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添活力 拓展增收致富路——雨城区上里镇建新村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背后的故事
2022年5月,建新村青峰阳光系列茶叶展厅开业仪式举行
建新村里的民主法治示范村宣传
1月28日,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
“新年好!给您拜年了!”雨城区上里镇建新村第一书记丁东红同2名驻村工作队员一起走访联系帮扶脱贫户,了解他们的
雨城区上里镇建新村曾是贫困村。
坚持党建引领
把稳乡村治理“方向盘”
上里镇建新村由两个村合并而成,位于素有“天漏”之称雨城区北部,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辖村民小组11个812户2415人。虽然全村茶园面积达1900多亩,但因地理环境等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丁东红说。
丁东红是市中级人民法院派驻建新村第一书记。他认为,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他担任第一书记后,致力于提升党建工作。他结合法院先进做法,帮助村“两委”完善阵地,规范党员管理制度、统一党建资料标准。
为推动党员在巩固拓展
“一个村就是一个大家庭,人和百业兴!”为推动乡村振兴,建新村党员干部形成共识,开展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用良好的村风村情,打造和谐、团结、美丽家园,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户增收。
该村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立足本村实际,落实民主选举,
加强法治保障
筑牢乡村治理“稳定器”
为解决部分久拖未决的纠纷,作为法院驻村第一书记,丁东红积极对接上里镇人民法庭、司法所及包村干部,帮助草拟审查相关法律文书、调处各类纠纷,尤其通过带领群众代表走访农业农村局、林业局、档案馆等多部门,调处可追溯到1985年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涉及诸多村民利益的土地发包及流转合同纠纷,实现了“三个效果”的统一。
在日常工作中,采用家庭会、院坝会等方式宣传相关法律法规,达到调解一起纠纷、教育一片群众的目的。
为进一步规范村级小微
四川省公证协会雅安办事处在建新村设立“公证服务乡村振兴实践基地”,该实践基地的设立,有利于矛盾纠纷预防在先、处置在小,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逐步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枫桥经验”,筑牢了乡村治理的“稳定器”。
巩固
助力乡村振兴村民增收
建新村距离场镇远,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该村先后争取帮扶政策和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改善村道和生产便道,新建了水厂,食用菌生产基地,茶叶高效种植示范基地;推广软枣猕猴桃、罗汉果种植新技术……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为防止脱贫户返贫,该村加大返贫动态监测,主动协调解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和政策兜底保障。
茶,是建新村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发挥这一优势产业,改组了雅安市青峰阳光养殖专业合作社,实现由建新村党总支领办,村集体控股80%,注册资本1000万元,社员148名。合作社开通了手机电子发票功能和收款二维码,锚定茶叶为主营业务;先后申请了“上里青峰阳光”“柳叶法剑”等自有品牌,商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批;市中级人民法院还在合作社挂牌“法治化营商环境农专社联系点”,助力巩固
据建新村党总支书记张亭介绍,青峰阳光合作社已获得“蒙顶山茶”中国地理标志、中国气候好产品品牌使用授权,获得“天府乡村”商标使用授权,另外,与四川省扶贫基金会执行单位达成合作协议使用“川香万家·消费帮扶”商标。
为拓宽茶叶销路,村委会举办了“青峰阳光”系列茶叶展,上线运营“法联建新村”微信小商店,3个月销售额实现20余万元;驻村工作队积极运用“抖音、视频号”宣传开展帮扶工作,丁东红被省委宣传部评选为四川省100位“乡村代言人”之一,逐步探索出“党建引领+整合资源+协调联动+培育品牌”的创新发展之路,乡村振兴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畅。
2022年,建新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到13.5万元,实现了村集体收入稳步提升。
本报记者 彭加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