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花盛开芦山举办民俗节
么妹子、花鼻子花灯表演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遭到重创的芦山县,现在灾后恢复重建进展如何?灾区人民生活过得怎样?3月18日至22日,去芦山参加第四届“油菜花开·七里夺标”民俗节暨根雕艺术节,你将找到想要的答案。
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芦山县抓住灾后重建的历史机遇,苦干实干、攻坚克难,灾后美丽新芦山正在崛起。通过民俗节的举办,在金灿灿的油菜花海中,在浓郁的民俗风情里,你将感受到芦山的无限生机与活力,感受到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的坚定信心。
灾后重建如火如荼
进入芦山县城新区迎宾大道,周边挖掘机轰鸣、运输车辆往来穿梭、工人们忙碌施工……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会让你倍感振奋。
“五馆一基地”(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民俗博物馆、文化馆培训基地)、芦山县县级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县体育馆等多个灾后重建项目都在这里建设。
震后,芦山县委、县政府把涉及民生重建项目优先安排、率先启动。以后的新区将特别热闹,也更加便民。
全县412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投资总额为32.57亿元,这个投资相当于该县250多年的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为做好一个个大项目、大投资,芦山县成立了县灾后重建办;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投标企业“双报名”制度,制定“三个责任书”和“两个提醒函”,实行倒排工期制,破解资金难题和征地难题……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全力确保了重建进度和质量。
值得期待的是,到2010年重建任务完成后,芦山县的民生项目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将至少提早10年。
精神家园凝聚力量
在芦山,不管是在县城还是乡村,你处处都能感受到灾区人民的坚强、自信和乐观。
每当夜幕降临,芦山县清仁乡横溪村活动中心的院坝舞会总会准时开场。村民纷纷放下手中的活儿,三五结伴参加舞会。明亮的灯光、悠扬的民族舞曲、舞动的身躯……现场处处洋溢着欢乐。
横溪村的院坝舞会是芦山乡村文化的一个缩影。震后,芦山灾区人民在加紧重建家园的同时,没有放弃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我们才能更好地建设新家园。”横溪村村民欧莲秀边跳边说。
在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芦山县始终将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重建工作共同推进。
学校、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多个公共文化设施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正有序进行。
作为芦山县灾后恢复重建的重点项目,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的“五馆一基地”建设项目已开工建设,建成后将彻底解决该县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
芦山县2009年启动的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改善各乡镇的文化服务条件。
此外,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体育馆和一流的广播电视中心也正在加紧建设,新型影剧院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
精神家园凝聚力量,芦山人民干劲儿更足了。
芦山人民充满信心
震后的芦山正走在繁荣文化、发展旅游的道路上。
走过灾后重建的关键一年——2009年,2010年,芦山县恢复举办第四届民俗节,这是芦山再次提振信心、凝聚人心的一次重要活动,是展现灾区人民昂扬向上精神面貌的平台。芦山人为此格外用心,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记者在排练现场看到,乡音乡情大连唱、庆坛仪式和傩舞、夺标大鼓等节目正在加紧排练。
参与演出的人员是从各个单位抽调出来的。排练过程中,他们跟着指导老师做动作、跑位,神情专注。
今年的节目几乎都是新创的,需要从头开始学习,而抽调演员人数却是最少的一次,节目量无减反增。在灾后恢复重建繁重的任务下,如何兼顾重建工作与节目排练?
县灾后重建办工作人员甘维峰在排练现场,跳、旋、跑……一圈下来,出了一身大汗。头天晚上他还在办公室加班,赶制芦山灾后恢复重建市政道路规划表。
“手头的工作先让同事代管,白天边排练边‘电话办公’,晚上再回办公室工作,第二天又来排练。”甘维峰一边擦汗一边说,“这样虽然辛苦,但很值得。”
在排练现场,伴随着歌声四起的还有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在轮换休息的空档,许多演员像甘维峰一样,来不及擦汗喝水就开始“电话办公”,这成了排练现场的别样风景。
芦山人有信心,再次举办一届成功的民俗节;芦山人更有信心,重建美好新家园。
在震后芦山首届民俗节活动中,我们将感受到更多来自灾区的力量……王媚记者黄瑾
数据:按照“三年目标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芦山县412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列入两年完成的为350个,需完成投资27.68亿元。截至目前,已开工项目323个,占350个的92.29%。其中,竣工项目224个,在建项目9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