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源甜樱桃破圈记:一颗“科技果”的产业跃迁之路
□转载自《雅安日报》
果农查看甜樱桃长势
近期,在泥巴山南麓的崇山峻岭间,一场关于甜蜜的奇迹正在上演。汉源甜樱桃,这个曾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山间珍果,如今已化身为水果界的耀眼新星,并以“汉源红”的独特
据统计,自今年汉源甜樱桃上市以来,仅通过邮政、京东、顺丰三家快递发货,一个多月就已销售113万件。如今,汉源甜樱桃已成为电商平台、客商货架上的热销产品,各大平台的樱桃销售页面好评如潮,消费者纷纷称赞其甜度高、口感好。汉源甜樱桃的出圈秘诀,正是自然馈赠、科技赋能与产业创新共同谱写的传奇。
□本报记者 吴丹 郑雨莎
大胆探索
不远千里引进甜樱桃
汉源县享有“中国甜樱桃之乡”美誉,樱桃在汉源的栽培历史有据可查。《汉源县志》(民国版)记载:“樱桃三四月即成熟、宜东乡尤多”。由此可见,北纬29°赋予的独特生态优势,成了樱桃生长的沃土。
如何将这一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如何能突破中华樱桃不耐储存等产业瓶颈?自1984年起,汉源县决定从辽宁大连、山东烟台引进有着“宝石水果”之称的甜樱桃。
今年61岁的唐小松,曾在汉源县农业农村局担任高级农艺师。刚引种甜樱桃时,他参加工作不久,负责对引进的新品种进行观察试验。“大家都没听说过甜樱桃,物以稀为贵,都期待结果后能卖个好价钱。”唐小松说。
于是,这些从北方运来的接穗,相继在海拔900米至1850米的汉源县九襄镇、清溪镇、唐家镇等地落脚,它们以本地中国樱桃为砧木嫁接,次年便能开花。直至2000年左右,甜樱桃最终筛选出最适合在汉源县生长的品种,并确定海拔1300米至1800米为最佳生态适宜区。
“我们刚开始也很发愁甜樱桃为什么不结果,后来经过学习摸索,才知道要栽种授粉树才行。”作为首批甜樱桃种植示范户,清溪镇永安村70岁村民冉崇周说,他的种植经历对带动周围群众发展甜樱桃起到了示范作用。
“老一辈农技人员和群众凭借经验与观察摸索总结,解决了甜樱桃授粉、整形修剪等问题,让老百姓对种植甜樱桃更有信心。”汉源县农业农村局经作站站长聂巍介绍。
进入21世纪后,汉源甜樱桃产业经历了从起步到高速发展的阶段。随着交通运输条件不断完善,特别是2012年雅西高速公路通车,逐步解决了甜樱桃运输储存难的问题,汉源甜樱桃得以更快速地走出大山,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科技赋能
“甜蜜果”的品质跃迁
1984年引进第一批甜樱桃树苗时,果农们一度遭遇樱桃树不结果的困境。21世纪初,四川农业大学吕秀兰教授团队受邀前来“会诊”。他们发现,果农对甜樱桃授粉树配置不当、对其植物学特性和生长结果习性不了解、未系统研究其成花调控技术等。于是,吕秀兰教授团队利用汉源白樱桃作为授粉树,结合营养调控、化控和修剪技术,终于让甜樱桃成功挂果。
后来,该团队先后选育出“拉宾斯”“川早红”等5个新品种。随后,又根据汉源县的不同海拔、气候特点,持续选育适配不同种植户的品种,如“黑珍珠”“宾库”“红灯”等。
6月的汉源县清溪镇新黎村,海拔1800米的山坡上,绿枝掩映间已缀满了红得发乌的甜樱桃。“今年套袋的‘黑珍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超过27%!有些成熟果的糖度还超出了测糖仪量程!”果农李仕云拨开覆盖树冠的白色防雨布,托起一枚裹着纸袋的甜樱桃说。
放眼望去,整片山坡被数万顶“白色帐篷”笼罩——这是汉源甜樱桃的“三件衣服”:顶层防雨布隔绝雨水,中层蜡纸包裹枝条,单果套袋隔离虫害。“这可不是为了好看!”李仕云说,此举可让裂果率大幅下降,亩产值也提升了不少。
多年来,吕秀兰教授团队创新出授粉树矩阵栽培法,用防雨布为樱桃撑起“保护伞”,以套袋技术隔绝雨水和灰尘,为汉源甜樱桃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项技术使裂果率从60%—70%骤降至5%以下,优果率飙升至85%。
更惊人的是品质蜕变:套袋后的“黑珍珠”维生素C含量是普通樱桃的9倍以上,花青素含量更是普通樱桃的43倍,成为国际樱桃大赛特等奖的“收割机”。
在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等关键种植环节,汉源县
科技赋能不止于此。“果乡微农事”小程序让农技知识触手可及;“阿牛农事”APP则像樱桃的“成长管家”,记录从管护到销售的全过程;还有创新的“核孔膜保鲜箱”,让娇嫩的甜樱桃远行无忧。
在科技支撑下,汉源甜樱桃产业的变化从一组数据中清晰可见:亩产从不足400公斤增加到1000公斤,裂果率由60%—70%下降至5%以下,糖度由13%—14%提高至20%—30%……
品牌破局
从深山果园到全网“爆单”
汉源甜樱桃的出圈,始于一场精心策划的品牌革命。2022年,“汉源甜樱桃”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成为继汉源花椒之后的又一张“国字号”名片。当地政府主导打造的“汉源红”区域公共品牌,统一品质标准、包装
为进一步打响甜樱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汉源红”持续向全国进军。今年6月6日,成都市锦里古街试吃台前,市民争相品尝汉源甜樱桃;重庆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内,高品质的汉源甜樱桃征服了食客的味蕾。
销售模式的创新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电商渠道的
此外,无人机配送的正式投入使用,促使着汉源甜樱桃的运输方式迎来革命性升级。12条无人机运输的“云端果道”助力甜樱桃“甜”出山。
在销售渠道和模式的加持下,如今的甜樱桃果园里,手机早已成为果农的“新农具”。5月30日,富庄镇甜樱桃种植基地内挤满了主播,一个个果园化身巨
“去年的甜樱桃直播带货技能比赛中,3小时就创造了18万元的销售额,吸引在线观看人数达30万人。”汉源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现在,邮政会帮我们进行直播,在甜樱桃上市季节,每天的出货量能达到5000公斤。”雅安市汉源县万厘园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员黄继兵说。
汉源甜樱桃的出圈,不仅是味
近年来,汉源甜樱桃屡获嘉奖:2009年,汉源县被原
这场甜蜜的革命,不仅改变了汉源县的经济面貌,更重塑了山区农业的发展方式。当一颗颗“汉源红”从山间飞向全球,它们承载的不仅是甜蜜的滋味,更是科技、文化与生态的完美融合,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汉源样本”。在北纬29°这片热土上,汉源甜樱桃正以崭新的姿态,书写着农业现代化的新篇章。
记者手记:
甜樱桃照亮
乡村振兴路
41年来,汉源县在引种甜樱桃之路上取得巨大突破。从无人机在云端划出的12条运输线,到直播间里3小时18万元的爆单奇迹,从“阿牛农事”APP带来的便利,到古路村采摘甜樱桃的视频收获百万网友点赞,汉源甜樱桃早已超越水果本身。
汉源甜樱桃的背后,是嫁接在老砧木上的科技“新枝”,是用防雨布、套袋技术织就的“白色海洋”,是深山里长出的数字经济,是让手机变成“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的跨越发展。2025年,汉源甜樱桃产值预计突破11.7亿元,这背后还藏着山区农业突围的三重密码:用科技破解“靠天吃饭”的困局,以品牌激活“生态价值”的转化,让创新打通“山货出山”的经脉。
夏日清晨,当冷链车行驶在雅西高速公路上时,车内满载的甜樱桃,终将成为丈量乡村振兴的标尺——当每个分拣台上的二维码都能追溯海拔刻度,当每段直播里的乡音都在讲述生态故事,深山沟壑间便有了最鲜活的“汉源样本”。在汉源大地上,乡村振兴从不是单一路径的突围,而是让科技扎根土地,让传统拥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