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走生态立市之路——诠释雅安生态文明的力量之源(二)
2006年7月12日,“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而栖息地核心区有52%在雅安。2006年,雅安荣获CCTV2006年度中国十佳魅力城市。也就是在这一年的9月29日,雅安致力于生态创建的各项建设有了阶段性的丰厚回报——成功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创建,并由此成为全省首个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的地级城市。
走生态之路,谋生态远略。随着以生态为本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坚持“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也成为了雅安的不二选择。随着这一年12月市第二次党代会的召开,始终将生态作为发展第一要务的雅安,响亮地提出了“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
在发展中深挖生态潜在优势
优越的生态是雅安的传家之宝、立市之基和发展之源。从新世纪之初,提出打造西部生态第一城,到2006年提出生态立市战略,“生态”二字让雅安人认知了生态资源所赋予的优势。
经过自撤地设市后数年的建设,到2006年,雅安生态建设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社会效益日渐明显:坚持推进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森林覆盖率稳居全省第一。全市空气质量保持国家Ⅱ级,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以雅安为主要核心区的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此时,建设生态雅安正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此刻,雅安在建设生态雅安的路上有了更多、更新、更为长远的打算。
继续加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确定企业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的约束性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倡导健康、节约、环保的消费模式和良好社会风气。
充分利用生态优势,积极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积极开发茶文化特色的系列旅游,将蒙顶山建成全国历史文化名山。用好大熊猫品牌,树立大熊猫旅游主体形象。深度开发喇叭河、东拉山、周公山温泉、上里古镇、大川河、大渡河大峡谷等观光、科考和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努力建设乡村生态度假旅游精品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建成贯穿全市红军遗迹景点的红色旅游精品线。
生态资源就是雅安的摇钱树
在天全县紫石乡紫石关村村口的铁索桥头,“生态民俗村”几个大字十分醒目。村民马杨明在自家农家乐的房前屋后种了两亩多竹林,行走其间恍若步入“天然氧吧”,而林下散养的山地鸡毛色鲜亮,精神抖擞。无数外地游客不由感叹:“这里空气好,食品纯天然,生活在这里,简直‘赛神仙’!”
念好“生态经”,走好生态路。如今,像紫石关村一样发展起来的“生态村”在雅安已是星罗棋布,让当地村民尝到生态经济的甜头。而这一切,都源于保护良好的自然资源为雅安带来的生态“底气”。
与此同时,2007年,雅安启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经过努力,雅安全面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实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改革目标,也真正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其中,仅2009年一年,雅安林业总产值就达到38亿元,真正使林业产业成为雅安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带上生态标签,将生态从资源转化为一笔笔财富。随着上里古镇、周公山温泉等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打造,以及“一会一节”“旅发大会”“中国·雅安国际熊猫动物与自然电影周”等各种会节的举办,雅安旅游迅速形成产业,并进入另一个时期——井喷发展期。 碧峰峡景区、上里古镇、周公山温泉、望鱼古镇、大熊猫保护中心……这些一度“养在深闺无人识”的旅游资源,在“碧峰峡模式”的促使下,揭开了盖头,将美丽尽现世人。
将生态融于发展的每个环节
优越的生态是雅安的独特魅力和发展之源。撤地设市以来,雅安始终牢牢抓住生态这一核心优势,始终把“生态”作为重点,始终坚持围绕生态、注重生态、发展生态,通过数年来的发展,雅安人真正感受到了生态是雅安的“传家之宝”,而来雅游客也充分感受到了雅安的生态魅力。
从建市之初的构筑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等10大生态经济产业平台,到建设生态经济强市的“11421”发展战略思路,再到生态立市目标的确立,雅安对生态发展的坚持,正是源于对自身优势的清晰把握,源于对建设生态城市理念的一次次跨越。
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生态建设日趋巩固,绿色经济茁壮成长。与其他城市相较而言,雅安的生态优势突出,而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也造就了生态宜居的雅安。以生态农业为例,自市第二次党代会以来,雅安坚持走生态立市之路,围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尤其是生态农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基本形成了以“北茶竹、南果蔬”的产业格局。
无数实践证明,走生态立市之路是雅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佳载体,只有淋漓尽致地发挥生态优势,才能不断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
记者 孙振宇
芦山县新面貌
全力打造山水芦山文化芦山
古老姜城焕发崭新魅力
沿着省道210线一路奔向芦山,你会发现,沿途的山、水、林、路,构成了一幅“路在林中建,人在景中游”的魅力画卷,而道路的尽头,古老的“姜城”正以全新的面貌迎接着来宾,芦山变得更新、更美、更具现代气息了。生活在芦山当地的人都说:“生活在这里越来越幸福。”而生活在外地的芦山人则说:“真想再回到芦山。”
经历地震灾难后,芦山犹如涅槃的凤凰般,散发出夺目光彩,乘着雅安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的东风,芦山县又踏上了一条富有山水芦山、文化芦山特色的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现代化之路。
看得见的变化给人无限惊喜
在石棉工作的芦山人杨维平由于工作繁忙,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但是对于芦山县城的变化,他有着深切的感受。
今年10月1日,趁着国庆假期,杨维平回到了家乡。“刚刚经过收费站,我就已经发现芦山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狭窄的街道变得宽敞整洁,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让芦山更加富有现代气息。”杨维平说,通过灾后恢复重建,芦山一改往日城镇“小气、破旧”的老面貌,尤其是县城新区,道路宽敞笔直,迎宾大道旁,矗立着崭新的电影院、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广电中心……这里,已经成为了芦山人的“新宠”,一到闲暇时候,芦山人就喜欢成群结队到新区去享受“文化体育大餐”,因为在这里可以让人动静皆宜。
“我离开芦山的时候,新区还是一片田坝,到处都种满了庄稼,没想到这次回来,这里已经是一座新城了。”杨维平说,国庆节期间,在朋友的邀约下,他在芦山县电影院观看了一场电影,而这在以前,是从没有想到过的。
而对于生活在芦山县的陈大爷来说,芦山县城的变化更是让他欣喜无比。陈大爷是重庆人,上个世纪60年代,年轻力壮的他来支援芦山建设,此后几十年,他扎根芦山,为芦山的建设发展抛洒青春和热血,如今,年过七旬的他早已儿孙满堂,生活幸福。
“现在,芦山的新区可热闹了,道路宽敞了、房子漂亮了不说,功能也十分齐全,老百姓办事很方便,好安逸哦!”新区建设过程中,陈大爷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到工地上去看一看,如今,新区建好了,陈大爷更是每天都会和老伴儿带着小孙子到新区玩耍。
绘就青山绿水绕绿城的美丽画卷
芦山县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拥有100余万亩的森林,森林覆盖率达67%,青山绿水一直是芦山生态家园的真实写照。同时,芦山丝绸茶马文化、汉文化、红军文化、根雕文化、民俗文化等丰富的文化内涵更使芦山独具魅力。
为此,芦山县围绕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战略目标,审时度势,最终形成了建设“山水芦山文化芦山”的宏伟目标。
那么,何谓山水芦山文化芦山呢?
据介绍,建设山水芦山文化芦山,就是将山水芦山与文化芦山有机融合,顺应山水格局自然曲线,因势利导,深度挖掘厚重独特文化精粹和人文内涵,追求绿色、低碳、环保发展方向,体现社会文明整体进步,凸显现代科技高新成果,努力将芦山建成古风现韵、形蕴兼备的美丽山水城镇。
而芦山打造“山水芦山文化芦山”,主要将突出两个特色,一个是生态特色,即还芦山山水本来的面目,体现自然的曲线。第二个特点就是以“两化互动”为载体,打造“两个新城”,即现在的县城和一个5平方公里的产业新城。
在县城打造方面,芦山县将构建现代与古典相结合,经济与文化集合,宜居与宜业相结合的现代城市体系,按照“3+1”主题功能区,围绕“三山两河四桥”建设框架,着力构建以旧城、滨江带、新城区为主体的宜居新城和以“一洞两桥”为纽带的产业新城,实现组团发展。同时,积极开展城市生态系统构建,推进数字智能化管理,努力实现绿色城市、数字城市。
如今,芦山宜居新城的打造已经初见成效。未来,“山水芦山文化芦山”一定能够绘就一幅青山绿水绕绿城的美丽画卷。
首席记者 康君
他山之石
辽宁省朝阳市
“山水城市”
扮靓“文化朝阳”
朝阳是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重要发祥地之一,10多万年前的鸽子洞人点燃了朝阳人类历史上第一缕曙光。朝阳还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曾是十六国时期前燕、后燕和北燕的三朝古都,使之成为雄峙东北威震中原的历史名城。
近年来,朝阳市按照城市规划的总体部署,循着沿河发展、组团开发、扩容提质、完善功能的发展路径,按着“山水城市、文化朝阳”的城市特色定位,注重在“山”、“水”、“绿”、“文”四个方面体现地域特色,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与经济建设和城镇建设全面融合,建设宜居城市。
朝阳市不断创新规划理念,实施了“世界级设计、国际间招标、社会化参评,引入市场竞争和群众参评机制。”成功举办了有8个国家和地区、36个城市规划设计机构参加的朝阳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及重点发展地区城市设计方案国际竞赛,启动并形成了《朝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新一轮设计方案。颁发了《朝阳市城市规划区个人建房规划管理办法》,严格实行了规划区民房建设分级控制管理。
在规划布局上,严格按照规划,变城市局部小打小闹为成龙配套综合开发,改造、建设地块整体运作,建设项目各环节规划、建设一步到位,坚持用市场的力量推动城市建设。同时,由于朝阳境内古生物化石数量品种之多、保存之好、价值之高堪称世界之最,朝阳市十分注重开发与保护并重,先后建起了大凌河景区、三燕古文化区、化石公园、凤凰山佛文化等一批特色建筑。此外,近百座富有现代气息的高层建筑在朝阳中心城区拔地而起,不仅彰显了朝阳的文化特色,改善了生态景观,也凸显了其城市的高度。
首席记者 康君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