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速度”创造“芦山奇迹”芦山县7天搭建800套板房 实现群众“安身梦”
受灾群众陆续搬入安置小区板房
4月20日8时02分,这个春日的周末本该是美好的一天。但芦山县突发7.0级强烈地震,顷刻间,家园尽毁,山河失色,草木含悲。上百个家庭痛失至爱,上万间房屋轰然倒损,十万多群众财产受损,让刚刚走出“5·12”汶川特大地震阴霾的芦山再遭重创。
灾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抢救被困群众,李克强总理第一时间赶赴芦山县,现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无私援助下,芦山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干部职工、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强不屈、奋力自救,夺取了抗震救灾应急抢险救援阶段的重大胜利。
5月初,芦山县结束灾后应急救援工作,进入过渡安置阶段,同时启动灾后重建规划前期工作。灾区学校全部复课,初步实现了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医疗救助、有临时安全住所。
穿越灾难,时间来到6月。在“4·20”强烈地震过去两个月后,芦山县报经省委、省政府批准,从21日起在县城搭建800套过渡板房,确保28日前搭建完工,30日受灾群众能陆续搬进安置小区板房居住。
“7天,板房必须搭建完毕!”芦山县委、县政府以坚强的姿态,发出冲锋的号角。全县上千名工人不分昼夜,无论晴雨,在工地上赶工期,与时间赛跑,保质保量地完成板房搭建任务,让受灾群众能按时住进板房。
7天,凝聚了芦山县委、县政府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的强大决心。
7天,寄托着受灾群众渴望搬进板房的深切期盼。
7天,“芦山速度”创造了“芦山奇迹”。
举全县之力
完成一场“不可能”的战斗
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2周年之际,芦山县为党送上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这一天,芦山县城镇居民过渡安置入住仪式在芦山县体育馆集中安置小区举行。该小区208套板房迎来了主人。“感谢党,感谢政府,这么快就为我们搭建好板房,让我们搬进新家!”受灾群众李茂芦感慨万千。
居民安心入住的背后,是芦山县委、县政府,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和施工队伍与时间的一场赛跑。
“为了让受灾群众尽快搬离酷热难耐的帐篷,全面实现城镇居民过渡安置,在省委、省政府,省住建厅及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全县相关领导、部门和施工队伍高效协作、科学组织,7天搭建800套板房。”芦山县委书记范继跃在入住仪式上说,这是一场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战斗。
“为城市居民提供过渡板房是城市过渡安置的主要方式之一。”芦山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华说,芦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过渡板房搭建工作。自6月21日下午启动板房搭建工作后,芦山县迅速作出安排部署,组建领导班子、抽调精兵强将、加强督查督办,过渡板房搭建工作强力推进。
从选址、场平、测量、浇筑、搭建到通水通电、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芦山举全县之力、集八方之智,一天当作三天用,冒着暴雨、顶着烈日,争分夺秒、昼夜奋战,按期保质完成了板房建设任务,用最短时间为受灾群众提供一个舒适、安全、方便、美观、和谐的居住环境,以惊人的“芦山速度”创造出又一个“芦山奇迹”。
一天当成三天用
只为群众“安身梦”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芦山县五个安置点板房建设紧张有序推进,安置点基层党组织积极参与、协调配合,为板房搭建的顺利完成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6月21日19点左右,在县城体育馆集中安置点工作了两个月的临时党委书记武静接到芦山县抗震救灾指挥部通知,要求体育馆内几个区域的帐篷必须在当晚撤离,为板房搭建腾出场地。
服从组织安排!说撤就撤,武静立即安排人手,组织力量,由10名城管队员,8名消防官兵和10名社区干部组成的工作组,分工协调,一边为群众做工作,一边撤离帐篷。“当时我们是做通一家工作就撤一顶帐篷,就算干到天亮也要把帐篷撤完。”武静说,大家没有一句怨言,直至凌晨3点,工作组队员们才将安置点D区的132顶帐篷连夜拆除或转移,帐篷内居住的群众也被妥善安置。
武静告诉记者,在帐篷撤离的过程中,没有一户群众和工作人员发生争执。只要向群众做好解释工作,大家都十分理解配合。武静知道,这是两个月的相处积攒的感情与信任。
匆匆睡了两个小时,临时党委的工作人员又起床继续拆除帐篷。22日,A区、B区的80多顶帐篷也顺利拆除。当日下午,搭建板房的建筑材料运达,施工队伍也陆续进场。
为了确保板房搭建的保质保量、按时高效完成,社区干部既要协调施工企业,又要与各部门沟通协作,还要提供后勤保障。社区干部马文强在施工场地上协调工作时不慎摔入污水池,在医院简单包扎处理后,坚持回岗工作。社区干部胡雪峰组织百名武警冒着暴雨奋战五个小时,拆除帐篷106顶,双腿肿胀难消。
“心朝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安置小区建设中,施工企业与规建、水务、电力、林业、网络公司等部门全力投入,克服种种困难,建起了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安置小区,经申请符合条件的居民顺利入住,大家从此挥别帐篷,实现了灾后“安身梦”。
记者 卫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