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老”:书写夕阳艳丽篇章——天全县关工委关爱“五失”青少年健康成长记事

来源:
2015-03-18 11:05
浏览:
收藏 打印

  天全县关工委广泛动员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下称“五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关爱活动,把“失足、失管、失学、失业、失亲(下称“五失)”青少年作为关爱和服务的重点对象,用结对的方式上门为“五失”青少年办实事、解难事,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五老”人员情暖“五失”青少年的故事,像熟透了的葡萄摘不完。

  连日来,记者辗转青山绿水间的天全县一乡一镇,实录下该县“五老”人员关爱“五失”青少年的一个个动人故事。

  天全县关工委联合相关部门救助患病大学生张永峰,开展“小画家”义卖活动

  引导

  领好青年前进路

  乐英乡群山村3组青年高云(化名),因盗窃触犯刑律而获刑。高云刑满释放回家后,常因过去的经历而担心遭村民们白眼,思想和行动上表现出对未来生活的不自信。

  “每个人都不可能完美无缺。”高云的情况被该村关工委成员廖崇云看在眼里,主动与高云结对,从思想上帮助高云去掉思想包袱。经过一年多的结对帮助,高云坚定了创造幸福生活的信心,平时就在家做家务,农闲时则外出务工挣钱,靠勤劳的双手自食其力,村民们都为他的变化而高兴。

  谈起与高云结对的感受,廖崇云说,“主要是不厌其烦给高云摆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刚开始时,高云也常说没空听这些大道理,讲的次数多了,高云反而还主动提出一些问题,请我帮他出主意想办法,成了忘年交。”

  廖崇云与失足青年高云结对帮扶,只是“五老”人员情暖“五失”青少年的一个缩影。

  在该县紫石乡紫石关村,小青年小朱因打架斗殴而在村里远近闻名,邻里关系紧张。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马怀礼便上门与小朱讲法律知识,引导他做守法事,当文明人。小朱不仅处理好了邻里关系,还做了不少让邻里夸赞的好事。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时,小朱自家房屋受损,当得知乡上抗震救灾指挥部急需人手搬运救灾物资时,他还到乡政府请求参加到了抢险救援工作中,或头顶烈日,或冒着大雨搬运救灾物资。当境内喇叭河景区公路被震塌方致100余名游客被困时,小朱又报名参加了应急分队,与10余名应急分队队员冒着生命危险,将险境中的游客成功转移到安全地带。

  激将

  震损房屋建起来

  在大坪乡任家村,失管青年任建(化名)经常闲逛,无所事事,家里没人管得了他。

  地震发生后,尽管任建自家房屋受损严重,可他仍抱着事不关己的心态,家人对此心急如焚。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任品贤主动找到他交朋友,做“忘年交”,引导他“眼下灾后恢复重建,许多地方都缺人手,要干点正经事,不要再游手好闲了”“受损的家要建起来,党和政府在关心帮助,我们自己更要自己去建,要自力更生,没有钱,要自己去挣,不等不靠。”

  任品贤还用“激将法”激他,“你自己的家不靠自己建,我帮你建?”经任品贤引导和激将法一“激”,任建经多方帮助联系,出外到了北京修地铁,仅两个月就挣了1万多元寄回钱建房,如今已重新建起了自己的新家。

  “非常感谢任主任(任品贤)的帮助,如果没有他的帮助,估计我还是不务正业在社会上瞎操(混日子),更不可能把新房子建起来。”如今,已搬进新家的任建,对任品贤的帮助感慨不已。

  建起了新房子,任建还找到了女朋友,如今又找到了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

  天全县关工委有关工作人员表示,“多功乡罗代村2组11岁的廖玉平小朋友只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但他的经历却比平常的孩子要曲折。”

  廖玉平的父亲2010年不幸亡故,母亲又离家出走。年少的廖玉平一直与70多岁的奶奶生活。就在廖玉平生活陷入困境之时,村关工委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震损房需重建,“五老”人员四处奔走,帮落实宅基地,筹措资金,购买建材……

  固本

  失学少年进校园

  王静谊在读小学时母亲就离家出走,父亲由于忙于生计,很难顾及他的学习。而他家离学校较远,每天早晨天刚亮就出门上学,傍晚才能回家,他觉得不自由,自己弃学回家闲耍。

  这是天全县乐英乡王家营村1组人人皆知的一幕。关工委成员高仁杰说,“王静谊的家境很具体,但不能不读书呀!”为此,高仁杰上门给王静谊讲学习与成长的故事,同时又做好其父亲的工作后,经与学校联系,终于使王静谊重返校园复学。

  “这样关心下一代的故事在天全县有很多,‘五老’人员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发挥余热。”天全县关工委有关负责人说,该县鱼泉乡干河村2组残疾儿童马云浩不但智力缺陷,其母离家出走,至今无消息;其父也是残疾人,一直外出务工。马云浩既失学,又失亲,一直未能读书。村关工委成员马中志主动结对关心帮扶马云浩,在学习上帮助联系读书走进校园,在生活上又给予资助。地震后,马云浩家的房屋进行维修加固期间,马中志还将马云浩接到自己家中吃住。

  马中志告诉记者,马云浩在上学之后,“与人交流勾通的时间多了,变化非常大,对智力恢复作用也很大。”

  创业

  指导帮扶成特色

  “一年出栏2000多头猪,年销售收入达到40余万元。”提起“五老”人员关心帮助自己创业就业的事,何东武如数家珍,感动不已。

  何东武是天全县多功乡多功村3组青年,早些年考入大学,成了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

  “这孩子学习吃苦,做事情也非常专一,考上大学让同龄人都很羡慕。”该村关工委成员李定辉说,何东武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在城里就业的机会,回到多功村创业,“在关工委开展帮助青年创业‘一帮一’活动中,我与何东武结成了帮扶对子。”

  李定辉说,“何东武原本就想自己创业,但找不到适合的项目。我了解这一情况后,就主动向何东武介绍我过去发展生猪的经验,并指导他选择了养猪项目。”

  如今,何东武接手了天全县野猪林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当起了“猪倌”。经过几年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何东武告诉记者,“现在年出栏仔猪上千头,收入也在不断增加。”

  “五老”人员,老当益壮,发挥余热,书写夕艳丽“夕阳”篇章。

  在青山绿水间的天全县城乡,“五老”这个关爱群体围绕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用大爱之心为社会的文明进步而不停地奉献和付出着,也受到人们敬重。

  链接

  据了解,2014年,天全县参与关心特殊青少年的“五老”人员有2646人,受关心的特殊青少年2437人。这当中,1256名“五老”关爱留守儿童1280人,426名“五老”关爱单亲家庭子女409人,420名“五老”关爱困难家庭子女403人,118名“五老”关爱服刑人员子女64人,101名“五老”关爱无依少儿90人,218名“五老”帮助失足青年或矫正青少年112人,107名“五老”关爱残疾青少年79人。全县结对关爱特殊青少年的“五老”有690人,被关心的特殊青少年733人。

  高纪志记者周代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