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曾经很受观众欢迎———老电影放映员裴锡全讲述自己的放映经历

来源:
2008-11-03 09:39
浏览:
收藏 打印

  提到电影大家都不感到新鲜,但是雅安三十年前的电影,你还记得吗?10月28日,记者走近芦山县老电影放映员裴锡全,听他讲述40多年的放映经历。

  裴锡全是芦山县的老电影放映员,今年已经60岁,从1965年参加工作开始接触电影、放映电影,至今已是第44个年头。

  热闹的“坝坝电影”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坝坝电影”在城市和农村都很常见。

  找一片空地,立两个木杆子,再把幕布挂在木杆子上,准备工作便基本就绪了。无论城里还是乡下,放电影的消息都是不用通知的,早就一传十、十传百地传了开来。孩子们往往兴奋得连晚饭顾不得吃,早早地就搬了板凳去占据有利地形。一场电影,观众多数都有上千名,最少时也有数十人。

  电影散场,人们仍然意兴尚浓,继续谈论着影片内容。好奇的孩子们,往往会守在放映机前,看着放映队收拾整理,追问着下次什么时候再来,要放什么电影。

  那时雅安的交通很不发达,农村更甚,有的地方甚至连小路都没有。所有的放映器材都靠人力背负。

  有一年冬天,放映队到大川镇放电影,由于连小路都没有,大家背着放映器材,只有沿着河道进山。

  影片逐步从少到多

  我放的第一部片子,是《红色娘子军》,是王心刚、祝希娟拍的那个版本。那是当时第一部染了彩的彩色电影。当时影片很少,《红色娘子军》那一个电影拷贝就放了上千场,胶片破旧不堪,断了接、接了又断,经常跳片。

  那时的电影都有一个规律,浓眉大眼的一定是好人,贼眉鼠眼的一定是坏蛋,生产队长一律是抽着旱烟袋的彪悍大叔,穿黑绸马褂的铁定是汉奸……特别是小孩子,看电影最大的快乐就是看谁能第一个指出潜伏的坏人,正确率基本高达百分之百!

  直到1978年开始,《红湖赤卫队》《三打白骨精》《永不消逝的电波》《红楼梦》《野火春风斗古城》《追捕》《红孩子》《流浪者》等上映,影片才开始多了起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影片的数量猛增,武侠、枪战、喜剧、言情……影片的内容丰富多彩。电影院的片子,基本上3天换一部新片,一年要放映上百部不同的电影。当时电影院生意十分火爆,经常是座无虚席。农村的乡镇村组,这时也组建了自己的放映队。我也回到了县城电影院,继续放映电影。

  电影淡出人们生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电影行业进入市场经济。随着电视的普及,观众的兴趣逐渐转到了看电视上面。

  如今,电视、网络、游戏厅、录像厅、KTV等,可以吸引人们眼球的娱乐项目太多。互联网在线观看影片,也早已成为国内外多家知名网站吸引网民、提高点击率的有效手段。一些网站开设多个在线频道,可以容纳数十万甚至更多的网民自主选播影片。

  除此之外,家庭影院如今在城市乡村都十分普及。闲来无事,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共同观赏DVD大片,其乐融融。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简便快捷的电影欣赏渠道,各种免费的或收费的娱乐节目分流了观众。加之工作繁忙、生活节奏的加快,渐渐地,电影开始淡出我们的生活。

  “坝坝电影”再度归来

  现在看电影的观众虽然少了,但是在农村,电影仍然受农民喜爱。一方面,农民喜欢热闹,看电影是一项群众性的集体活动,可以为农民提供一个谈心议事、交流信息的机会。另一方面,电影的大屏幕、高清晰画面也有自己的优势。

  我妻子乔熙,今年52岁,曾是芦山县电影公司的放影员。2007年10月,我市启动全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活动。芦山县电影公司成立了三支农村电影放映队,分头送电影下农村,免费为村民放映。我与乔熙组成了农村电影“夫妻放映队”,又开始走乡串户,为农民朋友放起了“坝坝电影”。

  现在放“坝坝电影”,观众数量大不如前,多的时候有几十上百人,天气不好的时候,观众就少得很,有时才几个人在看。尽管如此,只要场上还有观众在看,哪怕只剩下一人,我与妻子就一定会坚持把电影放完。

  裴锡全/讲述记者陈鹤颜整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