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金融风暴 雅安在行动———专访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毕怀东
编前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我市工业经济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危机当前,如何迎接挑战?目前,我市各级各部门正迎难而上,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各部门、各县区克难奋进,积极主动制定相应措施和对策,努力从“危”中求“机”,以达到保增长、促发展的目的。即日起,本版《应对挑战跨越发展》栏目将陆续报道我市各部门、各县区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和采取的行动。
金融风暴中,虽然各国都在出台各项救市举措,但不少投资者还是纷纷表示不知这个漫长的“冬季”何时才能过去。
我市感受金融风暴“严寒”的同时,也在全面启动灾后恢复重建、紧急落实国家扩大内需各项措施,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危机。究竟这场金融风暴会对雅安项目工作造成哪些困难?同时,又将给雅安带来怎样的发展机遇?近日,记者采访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毕怀东。
记者:在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这场金融风暴对我市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毕怀东:金融风暴对我市的影响可以从下面这一组数据中看出一些端倪。
1-9月,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59.09亿元,增长11.8%;1-10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1.56亿元,增长26%;
但是,进入第四季度,占我市工业经济总量70%以上的水电、载能、机械加工行业受金融风暴影响日趋明显。近一半的载能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其中,机械加工业10月销售收入同比下降40%;工业硅、电解锌等载能产品价格大幅下滑;制茶、纸浆等农产品出现滞销,全市规上工业亏损额上升。
1-10月,全市100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12.0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74.6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2.9%;
从目前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全市项目投资工作还面临较大压力,投资不平衡差距也在加大。投资增速超过30%的仅有雨城区、汉源县、荥经县和名山县。
金融信贷运行方面,截至10月底,全市人民币存款余额265.67亿元,增长23.34%,比去年同期提高8.33个百分点,增幅列全省第9位;
金融风暴对全市实体经济的冲击,造成了实体经济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减弱;金融信贷缺少优质项目载体,不能形成充足的信贷有效需求,同时由于受融资促进机制不完善等多种因素影响,潜在的信贷需求不能转变成现实的信贷需求。
记者:面对这样的形势,我市有企业家发出了“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呼声。应如何看待这场金融风暴给雅安带来的发展机遇?
毕怀东:在全球金融风暴影响下,雅安经济发展不可避免会受到一些波及。但是,大危机和大机遇往往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在大灾难、大困难面前通常都孕育着大机遇、大发展。面对此次金融风暴,我认为,雅安现在正面临着库区建设机遇、灾后重建机遇和扩大内需机遇三重机遇,充分认识和发挥好这些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优势,会对我市未来三年重建跨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国家和省上都相继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措施。按照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四川省按照受灾比例获得中央财政及对口援建资金约2000亿元,加上省内各级政府资金、对口支援及社会捐助资金,灾后重建投入共计3000亿元。雅安作为全省六大重灾区之一,在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引导下,财税、金融、土地、产业等政策支持下,势必形成新一轮投资高潮。
同时,受金融风暴影响,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资金、土地、劳动力、环境容量等因素制约,寻求“腾笼换鸟”和战略转移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国务院新近出台的关于推进长三角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两省一市要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可以预见未来长三角加工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将大大加速。雅安凭借其水电、矿产等特色资源优势,必将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做出大手笔。
在雅安多重发展机遇中,国家要求扩大内需的机遇具有不可低估的分量。今年四季度到2010年底,中央拟安排1.18万亿元,带动社会总投资规模4万亿元左右。据测算,仅2008年全省投资规模就有望达到7900亿元,考虑到明年灾后重建、建设西部交通枢纽、国家鼓励投资等因素,2009年全省投资规模有可能达到12000亿元。在省委、省政府要求用好“两个机遇”、围绕“两个加快”、强化“三个全面推动”的重要部署下,我市完全可以抓住各种有利条件,在抓好现有项目开工的基础上,全力抓好对我市长远发展有影响的项目。
记者:近期,我市多次召开全市重大项目工作会。目前,全市项目工作推进情况如何?
毕怀东:近年来,我市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在60%以上,并且呈进一步加速趋势。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车”中,投资始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当前,全市上下正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抓住两个机遇,推进两个加快”工作要求,全力推进项目工作。
市委、市政府在出台扩大内需加快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2008年确保完成投资200亿元,增长41%。2009年力争完成投资260亿元以上,确保增速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力争到2010年累计完成投资800亿元以上。为此,全市将在今后及未来一段时间,按照国家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10个专项规划的总体要求,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同时,以与省电力公司重组作为契机,加速理顺电力管理体制,加快提升全市的电网基础设施水平。交通方面,我市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市区为中心的“一环五射”的交通格局,根据灾后交通恢复重建规划,全市灾后交通规划项目(不含高速路及铁路)总投资将达144亿元,川西交通枢纽指日可待。根据目前我们掌握的情况,我市以水电矿冶、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和新材料为主的“3+1”产业正快速形成,园区整合力度不断加大。
与此同时,我市也正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及时兑现建房补助,加快总投资额达20亿元的灾后重建农房建设。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加快推进了市体育馆、市博物馆、市医疗废弃物处置工程进度,提升了城镇供排水、供气、供电等公用事业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加气二站建设;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改造薄弱初中、中小学装备达标等工作;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加快推进汉源、石棉等县7个污水、垃圾处理工程进度,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加快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旅游业,加强和完善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商品房建设,确保2008年房地产投资完成3亿元以上。
记者陈化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