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实践 乡村蝶变

来源:
2025-08-15 10:01
浏览:
收藏 打印

□ 转载自《雅安日报》

Image-200065749629

从嘎日村俯瞰硗碛湖 满山苍翠掩映下的发展村金山组 团结村养殖池内游动的鲟鱼 天全县委宣传部提供

编者按:

今年8月15日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周年,也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这一理念如一颗种子,在雅安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今日的雅安,生态优势正转化为发展动能,绿水青山的故事在这里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在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我们走进3个村庄——宝兴县嘎日村、荥经县发展村、天全县团结村。它们曾是群山深处的普通村落,却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浪潮中,以不同的路径完成了华丽蝶变:嘎日村借自然馈赠登顶“群山之巅”,发展村以观鸟经济打造“生态学院”,团结村凭冷水鱼产业跃居“高端渔场”。三个故事,三种实践,共同诠释了“保护与发展”的雅安经验。

让我们以这三份“时代答卷”为镜,映照雅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步伐,也映照雅安正以“天府之肺”“动植物基因库”的担当,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篇章。

宝兴县硗碛藏族乡嘎日村

是乡村更是“群山之巅”

Image-200065749680

游客在达瓦更扎参加活动

8月13日上午,是成都游客曾洁来到宝兴县硗碛藏族乡嘎日村的第四天。

她坐在椅子上眺望——远山丛林叠翠,偌大的硗碛湖如同一颗翡翠镶嵌在群山之中。

曾洁的身后,是海拔3800多米的达瓦更扎。这座“美丽的神山”高耸入云,在群山环绕中尽显巍峨之姿。

“来到这里的第一天我就不想走了,这里避暑特别好。” 曾洁已经在嘎日村住了3天。

嘎日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和曾洁一样来这里一住就是好几天的游客不在少数。

背靠青山,让嘎日村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青年返乡踏新途

来自眉山市洪雅县的游客刘天辰带着一家老小,在这个炎热的夏季住进了嘎日村。

“缭绕的云雾和新鲜的空气都是嘎日村的美,这是城市中难寻的惬意。” 刘天辰说,“如果明天天气好,打算去景区看看。”

嘎日村里的景区达瓦更扎被誉为“亚洲通达度最好的360°观景平台”,每年吸引不少游客前往。

刘天辰居住的酒店名叫达瓦更扎印象酒店,酒店负责人杨婷是“二代老板”。

2018年,杨婷的父母将家庭旅馆升级成嘎日村的第一家酒店。2019年,原本在外打工的杨婷回到家乡,从父母手中接下酒店。

杨婷说,开酒店的想法,是父母从2015年发现村里陆续来了游客开始的。

那时候达瓦更扎还不是景区,杨婷家也只是开了一个小卖部,做的都是村里人的生意。

2015年开始,总有一些驴友来家里借宿,聊起日出、星空、云海,驴友们总是很兴奋。杨婷的父母便萌生了开个酒店的想法。

2019年,当达瓦更扎景区建成营业时,杨婷家的酒店已经开业两年多了。

“我家那时候有30个房间,有半年的时间都是满房。房间不够的时候,大家甚至愿意在大厅里打地铺。” 杨婷说。

自己家开了全村第一家酒店,紧跟着,村里的酒店、民宿渐渐多起来。

后来,杨婷将酒店房间扩充,还修建了在当时别具一格的三角形小木屋。

到今天,嘎日村酒店、民宿已有80余家。

像杨婷这样回到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嘎日村也因为年轻人的加入变得生机勃勃。

“开酒店民宿、开餐馆、景区务工、酒店打工,在我们村,年轻人能找到的工作多着呢!” 杨婷说。

“天路”迎客酥油香

杨婷家酒店不远处,有一家叫“三餐四季”的藏餐馆。中午时分,游客韩婷婷来到这里。

她在网络平台看到网友推荐,这家餐馆菜品分量足、味道好,吃饭时还能欣赏美景。

餐馆负责人的姐姐杨富琼为韩婷婷打好了酥油茶,这是藏族同胞款待客人的方式。

看着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杨富琼觉得:“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从小在嘎日村长大的杨富琼对达瓦更扎再熟悉不过。在藏语里,“达瓦更扎”的意思是“美丽的神山”。

“确实很美丽,有星空,有云海。” 杨富琼说。在过去,那里不是景区,而是村民的牧场。

畜牧业是嘎日村的传统产业,村民会将牛羊赶到达瓦更扎,那里有肥美的牧草。杨富琼年轻时去过不止一次,但每一次都会被上面的美景折服。

2013年,嘎日村修通了一条长10公里的“通天路”,从此去往达瓦更扎牧场的路变得方便了。

“修路,就是村子改变的原因!”谈起村子的变化,杨富琼十分肯定地说。

一开始,是可以骑摩托车的机耕道,再后来路变宽了,开着车就能直达牧场。

路通了,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村子。那个犹如藏在深闺的高山牧场,逐渐被更多人认识。

络绎不绝的游客让杨富琼家也吃上了“旅游饭”。曾经只能种地、喂牛、养猪的她,如今能够悠闲地为远道而来的客人打一壶酥油茶。

“我从来没有想过会有这样的一天。” 说着话,笑意爬上了杨富琼的脸颊。

好日子并不只在杨富琼家,她看到乡亲们家家户户有了小汽车,时不时,大家还会出门旅游。

“日子还会越来越好的。” 一边将滚烫的酥油茶倒入壶中,杨富琼念叨着。

青山变“金”谋新篇

从杨富琼家再往上走,很快就来到达瓦更扎云上达瓦帐篷酒店。这是嘎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阿生经营的酒店。

阿生是村里的“网红”,他总是在小红书、抖音等网络平台发布照片、视频,推送达瓦更扎的美景,吸引许多游客前来。

“就是想把这片美丽的景色推荐给更多人。” 阿生说。

不仅是阿生,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着阿生在自己的网络社交账号上分享四季美景。

“自然山水就是我们村的资源,旅游发展得好,村集体和村民才发展得好。” 阿生说。

地处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熊猫老家”入口门户,坐拥达瓦更扎这样的优质旅游资源,嘎日村的村集体收入每一项几乎都和这里的山水有关——景区门票、红日超市、景区劳务、旅游产品、机具租赁……

前不久,村里对2021至2023年间达瓦更扎景区门票的收入进行分红。嘎日村的每户村民都拿到了分红金,最多的有18000余元。

回看嘎日村的近几年,依托乡村旅游发展,从昔日的“贫困村”蝶变为“网红村”,集体经济收入从零起步,步步高升,并从2022年开始稳居全市第一位。

村子在变好,阿生和村干部、驻村工作队仍在思考着怎么让村子变得更好。

“不能仅依靠景区门票,我们应该走农文旅+畜牧业的路子。” 阿生说,这是大家商讨之后的决定。

以嘎日旅游公路红日超市段为起点,途经水海子安置点、水海子高山沼泽,再回到达瓦更扎景区游客接待中心,这一条长达15公里的路线,在嘎日村村委会看来,都是可以依靠的旅游资源——嘎日村越野路线、户外徒步、水海子新增旅游业态……一个个新的项目在大家心里盘算起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嘎日村有绿水青山,就一定可以转化成金山银山。”

雨后,山下的硗碛湖逐渐显现出全貌,嘎日村的未来发展,也正在成型。

记者手记

是青山也是“金山”

一条10公里的“通天路”,如一把金钥匙,开启了这座藏乡秘境尘封的财富之门。昔日村民策马扬鞭的牧场,如今已是游客心驰神往的观景平台。

这座曾以放牧为生的村庄,如今正经历一场静默的觉醒——世代守望的绿水青山,正在村民的双手中化为璀璨的金山银山。

杨婷家的小卖部蜕变为酒店,杨富琼手中的酥油茶飘出致富的醇香,阿生书记的镜头将神山云海推向远方。这不仅是产业的更迭,更是一场深刻的认知革命。村民第一次真切触摸到:脚下沉默的土地、头顶流转的云霞,皆是可耕耘的宝藏。那摞摞分红现金,是达瓦更扎对守护者最直白的馈赠。

当年轻人纷纷返乡在山水间找到立身之所,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扎根于故土的尊严与希望。他们不再是被动等待命运的牧人,而成了青山价值的发掘者、乡村未来的书写者。

嘎日村的启示如硗碛湖水般清澈:绿水青山不会自动成金,需要一条通达之路,更需要一群觉醒之人。当守护与创造在山水间同频共振,每一片飘过的云、每一缕拂过的风,都将化作滋养家园的永恒经脉。

荥经县龙苍沟镇发展村

是乡村更是“生态学院”

Image-200065749686

游客在龙苍沟观鸟

一枚印着金额雀鹛的钥匙扣,成了小学生张家越今年暑假最特别的纪念品。

这个暑假,他在荥经县龙苍沟镇发展村认识了胡太伦。胡太伦不仅是他的临时房东,更是一位带他认识山林“精灵”的自然导师。

胡太伦带着他和其他小伙伴一道在山里走了好几圈,他见到了不少以前从未见过的动物和植物。

张家越的经历,正是发展村这座昔日矿山小山村,依托95%以上的森林覆盖率,成功转型为“生态学院”的生动缩影。

村民“靠山吃山”,如今“吃”出了新花样。

“不了解”到“大名片”

“家越,来,给你一个纪念品。”

8月12日早上,胡太伦叫住了正在民宿院子里打乒乓球的张家越,将一个钥匙扣送给他。

胡太伦是发展村金山组村民,也是当地知名的“鸟导”。

“是金额雀鹛!” 张家越脱口而出。短短几天跟随胡太伦在山林间穿梭,他已能认出被称为“雅安三金” 之一的这种珍稀鸟类。

发展村在荥经县的南部,森林覆盖率在95%以上,山林间,有无数跃动的生灵。

而居住在胡太伦家的客人,有不少是为了让他带路观鸟的。

“这些鸟满山都是,有啥子看头?”时光回溯,第一次听到有人要去自家山林看鸟,胡太伦心里这样想。那时,他还是个开车跑运输的司机,一名中国人带着几名外国人找到胡太伦,问他知不知道哪里有鸟。

他们要去的地方路都不通,费尽周折后,终于看到了目标鸟种。热情的外国人还请胡太伦也看一看。

“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专业观鸟者,他们不拍照,就是看,然后在本子上记录下我看不懂的外国文字。” 胡太伦说,后来他才知道,原来自己司空见惯的鸟儿竟然是龙苍沟特有的,那些外国人远道而来,就是为了一睹其真容。

这是胡太伦第一次意识到家乡鸟儿的独特价值,这将是当地的一张“大名片”。

真正开始带人看鸟,则是在胡太伦开了民宿之后。

那时候,胡太伦的民宿刚开业不久,客人也不多。一天晚上,和客人聊天时,他谈起那次带人看鸟的经历。这让原本为了看鸟来龙苍沟的客人特别激动:“你知道他们在哪里看鸟的?那明天我们一起去。”

因为胡太伦知道鸟儿的确切位置,他的名字很快就在观鸟爱好者之间传开了。

一来二去,来找胡太伦带路观鸟的人一拨又一拨。

“盘中餐”变“眼中景”

带上望远镜,换上冲锋衣,穿上登山鞋,胡太伦又带着客人进山了。

这段时间是观鸟的淡季,但客人们也有一些别的东西想看。

躁动的蛙叫声从山谷传来,一行人顺着叫声来到溪流边,很快有人找到了自己想要看的“宝贝”。

“有观鸟的,也有观蛙的,还有观虫、观花的。” 胡太伦看着脚边的溪流说,“我们这山上有很多动植物,这些可都是宝贝。”

其实,山上的这些鸟兽,胡太伦并不陌生。小时候,这是重要的动物蛋白质来源。

随着近些年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加强,捕鸟已经成为了历史。

跟着观鸟人观鸟的次数多了,在一些观鸟爱好者的建议下,胡太伦学习起观鸟知识。两位鸟友分别给了他一台配有长焦镜头的单反相机和一个望远镜。

渐渐地,他学会了通过鸟叫声辨别鸟种,还能用口哨模拟雀鸟叫声。

如今,胡太伦已经成了当地的“观鸟达人”。有一些观鸟者不太熟悉当地环境,找不到目标鸟种时,胡太伦会带着他们去找,根据声音特点、鸟儿生活习性和栖息地环境特点,大部分情况下都能找到。

胡太伦的转变并非孤例。

“我也跟着胡太伦学过观鸟。” 谈起观鸟,同为金山组村民的周德祥说。

其实在胡太伦刚开始观鸟的时候,很多村民都觉得他“疯了”。鸟天天都在林子里,有什么好稀奇的?然而随着胡太伦带着一批又一批游客来观鸟,村民逐渐发现,昔日的“盘中餐”竟成了招揽远客的招牌。

原来,瓦屋山、龙苍沟一带所处的华西雨屏带因其特有的气候条件,成为一些四川特有林鸟的乐园。通过学者、媒体等的传播,墙里开花墙外香,吸引了很多境内外鸟类研究者、观鸟爱好者的注意。

近年来,观鸟渐热,龙苍沟成了观看四川林鸟,尤其是暗色鸦雀、金额雀鹛等特有鸟类的不二之选。

小村庄有“大作为”

每年立冬过后,山林寂寥不少。然而,发展村的村民并不担心,因为观鸟的旺季来了。他们经营的民宿和农家乐,生意依旧不会太差。

周德祥是金山组第一批开农家乐的人,那时候,金山组只有7家农家乐。

“我们村,以前是一个挖煤开矿,以卖资源谋发展的小山村。” 说起村子的变化,周德祥打开了话匣子。

后来煤矿开采被关停,靠山也“吃”不了山了。

“煤不准挖、树不让砍……村民不能依靠原来的生计了,咋办?”周德祥曾经的顾虑如今早已烟消云散,农家乐为他找到了新的经济来源。

“这两天,我们的生意好得很,你不提前一周预定根本没有房间。” 周德祥伸手画了一个圈,“不光是我们家,金山组24家农家乐,每家都是这样的。”

其实不光金山组,山下的发展村周坪组“熊猫民宿村”也是日日爆满。

自从政府规划发展熊猫民宿以来,对全村农家乐进行整体打造和提质升级,发展村特色民宿集群成为外地游客观光打卡、避暑度假的好去处。

周洪是当地一名返乡创业青年,他的民宿就在 “熊猫民宿村”,2016年开业以来,民宿的生意一直不错。“春天观鸽子花、夏天避暑、秋天赏红叶、冬季看雪观鸟,游客一年四季总有来龙苍沟的理由。”周洪说,生态就是游客选择来到发展村的理由。

“我记得小时候,大部分村民依靠上山伐木、煤炭开采为生。十几年前,镇上的小煤矿和小煤窑就有70多个,经济效益确实不错,但对环境也造成了污染。” 周洪接着说,“这一切都停下来后,虽然有过徘徊和低谷,但现在我们的生活比以前更好,在这大自然间更有盼头了,绿水青山真成了我们的靠山!”

如今的发展村,已然成为一个生态大学堂。正如胡太伦感叹的那样:“鸟看了,鸟还在,下一拨人来了还可以继续看。植物也是,花季时,只要花没谢,有喜欢的人就可以一直欣赏。观花、赏鸟,还有报酬。我们可以不再破坏自然,换个方式来挣钱,这就是新时代的靠山‘吃’山。”

记者手记

自然无恙,生计长青

曾几何时,大山的馈赠意味着斧头下的木材与地底的黑金。村民周德祥记忆犹新:“煤矿红火时,月入近万,但抬头望天是灰的,低头看水是黑的。”胡太伦也曾手持竹编捕鸟器,将山间精灵视为“盘中餐”。那是索取的时代,大山在沉默中伤痕累累。

放下斧镐,举起望远镜,村民完成了一场身份与认知的双重蜕变。金额雀鹛不再飞向餐桌,而是跃入游客的相机取景框;祖辈伐木的周德祥开起农家乐;返乡青年周洪的民宿,四季充盈着观鸟、赏花的笑语。山还是那座山,“吃法”已翻天覆地:从掠夺式的“挖山吃山”,到共生共荣的“养山吃山”。

胡太伦一句朴素的“鸟看了,鸟还在”,道尽了新“吃山法”的核心智慧。它不仅是生计的转换,更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领悟——唯有以守护者之姿温柔以待,绿水青山方能化作永不枯竭的金山银山。当发展村化身“生态学院”,村民成为自然导师,他们捧起的已非短暂温饱,而是一本写满敬畏、通向永续的生态存折,这里教会了游客怎样与生态美美与共,更教会了当地群众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青山无恙,水自长流,这便是新时代“靠山吃山”最深沉的回响。

天全县思经镇团结村

是乡村更是“高端渔场”

Image-200065749730

捕获鲟鱼 严路 摄

8月11日,天空的云层遮挡住火辣的太阳。杨德强抱着孙子站在圆形的水池边,看着一条条硕大的鲟鱼悠然游弋,荡开圈圈涟漪。孙子开心地伸手指着鱼叫着:“大鱼!大鱼!”

杨德强点点头:“这叫鲟鱼,是我们团结村的宝贝鱼。”

65岁的杨德强是天全县思经镇团结村村民,他时不时会带着放暑假的孙子来到村里的天全县水产现代农业园区鲟鱼养殖基地看“大鱼”。

天全县水产现代农业园区是国内唯一集鲟鱼养殖、鱼子酱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国家级生态养殖示范区。

这让团结村这个曾经藏在深山里的小村落,摇身一变成为“世界级的鱼子酱重镇”。2024年,天全县加工鱼子酱产量63吨,市场份额居全省第一、全球占比达14%。

“天全能出鱼子酱?”

2024年冬天,雅安用鱼子酱“回礼”哈尔滨,让许多人感到惊讶,而一句“全球14%的鱼子酱产自天全”,更是让人们把目光投向团结村。

被冠以“世界三大奢华美食”的鱼子酱不仅产自中国雅安天全的“山沟沟”里,而且产量竟然如此之高。这让许多网民新奇不已。

然而对于一直居住在团结村的杨德强来说,他早已不觉得惊讶,他看村子里养鲟鱼已经看了十多年。

2012年,四川润兆渔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润兆渔业)来到团结村,说要在这里养鲟鱼。

鲟鱼是什么鱼?杨德强在此之前根本没听说过。“大家当时关心的是好不好吃,哪个晓得鲟鱼养殖主要是为了鱼蛋哦!”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杨德强爽朗地笑了。

后来,杨德强和其他村民也对鲟鱼逐渐有了了解——这是世界上现有鱼类中体型大、寿命长、古老的一种鱼类,不仅肉质鲜美,且鱼卵可做成名贵的鱼子酱,有“黑色黄金”之美称。

“这鱼原产俄罗斯和我国黑龙江,我们这里养得活不?”随着了解的深入,杨德强心里也犯嘀咕。

“没问题,我们这里的水好得很。” 同村的杨登强是冷水鱼养殖基地生产组组长,他信心满满地告诉杨德强,养殖鲟鱼离不开优质和清洁的水源,且对水温、溶氧量等有严格要求。“我们团结村的水质非常适合鲟鱼的养殖。”

其实,不仅是贯穿思经镇全境的思经河冷水资源极为丰富,思经镇还拥有高达81.48%的森林覆盖率,这也为鲟鱼的养殖在水资源涵养和良好生态环境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14年,鲟鱼养殖基地一期建成投产。

看着池子里的鱼渐渐长大,杨德强又开始疑惑,怎么一直没看见有人来村里买鱼呢?

原来,一条鲟鱼苗从下水到可以取卵,需要十年左右。而且,每年都要下同等数量的鲟鱼苗才能保证持续的生产。

2017年,润兆渔业建成了鱼子酱加工厂。2018年投产后,鱼子酱开始销售到海外市场。到2024年,润兆渔业鱼子酱年产量达到63吨。

杨德强终于知道了,家乡产出的那些鱼子酱不过是时间问题。

“这就是那个团结村?”

“这是史氏鲟,它是典型的河道鱼,生活在俄罗斯还有我国的黑龙江……”讲起鲟鱼,在润兆渔业工作了四年的杨澜打开了话匣子。

为来到润兆渔业的客商讲解企业发展和鲟鱼知识是杨澜每天的工作。她对鲟鱼和鲟鱼养殖的熟悉程度,总会让参观者问上一句,“是不是水产专业毕业的”。

然而,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杨澜其实一开始并不知道鲟鱼是什么。

4年前,大学毕业的杨澜回到天全。此时,润兆渔业正在招聘。

刚开始,杨澜在办公室做行政工作。杨澜到公司的那一年,刚好公司扩展二期项目。随着公司销售市场的打开,来公司参观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杨澜走出办公室,开始专门为前来的客商讲解。在讲解中杨澜发现,光靠背解说词不是办法,大家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疑问等她解答。而她也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变得专业起来。

现在再要问杨澜哪种鲟鱼有什么特点、鱼子酱的口味有什么差异,杨澜都可以非常自信地回答。

杨澜在一点点成长,她发现,团结村也不再是她印象中的那个团结村了。

随着天全县成功创建省级冷水鱼现代农业园区、团结村成功创建省级“美丽渔村”,村子无论是村容村貌还是基础设施都得到了很大改观。

“现在到天全县城只要10来分钟,道路又宽又好走,不用担心堵车。” 杨澜说,那种一边悬崖一边是河流的道路,如今已经尘封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

“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比起杨澜,同样在润兆渔业工作的李燃娜对团结村的变化更为了解。

“最直观的变化,当然是收入高了。”李燃娜虽然是大河村的村民,但她家的位置紧邻养殖基地。团结村的变化李燃娜看在眼里。

“以前团结村和我们村一样,大家要么外出务工,要么就在家务农。” 李燃娜说,做水产养殖后,不仅能在家门口打工获得一定收入,还能照顾家里。

在团结村和附近的村镇,还有很多像杨澜和李燃娜这样的村民。受益于冷水鱼产业的发展,不少过去常年漂泊在外、从事无技能工作的村民,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

变化并不仅仅在此。

原本清静的鲟鱼养殖基地,现已成了当地一道新景观,不少游客慕名前来观赏“明星”鲟鱼,随之撬动的是文旅产业的发展。

“没想到在团结村也能吃到这么美味的鲟鱼全鱼宴。”游客张天明来到团结村,在村里的渔家乐里,他吃到了鲟鱼。

在团结村,不少村民借助优质冷水鱼养殖资源开办渔家乐,推出鲟鱼全鱼宴等特色菜。

穿村而过的思经快速通道两旁,满满都是鲟鱼墙绘。以鲟鱼为特色,鲟鱼科普馆、鲟鱼休闲文化广场、鲟鱼游学路线、鲟鱼文化研学基地等一系列项目,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玩,观鲟鱼、品鲟鱼在团结村成为一道风景,带动起冷水鱼第三产业的发展。

“抖音、快手、微信朋友圈,都能看到我们村,看到我们的大鲟鱼、特色院落。” 谈起如今的团结村,村民袁霞骄傲地说,“尤其是近两年,很多外地游客到天全后,都会慕名前来游玩、饱口福。”

夕阳的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鱼池上,映照着畅游的鲟鱼和池边杨德强爷孙俩的身影。这深山里的“宝贝鱼”,不仅游出了国门,游向了世界,更游进了乡亲们红火的日子,让昔日的僻静村落,成了令人瞩目的“高端渔场”。

记者手记

活水青山孕金鳞

“好山好水出好鱼”。在采访中,这句话多次被采访对象们提起,这似乎在告诉我们,奇迹的源头,深植于脚下这片被自然格外眷顾的绿水青山。

思经河冷冽清澈的河水奔涌不息,两岸高达81.48%的森林覆盖率如同巨大的绿色穹顶,不仅涵养着丰沛水源,更确保了水温恒定、溶氧充足、水质纯净——这正是娇贵的鲟鱼繁衍生息不可复制的“生命摇篮”。那句朴素的“我们这里的水好得很”,道破了产业扎根于此的核心密码:得天独厚的生态系统,是孕育顶级品质最坚实的底牌。 没有这活水青山,便没有如今的鱼子酱“重镇”。

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亦重塑了村庄的肌理与人心。曾经外出务工者如李燃娜,如今在家门口便实现了就业增收;杨澜从初见巨鲟的惊诧,到成为侃侃而谈的“土专家”,职业之路随产业延伸而不断拓宽。鲟鱼科普馆、文化广场与特色渔家乐沿路兴起,思经河两岸的鲟鱼墙绘如一条流动的产业长卷——昔日沉寂山乡,如今因这水中瑰宝而游人如织,绿水青山真正滋养出热气腾腾的好日子。

好山好水出好鱼,其真谛在于——自然宝藏的厚重馈赠,终将流入守护者红火的生活长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