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样的电影不是我们拍的?
7月10日,《功夫熊猫》终于登陆雅安。
在黑漆漆的电影院里度过的一个半小时,对许多大人小孩来说是段非常短暂的时光。观众仿佛在观赏一场盛大的焰火,美景一幕接一幕,当最后的金色火光闪过后,人们才不情愿地发现,原来电影已经放完了。
走出电影院,孩子们仍然在回味那只胖熊猫“阿宝”的表情和姿态。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孩子”来说,观赏这样的电影,就像吃了一盆地道的“水煮鱼”(也可能是你喜欢吃的任何菜式),可是吃完了总有点遗憾:这菜居然不是中国人做的!
我们脑袋里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这样的电影不是我们拍的?
《功夫熊猫》热映后曾引起国家政协委员的热议,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专题讨论会现场,政协委员吴江说:“尽管我们拥有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却难以有效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产业化,使之成为走向世界的文化商品。”
为什么中国电影很难讨好东西方?这其中有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功夫熊猫》中,我们发现,真正让老外记住的中国元素仍然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渐渐西进的功夫片。整部《功夫熊猫》,从电影招贴画、美工设计,到武术招式,无不体现了好莱坞向香港功夫片的致敬。至于那些灯笼、唐装,在国内很少看到,这是老外们拷贝了唐人街节日的气氛。这些东西在我们看来“中国化”得并不地道,可是,这就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特色。好莱坞以这样的基调定位影片,正是充分考虑到了观众接受程度的最大化。
至于电影上映时间的选择,则体现了“市场化”的智慧。2008年是中国的奥运年,在这举世瞩目的时刻,会有更多的西方人对中国充满好奇。这些好奇会不会推动他们走进电影院看一部中国味道的电影呢?从票房情况来看,制片方对时机的选择是成功的。而这一细节正体现了美国文化产业市场化的发达,他们总是能准确地把握市场脉动。
最后,专业影人的通力合作,促成了影片的高水准高质量。当熊猫“阿宝”在山顶上有模有样地打出一套拳法时,我有理由相信,这些招式凝聚了技术人员的心血和对中国功夫的悉心研究。正是这些影人的专业化精神,让电影产业成为了美国最重要的文化产业之一。
一部电影,反衬的是国内影业对文化研究的不深入,产业发展的不发达,电影制作和经营的不专业。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拍不出这样的电影也就不奇怪了。
当长袖乱舞的古装电影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当小众电影让大部分国人看得莫名其妙的时候,我们忍不住想问:什么时候中国才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呢?
但愿这一天不会让我们等得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