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势而上 加快发展 奋力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来源:
2012-02-01 09:44
浏览:
收藏 打印

  过去五年成就回顾

  全市生产总值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4.2%,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3:57.2:26.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国税收入、地税收入分别增加2.9倍、2.6倍、3.5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加3.1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1.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加8679元和3165元。

  “瀑电”移民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

  10万人

  累计搬迁安置移民10万余人,提前两年完成移民外迁安置,基本完成移民内安,为国家新的移民政策出台探索了经验,成为新世纪新时期国家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库区跨越发展与长治久安的里程碑。

  灾后恢复重建胜利完成

  272.37亿元

  在全省率先启动灾后重建,规划重建项目2376个,规划投资272.37亿元。截至去年底,完工项目2347个,完工率达99%;完成投资266亿元,投资完成率达98%。通过灾后恢复重建,妥善解决20万户受灾群众住房问题,恢复重建中小学校389所、医疗卫生机构171个、国省干道6条(段)、水利基础设施项目47个,灾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枢纽建设成效初显

  257.7亿元

  交通建设投资累计完成257.7亿元,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5421公里。建设、改造农村公路3550公里。全市水电总装机达1010万千瓦,比2006年增加785万千瓦。投资74.6亿元,建成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项目44个;农网改造投入5.76亿元。累计投资10亿元,深入开展电网完善提升和灾后重建工程,供电质量和可靠性显著提高。投入资金3.12亿元,建成7个物流配送中心及物流项目。

  生态建设持续加强

  62%

  坚持生态立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7平方公里,公益造林、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共13.02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2%,稳居全省第一。荣获全国首家中国生态气候城市称号。7个县(区)基本建成污水处理厂,8个县(区)均建成垃圾处理场。

  项目投资持续增长

  3416个

  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共实施项目3416个,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391.2亿元。

  产业经济加快发展

  76.1%

  “3+1”优势产业成为全市工业的支柱,占工业增加值的76.1%;主营业务收入上10亿元的企业有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29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百亿大关;雅化集团成功上市,实现上市公司零突破;市农业高科技生态园区升格为雅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378项

  累计实施国家、省、市级重点科技项目378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3.5%。教育财政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17个百分点。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14个、农家书屋966个,完成4319个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达18个。

  社会保障日趋完善

  1191元

  累计新增就业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五项社会保险”实现市级统筹,覆盖30.9万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平均从2006年的663元提高到1191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到5个县(区),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在5个县(区)同步实施。

  2011年

  成就展示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50亿元,增长15.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1.65亿元,增长38.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亿元,增长17.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2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68元,分别增长16.2%、21%。

以上数据来自《关于雅安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草案)

 

  2012年

  主要预期目标——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分别增长13%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5%左右。

  具体举措——

  突出两大抓手

  确保全年引进市外资金超200亿

  把招商引资作为一项全局性、系统性、综合性的中心工作,跳起摸高,高位推进,确保全年引进市外资金超过200亿元。突出引进一批关联项目,谋划一批产业链延伸项目,推进资源深度整合、开发和就地转化增值。

  突出抓好项目建设。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5亿元,突出抓好257个重点项目建设。力促新筑通工、高铭科技等项目尽快建成投产。突出水利项目建设,强化重大项目管理。

  加速产业发展

  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户

  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户,主营业务收入上亿元企业突破75户。加快产业布局调整,积极争取全省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项目资金支持,加速完善市、县产业园区功能。加快推进成雅工业园区、雅甘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力推汉源、石棉工业园区升级为省级工业园区。

  在稳定粮食播面和产量的同时,按照“北茶竹、南果蔬”特色产业布局规划,突出抓好茶叶、林竹、果蔬、小家禽等骨干产业,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新建特色产业基地3万亩。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着力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

  强力推进第三产业。旅游综合收入、入境旅游人数分别增长20%。编制《雅攀高速雅安段旅游线路规划》,大力推进百丈湖、龙苍沟、汉源湖、石棉孟获城和芦山大川河等景区开发建设,加快推进碧峰峡、上里古镇、周公山温泉、二郎山喇叭河、东拉山大峡谷、神木垒等景区上档升级,旅游固定资产投资增加30%以上。

  加快城市建设

  开展“绿色建筑”试点

  城镇化率提高1.6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30亿元以上。完成各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强力推进名山撤县设区工作。加快城市道路、桥梁、园林绿化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完成市广电中心、市体育中心建设,市文化馆投入使用,加快生态博物馆建设,推进雅安市美术馆、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和县(区)数字影院建设,开展“绿色建筑”试点。积极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和“双拥”模范城市。推进数字城市、智慧雅安建设。

  抓好枢纽建设

  构建交通电力物流综合枢纽

  加快交通枢纽建设。争取成雅铁路开工建设。雅西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启动乐汉高速公路、雅康高速公路建设,力争雅乐高速公路年内通车,继续争取宝兴高速公路建设项目。

  加快电力枢纽建设。实施雅安500千伏输变电扩建工程、启动竹马220千伏输变电扩建工程,建设姚桥、中里等15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农网改造,实施电网技术升级改造,提升电网运行安全可靠性。

  加快物流枢纽建设。重点推进雅安物流园区和雨城、石棉物流中心及荥经物流服务站建设,加快汉源、天全始阳物流中心和芦山、宝兴物流服务站建设。

  坚持民生优先

  提高百姓幸福指数

  扎实推进民生工程。进一步提高公共财政用于民生保障支出的比重。继续实施“民生工程”。

  加强重点区域和谐发展。全面完成“瀑电”库区房建项目和永久性搬迁安置,促进库区和谐。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加大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职工“五项社会保险”新增扩面1万人次。启动发放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卡。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扩大医疗救助范围,解决城乡困难群众就医难题。

  深化改革创新

  增强发展新动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扎实做好雨城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推进与四川农业大学共建新农村研究院国家级试点工作。不断深化电力体制和机制改革。

  探索创新发展机制。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财政投资评审作用,做好政府投资绩效评价和预算执行审计,提高政府投资绩效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深入推进银行业改革发展,创新金融发展和服务机制,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

  未来五年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全市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发展为总体取向,以初步建成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为总体目标,坚定不移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坚定不移加快两化互动、助推三产共融,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福祉,坚定不移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坚定不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着力提升城市软实力,坚定不移推进城乡统筹、促进全域跨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

  发展速度和人均指标位居全省中上游。到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翻一番,人均GDP列全省前10位;三次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翻一番以上,超过4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000亿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1400亿元;到位外资5000万美元,实现外贸进出口2亿美元;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着力加强生态高地建设

  关键词:生态细胞工程

  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打造“熊猫首都·生态天堂”国际生态品牌,强力推进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把雅安建设成绿色生态示范城市。加快推进以雅安为核心区域的国家生态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国际化区域性会展、经贸、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四大平台。大力推进L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绿色交通体系、城市绿廊体系、数字化平台体系建设,着手构建一批生态居住小区、生态街区、生态社区、生态村落等生态细胞工程,开展绿色消费、绿色出行、清洁生产等生态行动。森林覆盖率达到63%,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300天以上,出境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标准300天以上。同时,把PM2.5指标纳入空气质量常规监测,定期公布环境空气质量。

  着力打造川西区域中心

  关键词:高起点高标准

  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城市,大力加快雅安城市建设,大力加快数字城市建设,大力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大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强化城市功能,扩大城市规模。加快城市塑造,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形象。以新型工业化带动雅安城市化进程,奋力推进川西交通、电力、物流枢纽建设,使雅安成为成渝经济区西进康藏南下云南的重要枢纽,成为成渝经济区与攀西资源开发区和川西北经济区双双覆盖的区域中心。

  着力壮大特色产业经济

  关键词:绿色低碳循环

  按照产业绿色化、资源循环化、生产生活低碳化、民居与环境生态化的要求,加快雅安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建设特色产业园区,以自然禀赋为基础,以“3+1”乃至“3+N”优势产业和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着力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努力实现特色产业从小到大的倍增、从低端到高端的提升。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努力延长产业链,加快发展下游高端产品,大力破解雅安产业“碎片化”问题。努力实现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繁荣兴盛,现代农业、林业强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重要支撑。努力实现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稳居在全省中上游,人均GDP、万元GDP创造的税收等经济质量指标保持在全省前列。

  着力强化改革开放合作

  关键词:开明开放开发

  进一步消除思想束缚和体制障碍,坚持以开明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树立大开放意识,形成大招商格局。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把雅安打造成天府新区的“后花园”,形成区位、资源互补。加强与周边市州的区域合作,深化与援建省市的合作,加强对海外的开放合作,形成经济双赢格局。进一步制定完善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举措,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信雅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着力提升民生和谐幸福

  关键词:公平公正均衡发展

  全面实施库区群众后续扶持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地震灾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发展。优先发展教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发展繁荣。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着力解决好就业、上学、就医、住房、交通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双拥”模范城市。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难有所助。

  雅安日报记者 整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