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红色之旅--芦山革命老区纪行

来源:
2007-05-20 00:00
浏览:
收藏 打印

  1935年6月,中央红军长征经过芦山县,芦山人民筹集军粮20万公斤为中央红军翻越大雪山提供物质保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年11月1日,红四方面军南下在芦山历时 108天,芦山人民支援粮食150万公斤。在红军长征过芦山境内时,据已经查清的就有1330余人参加了红军。据了解,芦山县是红军长征路上休整时间最长的一个革命老区 县,给后人留下了大批珍贵的革命文物、文献遗址,成为研究党史、军史、地方革命史极为宝贵的史据。
  双石红军树
  15日一大早,记者一行来到芦山县双石镇,远远看见一颗参天大树,尽管大雨滂沱,但这棵树依然在风中屹立挺拔。走近一看,一棵枝叶茂盛的红豆杉树,六七个人也合抱不 了,这棵树由许多树根盘踞在一个特大的石块上。
  据随行的芦山县党史办主任骆志勇介绍,这棵千年古树(红豆杉树),是红军当年为纪念在长征途上牺牲的战士,在芦山唯一指定的红军树。
  这棵红军树,在双石镇上方经历了2000余年的风雨岁月,亲历了中国红色之旅在双石的情景。
  据当地老百姓介绍,1935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双石时,把这棵婷婷玉立、枝叶繁茂、高大雄伟的千年红豆杉树,指定为红军树。双石红军树象征着中国工农红军翻雪山过草 地,北上抗日救中国的红军精神。
  红军树在双石父老乡亲心目中已经成为了一座丰碑。多年来,不少海内外文化商人想出重金买下这棵树,可是都被当地的老百姓拒绝了。这棵树已经成为了双石人的根,成为双石 人红色情结的有力见证。
  红军题壁诗
  在芦山县双石镇双河村马家四合院内,南侧楼房的一石灰墙壁上,还留存着一首纪念红军北上抗日的诗。
  由于保存良好,至今石灰墙上的字迹还清晰可见,原诗无题,作者为彭家模。全诗24行,毛笔竖写行书,字迹工整清晰,笔力刚劲凝重。全诗占面积宽100厘米,高60厘 米,每字约3平方厘米。据骆志勇介绍,该题壁诗为当年红四方面军撤离芦山前夕,住此地红军干部的感怀之作,是红军留存县境内的珍贵文物。
  据在此居住看守此题壁诗的杨大玉大姐说,这个题壁诗距今已有72年历史了,以前都是她兄弟在负责看守,现在她兄弟进城去了,就留下她在这里照看。据芦山县委宣传部的同 志介绍,虽然今年已经56岁的杨大玉身患残疾,但是她还是一如既往天天照看着这一当年红军留下的重要历史文物,天天对楼道进行打扫。
  "没有红军当年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点儿苦又算什么呢?"杨大玉简单的话语感动了在场的每个人,杨大玉还说当年她表姨婆就为红军做过饭,红军对当地的老百姓就 像亲兄弟一样,经常嘘寒问暖,非常亲切友好。
  据杨大玉介绍,由于芦山的红色旅游搞得越来越好,这两年前来参观红军题壁诗的游人比以往增加了许多,从2005年至今,平均每年就要接待600人次左右。"我来照看这 个题壁诗全部是义务的,也不会收取参观者一分钱,为的就是能够让后人更加多的了解到红军当年的故事,了解芦山的红军文化。"杨大玉如是说。
  红军遗址多
  记者一行来到芦山县清仁乡仁加村石家沟,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旧址就在这里。这个木瓦结构的四合院是当时当地人苏成烈的家院,现仅存石板天井及旧房一角,剩余的为现在 房主拆除重建。
  石家沟三面环山,林木茂盛,易于防空。1936年1月16日至2月13日,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分别由天全县程家窝、双河场迁驻这里。朱德、张国 焘、徐向前等红军将领全部住在石家沟。据了解,张国焘的"第二中央"也设在这里。
  在双石镇双河村马河坝,1935年11月至1936年1月中旬,以徐向前为总指挥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设在这里。
  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在今芦山县城北街。原为县主祠,木房数十间,现在已经被拆除了。1935年11月至1936年2月,以陈昌浩为主任的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 设在这里。
  在芦山县城东门外骆家营是中共四川省委、少共四川省委旧址。房屋原为木瓦结构,三个无井相通的四合院。这里背靠金井阁,面临芦山河,地势险要,树高林茂,易于隐 蔽。1985年,中共芦山县委党校新校址建在此。1935年11月至1936年2月,以傅钟为书记的中共四川省委及以罗明华为书记的少共四川省委设在这里。
  原四川省苏维埃旧址在芦山县城北街。1935年1月16日至18日,四川省第一次全苏大会在清仁乡大板村舒家大院召开,选举产生以熊国炳为主席的四川省苏维埃。全苏大 会后,四川省苏维埃即在此挂牌办公。
  据芦山县委宣传部一位同志透露,芦山作为一个革命老区,将着手开发红军纪念馆、红军遗址等,挖掘红军文化、发展红色文化,加大红军遗址的保护力度,把红色之旅、探险之 旅、文化之旅三大之旅相结合起来,迎接广大游客。
  记者舒玮
  采访后记
  火热的"红色七月"即将来临,在这个充满生机与革命气息的时节,人们不禁又唱响了神圣的红色之歌。
  芦山,作为红军驻地、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地。在这块革命老区的土地上,处处闪耀着革命的光芒,印记着红色的史迹,承载着红军长征抗战时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保存着厚重 的文物遗存。这些历史的红色印记留给后人的是对红军精神的思考和感动,而红军文物遗址留给我们的正是对当年红军革命工作艰辛的见证。
  看着三个红军总司令部驻地,看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看者红军留下的石刻标语,看着……让人不禁心生感慨,红军总司令部驻地因为参观人员过多又加上年久失修,有个别地方 已经濒临倒塌,有些地方也因为管理不善而使珍贵影像遭受损失,真不希望看到这些极具红色意义的遗址有丁点儿的残缺与破损。
  "红军精神鼓励着我们不断向前、红军史诗铸就着明日的辉煌。"每当想到这些,每个人都可能想到亲临红色教育现场,重温那段峥嵘岁月。然而这些宝贵遗址正处于危险边缘, 为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更真实地感受那段辉煌的岁月,感受红军精神,"红色遗址"正在呼唤全社会的关注,让我们用全部力量托起传承红军文化的责任。
  高尚舒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