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说“龙”系列报道(三) 陶瓷之“龙” 龙图腾融入古人生活

来源:
2024-03-03 09:35
浏览:
收藏 打印

东汉长方形龙纹陶石黛板研

明青花龙纹高足瓷碗

宋泥质黄褐浅绿釉青龙陶俑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的常客。东汉王逸在《楚辞》的注解中写:“禹治洪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所注,当决者因而治之也。”

古人钟情于龙,喜好将龙装饰在各种器物上,画眉的黛板、日常用的碗、私人的印章、家中的摆件……我市出土的不少陶器和瓷器文物上随处可见龙的身影。

生活用品中的龙元素

黛板为深灰色页岩制作,长13.6厘米,宽5.7厘米,厚0.4厘米,研边长3.2厘米,高1.3厘米。长方形,上粘有朱砂红及黑色痕迹。研为陶制,正方形座上圆台,圆台顶端浮雕一盘曲之青龙,座下尚粘有一块与座大小相似的黑色片状物。

这便是东汉长方形龙纹陶石黛板研。

汉代时“研”即“砚”。汉代刘熙在《释名》中写:“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说文解字约注》记载:“砚,本义谓石滑不涩,今人研墨者曰砚,其引申之义也。”可见砚在当时是一种磨墨工具。

汉代的石砚主要有圆形石砚和长方形石黛板砚两大类。

长方形石黛板砚通常体型轻薄,一面光滑,一面粗糙,并附有一块研石。研石是什么?这便要谈到汉代砚所具有的特点。汉代及以前的墨锭通常不是方便手持的条状,考古出土文物显示多为粒状,需要配合研石将墨锭碾压细碎,使之与水交融。这一时期的砚常常配有钮状研石,也被称作砚钮。

专家对长方形石黛板砚有诸多称谓,如“黛板”“黛砚”“石黛砚”“黛板砚”等。长方形石黛板砚被考古人员挖掘出时,一般位于墓主人的头边或手边,常见的同一批出土文物有铜镜、粉盒、梳篦等,体现出化妆的功能。

黛板砚是古代女子用于磨墨画眉的工具。早期画眉的原料多是用矿物制成的颜料,被称为“石黛”。《太平御览》记载:“染青石谓之点黛。”

雕刻在化妆用品黛板砚上的龙纹显示着龙图腾深度融入古人的日常生活,为古人带去实用功能和审美意趣。

龙纹瓷器见证时代特色

龙纹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除了在化妆工具上,还在古人的瓷碗上。

1987年出土于荥经县牛背山镇(原三合乡)的明青花龙纹高足瓷碗,口径为15.2厘米,底径4.3厘米,高11.5厘米。

远近闻名的青花瓷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青花瓷诞生之前,古人多用印、刻的方式在瓷器上添加纹饰。后来毛笔添加进瓷器制作过程,制瓷工艺吸收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技艺,工艺更上一层楼。

明代是青花瓷工艺的鼎盛时期。青花瓷在唐代出现,在宋元发展,至明代时成为瓷器中的主流。

在明代初期,经历过元末的战乱后,明太祖朱元璋推行一系列恢复农业的措施,涵盖开垦荒地、兴修水利、鼓励耕种经济作物等举措,农业恢复推动工商业发展,经济社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安定繁荣的环境中,青花瓷工艺也越来越精细。

加之朝廷对官窑给予全力支持,建立完善的制度,皇帝还会亲自选派合适的官员前去监督,官窑的青花瓷工艺便越发巧夺天工。

郑和下西洋带去瓷器、丝绸、茶叶等货物,促进与外邦的贸易往来,使青花瓷器一时之间成为炙手可热的商品。

与此同时,瓷器上的龙纹威风凛凛、勇猛强健,反映出整个社会蓬勃向上的势态。

明代中期经济繁荣,制瓷工艺更加发达。成化年间青花瓷上的图像俊逸舒朗,是与明代初期不一样的特色,对后世的青花瓷工艺产生源远流长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龙纹灵巧雅致,造型丰富,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承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974年在荥经县出土的宋泥质黄褐浅绿釉青龙陶俑,长为15厘米,宽9.6厘米,高9.3厘米。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这是《孟子》中的一段话。汉代赵岐注:“俑,偶人也,用之送死。”从中可见“俑”是古人的随葬用品。

再更早之前古人是用活人为死者殉葬的,后来人们发现活人殉葬制度既残暴又浪费生产力,所以就改为用陶土制造人像来代替活人。这不得不说是社会的进步。

在陶俑上,古人有涂彩和带釉两种装饰选择,陶俑上添加的釉色常见黄绿色和褐色,除此之外,亦可不加彩。

除了陶俑以外,西南地区宋墓中还出土了许多陶制生活用品,包括碗、杯、碟、盘、罐等。还出土有床榻、轿子、桌椅、屏风、猪圈、鸡圈等陶制品,涵盖文武官员、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神灵瑞兽等方方面面,可见,陶制品与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体现着古人对政通人和、生活富足、安宁吉祥的追求。

如今,这枚青龙陶俑展陈在市博物馆,向后人诉说着古人对安宁祥和的向往。

在不同朝代龙的特点有所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龙始终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美好、吉祥如意的向往。

看到龙,我们就看到了中华儿女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本报记者  彭艳霞

市融媒体中心  李卓瑶

市博物馆供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