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园”为笔 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图景

来源:
2025-10-16 09:47
浏览:
收藏 打印

□ 转载自《雅安日报》

位于荥经县龙苍沟镇的一家温泉民宿

编者按: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全社会营造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即日起,本报推出“环保世纪行·守护熊猫雅安”栏目,展示雅安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的生动实践,依法保护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积极成效,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郑雨莎

金秋时节,晨雾漫过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的竹海,巡护员王伟拨开沾着露珠的竹枝,俯身检查新布设的红外相机,期待着与大熊猫的又一次不期而遇。

雅安,是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的科学发现地和模式标本产地,划入面积、市域占比、山系数量、“国礼”数量、野化放归、全链保护占据大熊猫国家公园“六个第一”。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片区,近年来,雅安抢抓建设世界大熊猫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的重大机遇,在生态保护与种群恢复、科技监测与生态价值转化、社区发展与经济转型上持续发力,守护大熊猫家园,维护生态安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图景。

生态修复筑屏障

让大熊猫家园重归完整

“以前站在这儿,满眼都是灰白矿渣,现在低头是草,抬头是绿,连呼吸的空气都是甜的!”10月9日,在石棉县板厂沟生态修复现场,老矿工李明先指着山坡上由毛杜鹃、金叶假连翘等组成的“大熊猫”图案,感慨不已。

这里曾是四川石棉矿的尾矿库,机器轰鸣、矿尘漫天是往日常态,如今却成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废弃矿山修复的示范样本。

2022年,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雅安片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国家示范工程,雅安创新采用“就地整形、覆土绿化”“梯田式修复”等技术,不仅是清运矿渣,还结合地貌构建适宜动植物生存的微环境。2025年8月,项目全面完工,累计修复矿山面积1055公顷,治理矿点106个,消除地质环境隐患56处,恢复大熊猫生态廊道2条。

在宝兴县锅巴岩矿区,昔日裸露的大理石矿壁,经49.2万立方米削坡回填、264.3万吨矿渣清运、49.27万株苗木栽种,已蜕变为错落有致的“绿色阶梯”,云杉与高山柳在石埂间舒展枝叶。

栖息地破碎化曾是雅安大熊猫保护的痛点,为此,雅安重点推进拖乌山、泥巴山、二郎山3条生态廊道建设,为大熊猫搭建“迁徙高速公路”。

在荥经县泥巴山廊道,无人机俯瞰可见山脊线上的环状廊带,补植的10万余株本土阔叶树与石棉玉山竹、丰实箭竹交织,累计改造栖息地7000余亩。

“红外相机已4次拍到‘母带仔’画面,累计拍摄野生大熊猫影像超2000条。”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科研监测负责人付明霞说,廊道不仅连通了大相岭与邛崃山山系,更让四川山鹧鸪、黑熊等伴生物种频频“出镜”。

与此同时,雅安全力做好生态“减法”,坚决退出影响生态的产业。截至2025年8月,雅安片区占全省拟退出小水电总数三分之二的190座电站,已成功退出180座;占全省拟退出总数三分之一的77宗矿业权,已全部退出。此举将逐步恢复河道的水生生物栖息功能,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为大熊猫国家公园腾出宝贵的生态空间。

科技+共治

让保护与发展同频共振

“以前巡山靠走、记录靠笔,一天最多走20多公里,现在无人机运物资、红外相机传数据,‘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帮我们盯着整片山!”在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县管护总站,工作人员宋心强点开正在调试的监测平台,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新布设的红外相机传回的画面:大熊猫漫步、毛冠鹿掠影……

作为全国仅有的2个大熊猫国家公园“天空地”监测平台之一,该系统对5个信号基站、3台双光谱云台、15个卡口监控、4套水文气象监测设备、2套无人机等进行了有效整合,预计今年11月完成调试,推动保护从人力巡护向智能精准转变。

科技力量更让大熊猫野化放归有了智慧护航。在石棉县栗子坪,占地0.2平方公里的大熊猫放归前适应场里,480台红外相机与放归大熊猫佩戴的电子颈圈联动,实时追踪其活动规律与健康状况。

2024年,科研人员通过粪便DNA分析,综合判断发现,拍摄到放归大熊猫“淘淘”与“华妍”求偶画面。这是首次采集发现幼年放归大熊猫成年后融入野生种群并参与繁殖。

“我们已建立石棉大熊猫DNA数据库,鉴定出33只大熊猫个体,种群遗传多样性从0.581提升至0.745。”石棉县大熊猫小种群保护与复壮研究开放实验室工作人员高会敏说,实验室突破颈圈监测局限,为小相岭山系大熊猫复壮提供了科学支撑。

生态保护的成效,最终要惠及百姓。雅安创新探索“NPL”(国家公园+政府+本地居民)共建共享机制,在全省率先实现县级共建共管中心实体化运行,成立5个县级、67个村级共建共管委员会,提供882个生态公益性岗位,让村民从靠山吃山变为护山富山。更为重要的是,生态红利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优势。

荥经县龙苍沟镇发展村的变化颇具代表性。曾经靠伐木挖煤为生的村庄,如今建成远近闻名的熊猫民宿村,熊猫元素遍布村间,65家民宿与农家乐组成特色集群,串联起了叠翠溪等三大景区,实现了从“卖煤炭”到“卖风景”、从传统煤村到振兴美村的绿色蝶变。

10月10日,走进发展村,游客或在熊猫主题的民宿小院中悠闲品茗,或沿着步道深入叠翠溪景区,体验原始森林的自然之美。

“大熊猫国家公园建立后,来这儿的游客越来越多。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我们的民宿都是满房状态,许多客人专程从成都、重庆等地过来,就为了体验熊猫民宿和好空气。”鸽子花民宿负责人周洪说。

如今,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已基本建成宝兴溯源、芦山守护、天全和谐、荥经探秘、石棉放归为主题的5大特色入口社区,培育“大熊猫+”特色产业体系,建成茶叶基地、冷水鱼养殖、中药材种植基地等特色产业项目,有序发展观鸟经济、生态体验、自然教育等绿色产业,带动农家乐和民宿提档升级,年均接待游客超340万人次。在荥经县龙苍沟镇,2024年旅游收入突破2.1亿元,村集体收入首次超过百万元,这正是共建共享机制成效的生动体现。

从废弃矿山到绿色秘境,从单一保护到多元共治,雅安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为抓手,书写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答卷。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这座长江上游的生态之城,越来越多的雅安人成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守护者、生态价值的受益者,在绿水青山间,续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故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