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造学社在雅安(上) 烽火中探访汉阙风华

来源:
2025-10-26 10:45
浏览:
收藏 打印

梁思成、刘敦桢带领中国营造学社成员在川康地区进行古建筑调查,高颐阙是此次考察的重要对象之一

编者按:1939年,战火燎原之际,梁思成、刘敦桢、陈明达、莫宗江四位中国营造学社成员踏上川康大地。在雅安,当他们的目光触及高颐阙巍峨的身影,川康古建调查中第一座汉阙的壮美就此揭开。那一天,梯子搭上阙顶,尺规游走于千年石刻,直到暮色四合。

80余载光阴流转,学者、作家萧易循着泛黄图纸与前辈足迹,再次丈量雅安山水。中国营造学社尘封的影像与故事,在《漫长的调查》中重见天日。两代人的目光在此交汇,共同凝视着那些古建筑——它们有的仍沉默矗立于大地,有的则已永恒定格于纸页。

梁思成所言“逆时代的工作”,其坚韧与荣光,在雅安的山水之间,留下了永不磨灭的注脚。

□萧易

雅安高颐阙,是中国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的第一座汉阙。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将它与平杨府君阙一起作为四川完好汉阙的代表。

刘敦桢更是称赞道:“但其造之雄丽与雕刻之华丽,又当居其中翘首。”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1939年10月18日清晨,中国营造学社一行匆匆起身,6:30赶到成都新南门汽车站,9点才坐上了前往雅安的卡车。慢吞吞的卡车一路经双流、新津,过岷江,转西经邛崃、名山,下午4点抵达雅安,寓居在东门外的四川旅行社招待所。

雅安地处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交界地带,群山环绕,常年多雨,素有“雨城”美誉。四川到西藏、云南的两条古道在这里交会,既是交通重镇,也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过渡、融合的区域。

10月20日上午8点,学社从招待所动身,雇滑竿前往姚桥村(今雨城区青江街道汉碑路社区),他们的目标是一座古老的汉阙——高颐阙,这也是他们在川康古建筑调查中碰到的第一座汉阙。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中国古代诗词中,阙一直是诗人吟咏的对象,李白、苏轼都留下了千古名篇。

阙,《说文解字》释为“门观”,这是中国古代城楼、宫殿、寺庙、陵墓前的礼仪性建筑,因用途不同,自然也可分为城阙、宫阙、神道阙、陵墓阙等。早在先秦时期,阙便已经出现,但汉代才是阙的极盛时代,“汉阙”一词由此得名。汉代创立之初,丞相萧何在长安营建未央宫,除了前殿、武库、太仓,还修筑了东阙、北阙。汉高祖认为天下未定,就修建如此壮丽的宫阙,实在太过奢侈。萧何答道:“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换句话说,巍峨壮丽的东阙、北阙,就是大汉帝国威仪的象征。

对于汉阙,学社成员刘敦桢并不陌生。1936年5月14日至6月29日,刘敦桢与陈明达、赵法参(营造学社研究生)进行了一次河南古建筑调查。6月6日抵达河南登封,这里藏着三座汉阙——启母阙、少室阙、太室阙,由于位于嵩山腹地,统称“中岳汉三阙”。1937年5月,他又带着赵法参、麦俨曾两位营造学社研究生进行了河南、陕西两省古建筑调查,并应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董作宾先生邀请,对登封三阙进行测绘,制定修复计划。

一座汉阙最精彩的部分

水田里的水稻已收割,两座古老的汉阙矗立在田边,掩映在枝繁叶茂的树丛中。阙前,两头庞大的神兽歪倒在草丛中,阙身开裂,不知名的杂草从石缝中生根发芽,调皮的孩童将鹅卵石塞入裂缝之中,高颐阙如同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等待着他们的到来。

高颐阙左右阙俱存,左阙仅存阙身,顶盖是后人加上去的。右阙则几乎完好,台基、阙身、楼部、顶盖四个部分清晰可见。阙身由四层厚重的条石垒砌而成,正、背面隐起六柱。额枋的车马出行图再现了墓主生前出行的场景:墓主安坐在轺车之中,前有八名伍伯开道,身后还有骑马的小吏跟随。轺车是汉代官吏乘坐的车舆,按照汉朝定制,文武官吏出行皆有仪仗队随行,车马之前鸣声开道的步卒叫“伍伯”。

楼部位于阙身上方,一般由三至四层整石构成,是一座汉阙最精彩的部分。右阙楼部由四层石材构成,正面、背面斗栱三朵,侧面两朵。斗栱形式为一斗二升,栱臂上承散斗,有意思的是,栱臂中央增设一根枋,体现了从“一斗二升”到“一斗三升”的演变历史。斗栱间的壁面镌刻了高祖斩蛇、张良刺秦、季札挂剑、师旷鼓琴等历史传说,以及三足乌、翼马、九尾狐等神兽。

右阙顶盖为庑殿顶,顶部有一口衔绶带的雄鹰,纵横相交出头的枋子露出24枋子头,每刻有隶书铭文,从正面左起,四面依次为“汉故益州太守阴”“平都尉武阳”“令北府丞举孝廉”“高君字□□”。

高颐阙不远处有座高孝廉祠,几间破落的瓦房,高颐碑就在其中。双龙交尾碑额,龙虎衔璧碑座,碑身满是无序的刻痕,飘逸的汉隶早已漫漶不清,碑末的小字依稀可辨:“建安十四年八月于官卒。臣吏播举而悲叫,梨庶踊泣而忉怛,追恩念义,□□坟侧,因作颂曰……”建安十四年(209年)八月,高颐在益州太守任上辞世,归葬故里,这也是判断高颐阙年代的直接证据。

调查工作持续到下午5点,架起的梯子能够到楼部,梁思成、刘敦桢爬到梯子顶部,再翻到阙顶做测量。两位身着衬衫、穿着西裤、戴着礼帽的学者站在高颐阙上,刘敦桢扶着阙顶的雄鹰,梁思成拿着黑色的测绘本,他们清癯的背影掩映在起伏的群山中,低沉的乌云徘徊在山巅。

雄丽,雕刻华丽

进入高颐阙文博公园,民国年间倒在草丛中的神兽,如今精神抖擞地立在阙前,它们姿态矫健,最特别的是身带双翼,由此得名“有翼神兽”。高颐碑也从祠堂里搬了过来,加上阙后的墓茔,集神兽、阙、碑、神道、墓为一体,再现了汉代官吏的陵园结构。

1961年3月,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高颐阙皆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登封三汉阙分别名列中国古建筑国家级文物1号、2号、3号。登封三汉阙皆为神道阙,高颐阙则是墓阙。

很多人看到高颐阙会有这样的疑问:论完好程度,它并不如绵阳的平杨府君阙,为何说它是最完整的汉阙?

高颐阙左阙虽残,右阙却几乎完好,楼部雕刻少有风化的痕迹,传神地再现了汉代的雕刻手艺。男子眼睛微闭,右手支着脑袋,左手按剑,一鞋散落在一旁,似乎正在小憩。这是“高祖斩蛇”。汉高祖刘邦曾是秦代沛县的亭长,一次押解百姓到骊山修筑陵墓,途中百姓纷纷逃离,走到丰县时,刘邦喝得大醉,索性将他们都放走,自己也准备亡命天涯。十多个百姓见他仁义,决意追随。有个大汉在前面探路,见路上有一大蛇拦住去路,刘邦乘着酒兴,说:“大丈夫行走天下,岂能被一条蛇挡住去路?”遂拔剑将蛇斩成两段。工匠用一个略带醉意的大汉,便凝练出“高祖斩蛇”的传说。

“张良刺秦”中,则表现了力士扔出铁锤的瞬间——张良与力士在博浪沙设伏,准备刺杀秦王嬴政,待到嬴政的车马经过,力士便将重达120斤的铁锤扔出去。

更有甚者,高颐阙右阙耳阙也保存完好。耳阙也称子阙,因体量较小,看起来如同主阙(也称母阙)的儿子一般。这样的阙也称双出阙,规格最高的三出阙(一母阙二子阙)能为帝王独享。耳阙同样由台基、阙身、楼部、顶盖四部分构成,阙身由独石雕成,楼部雕有一斗二升的斗栱。刘敦桢发现,高颐阙的柱、枋、斗栱大小有一定比例:母阙的枋方11.5厘米,子阙的枋方9.5厘米,斗栱大小也随之变化。弄清楚高颐阙的结构,显然对于了解乃至复原汉代建筑颇有裨益。

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刘敦桢的《中国古代建筑史》,都写到了高颐阙,刘敦桢的评价尤高:“阙之知名者如河南登封少室祠阙,四川渠县沈府君墓阙、冯焕墓阙,但内中最华丽者,乃雅安之高颐墓阙。此阙建于东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虽时代居已知诸阙中最晚,但其造之雄丽与雕刻之华丽,又当居其中翘首。”

雅安高颐阙是营造学社考察的第一座汉阙,接下来,他们在芦山、绵阳、梓潼、渠县等地都将碰到汉阙。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发现汉阙46座,其中四川24座,占到了一半以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