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上的 “熊猫故乡”
在森林覆盖率60%以上,绿化面积80%以上的二郎山,密林中栖息着大熊猫,这里素有“熊猫故乡”之称。
千百年来,在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和青衣江的幽深峡谷之间,在川西的原始丛林之中,蜿蜒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从雅安出发,经飞仙关,过始阳,走天全县城,出禁门关,翻二郎山,过泸定,至康定,到西藏,然后进入尼泊尔。茶马古道险窄幽深,斗折蛇形,地势陡险,骡马难以通行,只有人手脚并用,方能攀援通行。
背夫的身影随着历史渐渐远去,古道也慢慢荒芜。然而在这条茶马古道周边的大山上,却依旧活跃着一个身影——大熊猫。
行走
人与大熊猫的古道邂逅
过天全县城,出禁门关,便是二郎山系,是茶马古道的必经地。无论大路、小路背夫都要路过这里,都要翻越海拔3000多米的马鞍山和3400多米的二郎山,因而二郎山南麓山脚有地名曰“两路(两路乡)”。
茶马古道西出天全的必经地——两路乡的东面便是二郎山,东南山坡上苍松翠柏格外茂密、高乔低灌交错丛生,植被异常丰富,彰示着大山旺盛的生命力。
在背夫们负重前行的悠长岁月,初春的清晨寒气袭人,县城内只有星星灯火。孚和、永昌恒等茶庄前人声鼎沸,门庭若市,车水马龙。
昏暗的油灯前,背夫们排着队,等待领取沉重坚实的茶包。茶包用篾条包装着,一块块地压在背夫们的背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段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一步一杵的拐子声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宁静,不时有野鸟惊叫着从草丛中飞出。
已经行进了多时,该休息了。背夫掏出了随身自备的简单食物:一块玉米面馍馍和一小袋盐。
就在他们准备进食的时候,一只黑白相间的庞然大物被玉米面独特的香味吸引,它缩在山崖上的树木枝叶间,偷窥着这群歇脚的人。
不知是谁突然发现了这只动物,引起了骚动,大家拿起了拐子。
认清它黑白相间的身影时,大伙松了一口气。原来是只大熊猫,老一辈的背夫在路上偶尔能遇上它,知道它并不伤人。
当发现它一直盯着背夫们手中的玉米面馍馍时,一名背夫将自己的口粮掰了一块丢了过去,它居然吃了起来。
这是茶马古道上可能出现的一幕场景。
在漫长的岁月中,活跃于天全崇山峻岭间的大熊猫与背夫是否有过邂逅已无从得知。随着交通的发达,古道渐渐荒芜,那一片片绵延的山脉没有了打扰,大熊猫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原始、更加宁静。
讲述
大岗山下熊猫早起来拜年
2007年2月18日,大年初一。
“林业局吗?这里是黄铜村,一只熊猫从大岗山上爬下来了。”正在值班的天全县林业局局长高强章被电话叫醒,这是早上五点,天蒙蒙亮。
东经102°45′40″,北纬30°03′28″,海拔1000米,大岗山下城厢镇黄桐村村民迎来了一位“稀客”。
大岗山位于天全县城西,全长约三公里,与落夕山相对,如一道高墙横亘于县城西北。大岗山山高坡陡,地势险要,是天全县城西北的天然屏障。
“以前经常看到大熊猫活动痕迹,但黄桐村出现大熊猫还是第一次。”高强章从事林业工作27年,对于大岗山下迎来的这位“稀客”,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这只野生大熊猫还不怕生,一群人围着它,它依旧慢悠悠地啃着竹子。”如今上山的人少了,野生大熊猫生活环境变得更惬意,它们也很享受这样的生活。
大年初一出现的大熊猫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给大家拜了个早年。
自2003年退耕还林以后,天全西部绵延山脉的低海拔区域,遍种翠竹。大熊猫的活动范围逐渐变大,除了城厢镇,在老场乡、鱼泉乡、思经乡、小河乡等地都发现了大熊猫活动的痕迹。
从老场乡的鹅婆山向东南延伸,至抓老山一线是中山区和低山区的分界线,也是野生动物活动最活跃的地带,是野生动、植物生存的自然天堂,常年丰沛的雨水滋润造就了丰富的生态景观和茂密的原始森林。
二郎山那些鲜有人涉足的原始森林中蛰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静谧。在这一山系中,除了大熊猫之外,羚牛、金丝猴、小熊猫、金猫、豹、水鹿、红腹角雉等珍稀物种都在这里快乐地生活。
“不仅仅是大熊猫,我们在门坎河、喇叭河万担坪等地相继发现了珙桐林,有的珙桐树高达15米,胸径最大近一米。”天全县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科工作人员高强用手比划着树干的大小。在两路乡新沟以南的门坎山,被发现的珙桐林成片带状,长约20公里,宽逾1公里;在喇叭河景区,沿公路近10公里的路段两边,到处都是珙桐树。
当地群众告诉记者,每年4月初到5月珙桐开花季节,千树万树间好像有数不尽的白鸽在树枝上歇息。
记者罗光德实习记者王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