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 从实验室到山林 编织生态守护网

来源:
2025-10-21 09:25
浏览:
收藏 打印

□转载自《雅安日报》

十月的小相岭,层林尽染。海拔2000多米的四川小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里,薄雾轻笼。大熊猫国家公园石棉县管护总站大熊猫监测巡护队副队长欧垃体子和三名巡护员紧了紧背包带——里面装着GPS、红外相机、样本采集袋,还有一把用于开辟路径的砍刀。他们踏着露水,开始了新一天的巡护。

10月16日至17日,“环保世纪行·守护熊猫雅安”采访团走进石棉县、天全县开展集中采访报道。从海拔2000余米的野化放归基地,到充满科技感的科普公园,再到破解基因密码的实验室,采访团循着守护大熊猫的足迹,探寻雅安为珍稀物种保护筑起的“立体防线”,见证科研、科普与一线坚守如何同向发力,守护这片“熊猫家园”。

□本报记者 郑雨莎 郭玲薇 李俊涛

从科普公园到野化基地:

守护大熊猫的“前哨”

“我们主要收集大熊猫新鲜粪便、红外相机影像资料,进行防火监测和固定沿线监测,通过这些措施来对大熊猫的疾病、生存、繁育等情况进行监测、分析。”欧垃体子的话语在山谷间回荡。这支巡护队,就像移动的“眼睛”,守护着这片被誉为“珍稀濒危物种基因库”的土地。

同一时间,位于栗子坪彝族乡孟获城景区内的石棉县大熊猫科普公园又迎来一批参观者。孩子们兴奋地跑进熊猫堡,在3D投影打造的四季景观中,跟着IP形象“熊猫欣欣”开启探索之旅。

“这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石棉片区建设的重要窗口。”讲解员指着一处物理互动装置向采访团介绍。参观者轻触屏幕,大熊猫伴生动物知识便以动画形式跃然眼前。不远处,熊猫飞行影院里传来阵阵惊呼——弧形大屏幕配合轨道飞船,让观众在4分钟浸入式旅程中,体验大熊猫栖息地的壮美。

石棉大熊猫科普公园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石棉片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既是科普窗口,也是对外宣传窗口,全方位多角度展示片区自然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大熊猫国家公园石棉县管护总站大熊猫监测巡护队在野外开展巡护工作

如果说科普公园是面向公众的“展示窗”,那么位于深山里的野化放归基地则是守护前沿。2014年建成的四川小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位于石棉县公益海区域,是全国首个大熊猫异地放归基地,主要用于大熊猫野化培训实验等相关科研工作。据介绍,“张想”“雪雪”等4只人工繁育大熊猫曾在此进行野化培训,为全面提升保护区大熊猫异地放归野化适应训练积累了宝贵经验。2024年,中央资金300万元的投入,让基地基础设施再次升级。

巡护员们穿行在20公顷的适应圈内,检查新安装的生态监测设备。他们收集的数据,正逐步构建起大熊猫DNA基因档案,实现区域大熊猫小种群的精细化管理。

“基地落成以来,结合大熊猫野化放归工作,我们大熊猫监测巡护队重点在区域内开展以无线电跟踪、适时回捕、采食量调查、红外线相机监测、粪便收集、大熊猫及珍稀野生动物活动资料采集等为主的监测工作。”大熊猫国家公园石棉县管护总站科研监测负责人代勤龙说。

实验室里的“基因密码”:

科技赋能种群复壮

沿着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脉络继续探访,16日下午,在石棉县县城,采访团来到石棉县大熊猫小种群保护与复壮研究开放实验室,这里是全国首个在自然保护区内以大熊猫小种群保护为目标开展科学研究的实验室。

走进实验室内,工作人员高会敏正专注地进行非损伤性样本提取DNA后的大熊猫性别鉴定实验。

“我们主要是通过野外的一些采样,然后进行DNA的提取,用于大熊猫的性别鉴定以及个体识别。”她手中的微量移液器精准操作着。荧光定量PCR仪等设备嗡嗡作响,这些投入330万元购置的仪器,正是破解小相岭山系大熊猫种群困境的“钥匙”。

小相岭山系大熊猫小种群由于栖息地破碎化严重、人为干扰严重等原因,导致大熊猫种群遗传多样性降低,为科学保护和复壮区域大熊猫种群,2013年,栗子坪自然保护区与西华师范大学大熊猫研究团队合作,围绕大熊猫小种群保护与复壮创建开放实验室。2018年1月,“大熊猫小种群保护与复壮研究”实验室正式挂牌。

实验室目前主要从事大熊猫非损伤性遗传研究、大熊猫生态学研究,建设小相岭大熊猫DNA档案数据库,以促进中国大熊猫小种群保护与大熊猫野化放归监测的科学研究,推动小种群复壮,同时带动小相岭山系自然保护区及周边保护、科研能力提高。

聚焦DNA分子检测手段,通过收集、分析和识别野外大熊猫粪便DNA样品,该实验室于2020年完成了石棉县区域32只大熊猫DNA数据收集和分析,并成功建立了大熊猫DNA数据库,率先实现了区域内大熊猫小种群精细化管理。

截至目前,实验室先后主持完成了放归大熊猫放归成效评估、大熊猫病毒库建立、大熊猫产仔育幼洞穴研究项目、大熊猫肠道微生物研究项目等十余个项目,研究内容涉及病毒分析、肠道微生物研究、疫源疫病监测、野化放归成效等多个领域,为制定决策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我们放归的第一只大熊猫‘泸欣’已产生后代,这是重大突破,也为我们以后大熊猫小种群放归提供了一个科研方向。同时,在放归了八只大熊猫后,我们大熊猫遗传多样性从以前的0.581上升为现在的0.745,证明了放归是大熊猫孤立小种群复壮的有效手段。”代勤龙说,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继续监测好放归大熊猫的生活情况,并进一步研究好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为后续大熊猫复壮和保护提供科研基础。

深山巡护:

用脚步丈量守护的边界

17日下午,采访团来到隐匿在翠绿山林间的天全县银厂坪管护站,站内整齐摆放着巡护装备,刚结束一轮短途巡护的管护员正忙着整理日志,看到采访团到来,便热情地迎上来介绍这片山林的“守护日常”。

早在两天前,天微亮,六七名巡护队员就整装待发,将在区域内开展巡护工作。队长高碧豹检查着卫星电话和无人机,队员们的背包里塞满帐篷、气垫、睡袋,还有锅碗瓢盆、米、肉、菜——这趟巡护要持续数天。

“近点一天来回,远点要去几天。”大熊猫国家公园天全管护总站工作人员吴智普说。巡护队将深入4380公顷管护区域,监测大熊猫活动痕迹、伴生动物情况及主食竹生长。

经过标准化提升改造的管护站,如今配备完善的生活和工作设施。但巡护之路依然艰辛——队员们需跋涉在原始林间,跨溪流、攀陡坡,每晚在帐篷中枕着山风入眠。

正是这些脚步,构筑起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的基层防线。自2017年整合以来,银厂坪管护站通过制度化建设和常态化巡护,守护着这片连接栖息地的重要廊道。

“截至目前,我们喇叭河片区共安装了28台红外相机,拍摄到18种野生动物,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们一台红外相机连续八次拍摄到大熊猫的影像,经过初步判断可能是两只大熊猫。”吴智普说。

从石棉到天全,雅安在大熊猫保护中探索着一条全方位路径——

科普公园以现代科技手段唤醒公众保护意识;野化放归基地通过适应性训练重建野外种群;开放实验室用基因技术破解种群复壮难题;深山管护站则用最质朴的坚守呵护栖息地完整。

这些实践背后,是雅安作为“熊猫家园”的担当。目前,已有9只大熊猫在石棉放归,“泸欣”“淘淘”“张想”等名字,不仅记录着保护成果,更承载着孤立小种群重现生机的希望。

夕阳西下,欧垃体子和队员们带着收集的样本踏上归途。山下,科普公园的灯光渐次亮起,游客们正通过沉浸式互动理解着保护的意义。实验室里,研究人员仍在分析最新数据。而在更深的群山中,巡护队员记录下当天的监测笔记。

这些不同岗位的守护者,正共同编织着一张生机保护网。正如代勤龙所说:“通过我们的保护工作,所有放归大熊猫都生活得很好。”在这张网的守护下,大熊猫的雅安家园正焕发新生机,讲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故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