的勃勃生机。

  三年,1000多个日日夜夜,雅安水利人用艰辛换取道道清泉,用汗水浇筑条条水渠。“让山更绿,让水更清,让受灾群众更富裕。”灾后恢复重建,雅安水利人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把水利作为我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

  九龙清泉奔流入市,宝兴河水流到名山;清泉润沃野,长龙卧滩头,陇西河十里绿堤游人如织,田间地头沟渠成行……饮水工程、堤防工程等一批水利工程建成投用,各项民生项目重建惠及千家万户。

  震损修复

  “包袱”变成希望

  面对艰巨的灾后重建任务,市水务局如何分清主次,把握先后?

  地震发生后,各县(区)水务部门积极组织应急队伍投入抢险救灾。在加强水质监测,确保水质安全的前提下,集中力量解决好城镇、农村临时供水问题。对有水源的地方千方百计恢复供水,对没有水源的地方则加强与当地政府的衔接,想办法用送水车送水,确保受灾群众“有水喝、有干净水喝”。

  市水务局把震损水库除险加固作为安定民心首要工程,全市水务系统出动排险小组44组225人奔赴129个乡镇,对水利设施进行拉网式排查抢险。同时,市排查小组还及时将排查情况反馈回市抗震救灾指挥部,通过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电台要求各县(区)第一时间启动水电站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农业灌溉水库大坝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疏散下游群众,确保河道安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芦山县沫东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总投资470万元,建设内容为加固坝体、前坝坡防渗处理、后坝坡增设反滤层、坝顶重新硬化,维修放水渠150米,整治放水设施100米,安装监测设施、监控设施各1套等。

  沫东水库的重建对保护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火炬环线、水库环湖提升打造具有重要意义。水库安全管理自动化及信息化的提升,加强了水库动态监管监测,利于防汛预警。保护下游300余户100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灌溉面积400亩。结合火炬环线提升打造,为旅游、休闲产业发展做好基础设计工作。

  灾后恢复重建,全市共有32座震损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纳入“4·20”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规划总投资7133万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大坝、溢洪道、放水设施维修加固,管理房等附属设施重建或维修加固、水库清水工程等,增设水库动态监测预警设备等。

  全市完成32座震损水库除险,为农村生产生活提供了有效水源保障,并打造成观光型生态水库,进一步促进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地震造成的“包袱”变成了一个个焕发生机的希望。

  科学谋划

  水利基础迅速提升

  灾后恢复重建,市水务局紧紧围绕民生,充分利用灾后重建提升全市水利支撑水平。市水务局和市水勘院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奔赴各县(区)水库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督促工作。通过深入细致地调研,谋划储备了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项目,组织实施了一批涉及保障民生、改善生态和促进发展的项目。其中,作为重建项目中的重点民生工程,铜头引水工程和南郊水厂引水工程正在加快建设。两项工程涉及县区众多,工程量巨大,能有效地解决农村灌溉、生活用水,以及改善中心城区饮用水质量等问题,真正做到造福于民。

  重建规划上,市水务系统提出了“城乡统筹、科学规划”,“示范带动、精品工程”,“技术先进、优质服务”的供水重建原则。打破行政区划,分区域统一调配水资源,因地制宜规划供水工程。做到水源水量充足,水厂水质优良、管理自动化,全面提升城乡供水工程基础设施与管理水平。

  在江河堤防规划上,以打造滨水空间新风景为目标。按照人水和谐,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科学建设堤防,突破以往把江河作为单纯泄洪通道的思维定势和处理方法,把城市江河及滨水空间作为地方文脉、城市形象、休闲空间、泄洪排水、生态系统和城市气候的重要载体,以岸线自然化、断面多样化、岸坡生态化、植被乡土化、设施人性化开展水域空间打造,为滨水空间规划提供坚实内核,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形象定位等合理布局滨水空间范围,规划滨水建筑风格、用途与规模,大力推行大尺度滨水空间规划,多目标江河治理设计,新技术主导工程实施建设。比如雨城区陇西河上里镇堤防与古镇连成一气,成为休闲度假胜地。工程建成后,我市已申报水利风景区。

  在农水工程规划建设上,以助力幸福美丽新农村建设为目的,充分发挥灾后重建农田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新农村建设。对项目区内“山水林田路”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的村庄建设、生产条件、人居环境;按照“渠成网、沟涵通、水满塘”的理念,合理优化配置水资源,增强节水节能效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构建“沟渠绕田走,人如画中游”新农村景象,拓展乡村旅游功能,促使小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强力推进美丽新村建设。

  三年间,我市建成了飞仙湖国家水利风景区、硗碛湖省级水利风景区,正在编制天全龙湾湖、雨城陇西河等水利风景区规划,积极拓展水利工程、水域的旅游服务功能,促进景区农户增产增收。全市规划实施共有79个水利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不含汉源县、石棉县)纳入,其中涉及水利基础设施34个(主要包括水库32座、堤防185.73千米、供水厂389处、渠道1017千米和山坪塘47口),农村建设14个、生态修复6个、城镇体系18个、产业园区3个、社会管理类4个,规划资金38.7亿元。

  重建三年,我市的水利基础设施水平迅速提升,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得到保障,生态环境受到更好的保护。

  民生优先

  安全饮水滋润民心

  8日,芦山县清仁水厂,水厂负责人曾蒲超看着水龙头哗哗流出的清澈“甘泉”,脸上写满幸福的喜悦。

  长期以来,饮水难一直困扰着清仁乡群众,特别是地震之后人畜饮水问题尤其突出。“群众经常要到一二公里外的河沟背水,安全饮水问题一直无法解决。”震后,市、县水务局规划在清仁乡建设水厂,解决当地群众和企业用水难的问题。

  2014年7月清仁水厂动工兴建,2015年12月25日进入试运行阶段,日供水规模1万吨。“一吨水0.9元,一般农户每个月消费不足10元钱。”曾蒲超介绍,清仁水厂的建成不仅解决了清仁乡农村群众1.4万人饮水,并且还解决了寇家坝、向阳坝工业园区6家企业的用水问题,提高了农村供水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每逢下雨,任家村的水就变得浑浊无法饮用,村民只能到很远的地方去接山泉水用。有时,几个村的人都去一处接水,需要排很久的队才能接到干净的水。“你看,随时接出来的水都是干干净净的,我们用着也放心。”清仁乡任加村后坝组村民胡燕说,水厂修好后,村民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无法用水的问题了。

  地震中,名山区农村饮水和生产灌溉设施损坏严重,随着名山区农村供水总厂的建成,解决全区19个乡镇170个村20.2万人及城区与工业园区3.7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地震灾区群众的饮用水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为地震灾区群众的生活和生产灌溉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和水生态环境,提高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促进了区域产业发展,同时为解决贫困村饮用水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名山是以茶产业为主,种植茶需要水分,现在不仅灌溉率提高了,水源供应也得到了保障。”名山区城东乡双田村党支部书记周成兵说,以前灌溉用水来自玉溪河,一到干旱季节,灌溉用水供应不上,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活。

  工业园区厂区还修建了先进的污水处理系统,把污水中的淤泥通过烘干、脱水,统一集中反田作为肥料,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

  通过整合名山区农村供水、城区自来水厂、城区供水三个项目,新建的名山区农村供水总厂经过三年的重建,工程已经完工,目前农村供水总厂已经投入使用。

  三年间,名山区农村供水总厂、荥经严青水厂、汉源九襄水厂、芦山龙门水厂、宝兴灵关水厂等一批一流供水工程的建成,把全市供水能力提高到新水平,全市农村集中供水率达70%以上,每个县区均有日供水万吨以上供水工程,大大提高了全市饮水安全保障程度。

  目前,我市村镇供水完成投资91400万元,完工处数339处。日供水1000立方米以上供水厂18处全部完工,共解决75万村镇人口供水问题,占规划村镇人口的75%,其中农村人口62万人,占规划农村人口的71.3%。项目的实施解决了部分县城场镇、农村及产业园区用水,大大保障了民生供水,极大地促进了供水城乡统筹发展。

  质量至上

  筑牢防洪安全“铁壁”

  进入7月以来,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出现洪涝灾害之时,雅安依然安好。再一次用事实证明了雅安水利质量至上的宗旨。

  7月4日20:00至7月6日8:00,我市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

  据统计,本次降雨过程我市超过200毫米的站点13个,最大为名山区前进乡279毫米,超过100毫米的站点118个,超过50毫米的站点124个,受强降雨影响,青衣江7月5日17:25出现今年入汛以来最大洪峰,相应流量4480立方米/秒……

  洪水是检验质量的唯一标准!

  在屡次洪峰面前,雅安水利重建工程巍然不动,接受了三年重建后的首次检验。

  重建开始之初,市水务局编制印发了供水、堤防、水库、灌区、水土保持、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水资源监测及山洪沟治理等各类水务重建项目设计指导意见,规范指导各县区和项目建设单位的重建项目设计工作,贯彻落实科学重建要求。

  重建中,全市水务系统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为本”理念,始终把工程建设质量摆在第一位。从施工质量、建筑材料、设备质量、设计变更、工程计量与支付、工程档案管理、竣工验收等环节把关,坚决防止“豆腐渣”工程。全市完成恢复重建防洪堤185.73km,总投资88135万元。

  灾后重建,通过整合上里镇和中里镇、碧峰峡镇防洪灾后恢复重建工程,综合治理河道长度10.982千米,共新建堤防12.951千米,直接工程投资10595.98万元。“我们针对陇西河水流较缓、河道蜿蜒等特点,大胆创新设计理念,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从堤型设计、材料运用到施工管理,尽量保护原生态。”市水务局工作人员张罗佳介绍,重建中,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堤顶道路和护坡、空地,绿化美化环境,搭配休憩、休闲设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沿陇西河骑行、步行游道“十里田园绿道”和水利新景观“陇西绿堤”。

  陇西河整治项目的建成,不仅大大提高了沿岸乡镇的防洪能力,还保障了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动周边农家乐及观光农业等产业发展。“质量是水利重建项目建设的生命线,只有确保了工程质量,人民群众才能真正受益。”张罗佳介绍,灾后恢复重建中,雅安水务人视工程质量如生命。

  同时,灾后重建堤防防洪设计为20年一遇,部分重点堤防为防洪设计50年一遇,为城市安全铸就铜墙铁壁。

  “以前,雨季提心吊胆难入睡,今年洪水之夜也安然入睡。”雨城区中里镇村民张仕武说,陇西河治理工程让村民睡上了安稳觉,找到了致富路。

  重建三年来,省水利厅及其下属单位、成都、德阳、绵阳、泸州、南充和自贡水务系统先后派驻29名专业人员援建我市水利灾后重建。

  水利重建,道道甘泉滋育希望,条条水渠造福雅安!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周代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