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不止的雅安非遗故事 ——写在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闭幕之际

来源:
2015-09-21 09:34
浏览:
收藏 打印

  在我市灾后重建处于攻坚之时,9月20日,以“传承文脉,创造未来”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非遗节)闭幕。

  作为历届非遗节的重头戏,在主会场非遗博览园内举行的非遗博览会无疑备受关注,也成为本次非遗节中展览活动最集中的地方。

  关注传统手工艺,聚焦非遗保护,重建攻坚中的雅安在本届非遗节中展风采。

  承载着传统手工技艺的工艺品,讲述雅安的非遗故事!

  雅安非遗传承人利用参展机会,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和做法,把非遗资源转化为文创优势,延续雅安的非遗故事。

  传承发展 让非遗贴近生活

  提到非遗,似乎这是“高、大、上”的东西,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但是,随着非遗知识的普及和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并发现——原来,非遗就在我们身边。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共34个非遗项目,包括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民俗、曲艺等7大类。用雅安皮拖技艺第四代传人孙泽慧的话说,“很多非遗项目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与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非遗节雅安展馆内,一双双精致的皮拖鞋、一个个实用的茶枕、一口口耐用的砂锅……这些既是非遗传承发展的成果展示,也是大家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我们的非遗项目已延伸到了更宽更广的领域。”孙泽慧说,她们参展的手工艺品,除了传统的皮拖鞋,还有曾经走出国门、深受国内外友人喜爱的《五彩脸》、《熊猫芙蓉情》等工艺品,产品类别更加丰富。

  在非遗节会场外的宝兴县跷碛藏族乡,74岁的杨明星老人正在为传承跷碛多声部民歌而奔走着。杨明星说,硗碛多声部民歌是嘉绒藏族民间特有的传统文化,已有上千年的流传历史,魅力独特且歌词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嘉绒藏族同胞生活的真实写照。他所知的民歌至少有五六十首,现在会唱的只有二三十首,为了不让这些民歌失传,杨明星早在4年前就开始带学生,“通常一首多声部民歌要教一个多月,就这样还唱得不够准确,尤其是一些滑音、颤音的发声技巧,很难唱出韵味。”

  尽管如此,杨明星依然坚定“传承和发展好跷碛多声部民歌”的信心。

  创新之举 传承非遗空间大

  大多数的非遗项目通过生产性保护,焕发出了无尽的活力。

  在本届非遗节上,展出的非遗项目不仅融入到了大家的生活,而且还很有时尚元素,“互联网+非遗”和“文化+双创”的融合,成为本届非遗节探索的方向。

  非遗节上,琳琅满目的各国非遗产品让人眼花缭乱。当你看中了展出的非遗产品但随身却没有足够的现金时,怎么办?在“互联网+非遗”展区,每件产品都有两个二维码,一个写着“线上”,一个写着“线下”。“线上”二维码通过网上支付,产品通过线上登记的地址由专人配送;“线下”二维码则通过网上支付后现场提货。如今,时尚、新潮的“逛节”方式,让大家能够更加便捷地体验和享受非遗的成果。

  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相关负责人说,参加非遗节,除了展示雅安的非遗精髓,还相互学习、借鉴到了促进非遗传承和发展的新方式。

  荥经砂器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朱庆平说,从传统的砂锅制作发展到现在茶具、花瓶等工艺品的制作,荥经砂器已经迈出了创新发展的一步,但“跟‘互联网+非遗’展区的非遗传承人相比,我们的思维确实落后了。”朱庆平说,“以后,我们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光是二维码,还有电子商城也是今后需要我们发力之处。”

  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相关负责人坦言,非遗项目的传统手工技艺走向互联网,是非遗的传承和发展的一种全新模式,空间巨大,潜力巨大。

  记者 李春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