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托起的希望

来源:
2009-02-20 10:22
浏览:
收藏 打印

  他花13000元为儿子“娶”了个媳妇,在孙女年仅两岁、孙子尚在襁褓之时,儿子意外死亡,媳妇悄然离开,他和老伴既当爷爷又当娘——

  “低保”托起的希望

  17日午时许,牟进香又一次带着4岁的孙子余正彪和5岁的孙女余心媛进城了。每年春节过后,她都要为从小失去爹娘的姐弟俩照一张相,记下姐弟俩成长的历程。

  牟进香的家是一个特殊的家庭,祖孙四人相依为命,都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像,是“低保之家”。

  一夜春雨,满目清秀。18日上午,记者循声走进雨城区南郊乡太源村一组牟进香的家,余正彪和姐姐正在房前玩耍。一个看上去营养不足、一脸苍白的老人为记者驱赶着大声吼叫的狗。

  “牟进香进城去了。”老人就是“低保之家”的男主人、牟进香的老伴、今年64岁的余忠贵。

  13000元“娶”回媳妇

  余忠贵一提起他祖孙四人现在的生活,连声说有吃的有住的。接着,就把话题移到了过去的岁月。

  “与过去比,现在的日子好多了。”余忠贵拉开了记忆的闸门,他早年住的是竹笆房,一遇火烛就燃了起来,把家里的东西烧了个精光。当时,他父亲正在芦山县飞仙关修路,通过时任村长王国斌做工作,余忠贵一家住进了一个叫戴泉寺的古庙中,一住就是三年,而戴泉寺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损毁了。余忠贵说,一家人还搬到大队干部家住了好长一段时间。“当时,我父亲把房子修好后就去世了,没过多久母亲也离开了人世,因为我们这里交通不方便,我二十六七岁也未成家。”

  年近而立之年的余忠贵成家后,有了一个女儿和儿子,余忠贵与妻子勤劳耕作,小日子越过越红火,手头的积蓄也日渐厚实起来。

  太源村4个组的农户大多居住在周公山麓,与公路一河之隔,由于不通公路,农业生产单一,增收门路窄,有“男子娶妻难又难”的憾事。余忠贵的大女儿出嫁后,儿子余德华的婚姻就成为老人的挠头事,“23岁时,有人提起给华华(余德华的乳名)找个媳妇,是‘明码实价’。”就这样,为了儿子早日成家,余忠贵与妻子一商量,二话不说就拿出积蓄使儿子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娶’这个媳妇花了13000元钱。”余忠贵说。

  儿子死亡政府来救济

  “2005年腊月十五,华华在周公山上砍竹子回来经过周公堰渠时,竹子掉进堰里顺水而下,华华跳到堰渠追捞竹子,一直追到小桥流水那里时被水淹死了。”余忠贵平静地说,春节过后,媳妇就走了,孙子余正彪当时还不到一岁。

  “华华在的时候,我们一家人主要经济来源就是卖竹子。”余忠贵说,他家的田地退耕还林了4亩多,现在仅有田地各0.5亩种玉米,三四百公斤玉米籽主要用于喂年猪。“儿子身亡后,乡干部就到我家了解情况,祖孙四人都吃了低保,开始是20元,第二年提高到30元,去年又提高到40元,祖孙四人一月可领160元低保金。”

  “你们全靠低保金生活?

  “华华淹死,媳妇跑了后,我就在家带孙女孙子,农忙时就种玉米,每年喂一头过年猪,老伴在市区务工。”余忠贵说,党和政府给了他祖孙四人最大的关心和帮助,保障了基本生活,而社会上的好心人也给予他们支持,市区一家个体餐馆不嫌弃牟进香年龄大,让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了一份工作。

  “娃娃都这么大了,该是上学前班的年龄了?”

  “是的。我已经问过了,学前班要交学费,我想等明年孙女5岁了,把他们姐弟俩一同送到学校去。”余忠贵告诉记者,读书是大事,他打算明年到村上出个证明,请求学校减免费用。

  “生活虽然不是很好,但也马马虎虎。”余忠贵认为,有党和政府的关心,有村里人的帮助,随着两个娃娃一天天长大懂事,日子只会越来越好。记者彭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