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雅安到北京雅女博导"离乡不离土"---访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郑循华
钻研学术,攻读博士,离开襁褓中的女儿,她一走就是3年半。
采集数据,风餐露宿,她在野外一守就是1000个日日夜夜。
一篇励志作文,让她饱尝嘲讽,也激励她闯进科学领域,并走到该领域的国际前沿。
她就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郑循华博士。
5月19日,这位素面朝天,不施粉黛,着装素净淡雅的雅女接受了家乡媒体的采访。
"我只是在做我感兴趣的事,从没觉得苦。我的运气很好,走到哪里都有人帮我。"谈到自己的经历,郑循华笑了。
嘲讽暗暗立志
郑循华说,自己之所以与"科学"两个字走得很近,一切皆因爱好,她的科学梦想早在初中就已萌发。
郑循华的家在名山县农村。在她少年的记忆里,割猪草比上学重要得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如此形容郑循华的小学生涯,一点也没夸张。
1978年,恢复小学升初中考试制度,郑循华以当时全公社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名山中学。开学那天,郑循华梳着高高的羊角辫,背着一个破书包,兴高采烈走进名山中学的大 门,此时,有人对她说,你是被破格录取的!
多年后,郑循华还在猜想,全公社第一名的成绩不一定就达到了名山中学的分数线。
"初一和初二,我的学习成绩很差。老师私下把学生分成两类,一类考高中,然后考大学;一类读中专,仅仅是为了离开农村。我理所当然被列为后一类。当时,我不服气,我也 要考高中,上大学,只要给我一张桌子和一张椅子,我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郑循华说。
可是,有一件怪事却让郑循华头疼不已:只要物理老师开口讲课,她就会条件反射地打瞌睡,无法控制。
郑循华在一篇作文中写道:"还说自己长大想当科学家呢,居然一上物理课就打瞌睡……"语文老师看罢,认为一个女孩有如此抱负,值得肯定,于是把作文拿到班上朗读。
郑循华的这篇励志作文,招来了同学的嘲讽。"大科学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几个成绩好的同学率先攻击,直到大学期间,假期见面时,有同学还这样当面嘲讽。
郑循华说,多少年过去了,同学嘲讽的话语还不时地在脑海中回响。每当此时,她都要告诫自己:你要努力,一定要当科学家。
初二时,班主任曾托人买回10本新英汉词典,只给考高中的学生使用。郑循华鼓起勇气找到班主任:"老师,能卖一本给我吗?"老师有些不高兴:"你又不考大学,买它做什 么?"郑循华当时什么也没有说,只是一味坚持要老师卖给她词典,老师只好依了她。
中考志愿表发下来,郑循华在上面慎重地写下"高中"两个字。她说,她抬头的那一刻,看到班主任复杂的眼神,有惊讶,有喜悦。
拼命追逐梦想
几个月后,郑循华考上名山中学的高中部。她像拼命三郎一样,除了吃饭、睡觉,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成绩迅速上升到全校前几名,老师们对这个破衣烂衫的女孩开始刮目相 看。
填报高考自愿时,老师劝她报考清华或北大。郑循华语出惊人:"我是农村长大的娃娃,只对土地感兴趣,我要报考农业或地质大学。"最终,郑循华以全县理科第一名的好成绩 考取了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和植物营养专业。
大学毕业后,郑循华被免试推荐到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师从中国著名土壤学家、原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创始人之一的曾昭顺 研究员,攻读农业生态学硕士学位。
1990年8月,郑循华毕业了,她被派去农村接受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在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桃花源镇的一个村子,她与村民一起生活、劳动了一年。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在桃源县郊区做观测,郑循华被请去为一位德国外宾当翻译。交谈中,郑循华对他们的科研工作发生了浓厚兴趣。
这一次,郑循华果断决定:报考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上)
记者李劲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