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大山上长着枇杷茶——见证太阳村村民古老“财产”
百年老茶树
新育茶树地
生态枇杷茶
手工枇杷茶
6月1日,听闻荥经县新添乡太阳村有20余亩“枇杷茶”,引起了记者的兴趣。
枇杷茶是全国珍贵而又稀少的茶树品种,是四川五大地方良种茶树之一,因叶形形似枇杷叶而得名。
太阳村有20余亩枇杷茶,而老树中,树龄达到200年以上的有3株,100年以上的有10余株。
近年来,四川农业大学茶学系的教授已在太阳村研究枇杷茶树,对荥经产的枇杷茶作分子量化分析,为荥经枇杷茶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而相关人士则在清乾隆版《荥经县志》中找到了荥经种植并生产枇杷茶的记载。
近日,荥经县政协正组织相关人员深度挖掘枇杷茶历史,并论证能否打造荥经“枇杷茶”产业。
一个高山村落,种植着数株百年枇杷茶树。
一份科研报告,激发了村民种植和发展枇杷茶的兴趣。
如今,村民们依靠着几株古老的枇杷茶树,已发展了20余亩枇杷茶园。
面对众多的茶树,荥经高山上的村民正在信心百倍重现荥经“枇杷茶”的辉煌。
惊喜高山上长着“枇杷茶”
“枇杷茶”载入史籍的资料并不多,清代,曾有这种茶被做成“贡茶”进贡的记录。乾隆年间《荥经县志》记载:“有枇杷茶高二三丈,叶粗大,土人采嫩芽制出,以代普洱,味亦差近。”
枇杷茶,是全国珍贵而又稀少的茶树品种,是四川省五大地方良种茶树之一,因叶形形似枇杷叶而得名。
荥经是否是枇杷茶的原产地?
在离雅安不远的崇州,枇杷茶已被申请了原产地保护,崇州获得“中国枇杷茶之乡”称号。
当地人陶先生半开玩笑地说:“崇州的枇杷茶树也许是我们这里传过去的,我们家谱中记载有明末清初,许多族人从荥经迁往崇州、邛崃一带,说不定崇州的枇杷茶与荥经的同出一源。”
当然,这只是当地人的一种美好猜想。不过和崇州相比,荥经的枇杷茶还算“养在深闺人未识”,连在雅安本地都算“默默无闻”。
6月2日,记者在荥经县委宣传部同志的带领下,到太阳村一睹这独特的茶树。
太阳村,位于茶马古道之上的新添乡,海拔800米至1200米。
“看,那就是枇杷茶树。”刚到太阳村7组村民石洪国家门外,他就激动地指着一株大树说。
“这是有200多年树龄的枇杷茶。”石洪国用手比了比,要双手才能合抱完,“在这山林里,还有好几株树龄200年以上的枇杷茶树。”
此树高4米,树径20厘米左右,到中段时分枝。树叶碧绿,叶片比普通茶树叶片大。
枇杷茶,是和四川主要的灌木型茶树完全不同的乔木大叶茶种,和制作普洱的大叶种茶树同样有着古老的原生茶树基因,与巴蜀古茶树同种。
“因为这种茶的叶子很像枇杷叶,我们都叫它枇杷茶。”石洪国说着,带着大家走进茶园内。
茶园内,生长着一株株挺立着身姿的枇杷茶树。整个太阳村的山岭上,这样的茶园还有不少。
“我家就有10亩左右,乡里乡亲几乎每家都种了一些,虽然有部分还没投产,但规模正在逐年扩大。”石洪国说。
“我们这里的小地名叫作‘茶坊上’,家家户户都会做茶,家家户户都用手工制作枇杷茶。”石洪国的大伯,今年78岁的石华芳说,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他就学习手工制作枇杷茶。
2004年,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召开前,荥经县就曾让石华芳将枇杷茶作为荥经特色茶前去参展。
“当时的茶树仅有那些百年茶树,手工制作产量不高。”石华芳不无遗憾,“所以当时我就放弃了参展的机会。”
此后,石华芳发动家人一起种植枇杷茶。他们通过茶果种植和扦插繁育,在地里种植枇杷茶。
如今,太阳村7组已经拥有了20余亩枇杷茶。
机遇枇杷茶未来有潜力
过去,在太阳村,枇杷茶树只是东一棵西一棵生长于山林中,近年来在品种专家推动下,太阳村的枇杷茶园渐成规模。
“我们的茶曾经是贡茶!”石华芳从上一代的口中得知,他从12岁开始制作的枇杷茶,在古代“只有达官贵人”才能喝上。
三合院内,石华芳拿出自己手工制作的枇杷茶,给客人泡上。
喝一口,茶香浓郁。冲泡三次后,茶味依旧很浓……
“枇杷茶具有发芽早、芽叶肥厚、发枝能力强、味浓、耐冲泡等特点。”石华芳说,他手工制作的枇杷茶很受朋友们喜欢,“今年制作了10多公斤,早就被人抢(购)完了。”
仅仅是小范围内的受热捧,显然无法满足太阳村茶农的发展想法,石华芳想着如何将太阳村的枇杷茶扬名出去。
几年前,太阳村七组迎来了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的教师和学生们。
经过几年实地研究,一篇《荥经枇杷茶野生大茶树主要品质生化成分研究》的调查报告出炉。
该调查报告指出,荥经枇杷茶大茶树内涵物质丰富。李立祥等人研究发现,茶叶中的氨基酸与其他茶类相比含量较高,适合制作绿茶;梁月荣等人研究发现,枇杷茶中的咖啡碱、茶多酚和儿茶素等含量较高,适合制作红茶……
石华芳保留着一份调查报告复印件。
“希望通过相关部门的努力,能让荥经枇杷茶名扬天下。”石华芳眼里满是期盼。
如今,荥经县相关部门,已着手深度挖掘枇杷茶和太阳村手工制作枇杷茶的发展潜力,准备着手打造具有荥经特色的枇杷茶产业。
相信不久后,更多人能喝上荥经产的枇杷茶。
记者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