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芦山 文化芦山 载着芦山人民驶向幸福——写在芦山两会召开之前

来源:
2013-01-07 10:45
浏览:
收藏 打印

芦山县委书记范继跃就芦山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山水芦山文化芦山幸福芦山”,接受省级媒体采访

芦山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华(中)为芦山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奠基

  【开栏的话】

  “范书记,您幸福吗?”

  “只有芦山的群众幸福了,我才能更幸福,这是芦山发展的目标和取向。”2012年12月初,在中国共产党芦山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第一次代表团年会后,有人向芦山县委书记范继跃提到这个“时髦”的问题,他这样回答。

  芦山,怎么让群众幸福呢?

  一场大雪忽至,气温骤降,天更冷了。

  但芦山县群众心中的暖意,让冬天变得遥远……

  这一年,山水芦山文化芦山破题起步,让幸福两个字离芦山群众更近了……

  三个人“站”在一起,便成了众。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芦山执政为民的情怀:众字里的“从”字,是山水芦山,文化芦山,是芦山的两驾马车,是打造芦山的手段和基础。众字上面的“人”,是芦山的群众,是幸福,站在山水芦山文化芦山之上,是芦山发展的目的和取向。

  在芦山,立足民生,众人合力,苦干实干,正朝着山水芦山文化芦山幸福芦山迈进。

  山水芦山文化芦山,是芦山的两驾马车,载着芦山加速发展

  从S210线驶入芦山,一幢幢精心修饰打造而又幽静雅致的住宅,一段段整洁大气而又富有韵律美感的街道……这一切,都勾勒出了芦山县城市规划建设的别样景致。

  山水文化总相宜,更需要“浓妆淡抹”。城市形象的嬗变,其动力正是来自于芦山县对于全县“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部署。

  今年5月召开的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作为推进跨越发展的主路径和主引擎。在全省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会议召开后,8月,市委、市政府率党政代表团赴广元、泸州、自贡“取经”,探寻发展路径。

  12月,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会议召开,对此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一系列自上而下快速连贯的动作,预示着一个全新发展阶段的到来。

  沿省市的战略指向,芦山的发展脉搏,正精彩跳动。

  在芦山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了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加快打造“两个新城”的目标。

  在新型工业化方面,芦山规划了5平方公里的产业新城,力争用5年时间将产业新城初步建成具有百亿产值的园区。

  此外,芦山还将坚持“现代与古典结合,经济与文化结合,宜居与宜业结合”的建设思路,围绕“三山两河四桥”的建设框架,聘请高水平设计院对县城进行统一规划,抓好三个主题功能区的开发,力求实现文化、产业、环境融合互动,“功能分区”“产城一体”,打造宜居宜业宜商的生态文化之城。

  产城一体的发展成果,已经为芦山的群众所享。

  建设工业集中区,征用了清仁乡大板村葛蓉家的土地,这也为葛蓉带来了身份的转变:成为了华美包纱的第一批工人。“工业化带动城市的建设,我们的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和提升。现在就在家门口打工,按时上下班,不但能照顾老人孩子,也没有那么累了。如果全勤的话每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比以前多多了。”

  在芦山,“两化”互动,工业是核心,城镇是依托,生态是坚持,文化是灵魂。在芦山,统筹城乡,城镇发展是动力,城乡均衡是目标,青山绿水是根基,文化建设是引领。

  芦山,正在以改革为动力,不断激活文化生产力,大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2年10月,芦山借助西博会的平台,在成都举行文化旅游项目推介会。

  在推介会上,芦山立足雅安独特的生态优势产业,重点推介了大川河旅游景区、根雕文化艺术城、龙门围塔漏斗综合景区、姜城往事仿古商业街4个重大项目,投资总额达60多亿元。

  追溯历史,芦山是雅安汉韵遗存最丰厚的地方,历经几千年的风雨沧桑,这块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留下星罗棋布的历史遗存,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芦山被赋予“汉代文物之乡”的美称,更被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芦山还堪称川西最大的地质博物馆,境内不仅有文字记载的世界最大人居漏斗——围塔漏斗,还有“亚洲第一砾岩溶洞”之称的龙门溶洞。

  “昔日汉魂足千秋,而今蜀根称神奇”。穿越千年历史的烟雨,汉代艺术的精魂铸就了心灵手巧的芦山人,将汉艺神韵演变成现代根雕石刻艺术精品。

  今年4月,我市四套班子成员齐聚芦山大川河景区,实地考察了大川河旅游开发情况,并主持召开了芦山县大川河旅游开发考察工作汇报会。在会上,确定了大川河旅游景区要依据区位优势和特征,按照高端度假、生态观光、高品质休闲旅游和综合开发定位,作为全市重大项目推出。

  芦山大川河旅游景区打响了我市旅游业“挥师北上”战略的第一枪!

  今年7月,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大会在芦山召开。

  加快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已成为雅安建设以生态文明为显著特征的文化强市的主基调。

  循着山水芦山文化芦山的方向,

  走出一条幸福之路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后,生态文明战略地位的提升让人振奋。于是,“美丽中国”成为了亿万国人心中最美好的向往,也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

  一石激起千层浪。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绘就这样一幅“美丽中国”的画卷,成为时下热议的话题。

  芦山庆幸,山水芦山文化芦山的发展思路,就是要让芦山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守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底线,坚守“幸福中国”。

  依托生态产业,芦山的群众生活得更幸福了。

  芦山县双石镇围塔村村民苏瑞华,早在几年前就利用自家的三层小洋房办了个农家乐。他告诉记者,自家的农家乐每年要接待游客近2000多人,通过开办农家乐,他家的经济条件宽裕了,日子也过得更加舒心。

  围塔村是芦山县重点打造的省市级新村示范点,这里有亚洲最长的砾岩溶洞、世界最大的人居漏斗。这些稀有独特的旅游资源,每年都会吸引上千名游客来此游玩。

  “以后这里将成为乡村休闲观光及地质地貌探险的旅游胜地,我们将通过功能分区,将围塔分成生态观光区、探险区、攀岩区和休闲区等,以此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双石镇纪委副书记蒲达平这样描述围塔村未来的旅游建设规划。“我们正在起步,希望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扩大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围塔这个世外桃源。”

  新村建设不仅带来新村貌,还通过文化设施的建设引导了新风尚。

  “唱歌、跳舞,我们这里热闹得很。”在围塔村,农家书屋坐落在青山绿水中。

  从一栋栋新村民居到一片片农业园区,从一条条乡村道路到一个个特色产业……作为芦山“生态细胞”的“新村”,实现了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产业合理布局、城乡经济互融,将最初作为“民生工程”的“新村”建设,转化为推动农村变革、承载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成了群众幸福的“载体”。

  在芦山,让更多基本公共服务下乡,提高农民幸福指数,将是下一步芦山发展的着力方向!

  记者 熊蕊 实习生 赵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