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明之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让文明之花在黎州大地常开常新 ——汉源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综述
汉源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宣传活动现场
2025年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传来喜讯:汉源县成功获评“全国文明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是全国所有城市品牌中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最大的一个,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是国内城市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也是最具有价值的城市品牌。这块沉甸甸的“国字号”招牌,是对这座川西南山区县矢志不渝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至高褒奖,也是对汉源未来发展寄予的美好期许,更是该县28万余名干部群众勠力同心、接续奋斗的生动诠释。
漫步汉源,处处都是温馨和谐的文明图景。斑马线前,驾驶员自觉减速礼让,行人点头致谢;城乡各处,“红马甲”志愿者队伍活跃在基层治理、群众服务、人居环境整治一线;新时代文明实践、道德讲堂、非遗传承、科普宣讲等活动轮番上演,文明的种子播撒在每个汉源儿女心中。
当文明之风吹过黎州大地,汉源由治到变、由变到好、由好到美,走出了一条山区县城的特色文明创建之路,描绘了一幅“经济强、百姓富、城乡美、治理优”的现代化汉源新图景。
全民共建:一场凝心聚力的幸福接力
全国文明城市是一座城市最珍贵的无形资产,更是最具含金量的“金字招牌”之一。对汉源而言,这场创建征程是一份镌刻着民生温度的郑重承诺。汉源县委、县政府坚持将民生福祉深度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构建起“党建引领+群众主体+党群联心+服务联动”的工作格局,一场凝聚全民力量的幸福接力由此展开。
通过“我为群众办实事”“有事来协商”“争做文明汉源人”等行动,在大美汉源App开设创文热线、“文明汉源大家谈”“文明实践大讲堂”等专栏,搭建“微民生”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多渠道征集群众意见。依据收集的370余条建议,改造提升20条背街小巷、3个城区农贸市场,助力26个小区实现规范管理。
基层治理是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富林镇滨湖社区率先开展“小网格大管家”行动,建立起“社区全科网格—居民小组网格—小区网格—楼栋网格”四级网格体系,身着红色马甲的“网格员”化身社区管家,以便民服务、认领服务等多元化举措,解决环境整治、设施维护等民生难题。社区群众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自发清理卫生死角、劝导不文明行为,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城市治理的智慧,同样彰显着全民共建的决心。在汉源县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执法人员借助“隔空喊话”系统,远程提醒商家规范经营。商家杨女士表示:“执法人员的提醒让我意识到占道经营的问题,现在已经改正了。这套系统也督促我们养成好习惯,共同维护城市环境。”从传统的“人追摊贩”到如今的“云喊话”智慧执法,科技赋能显著提升了城市治理效能,推动全民维护城市形象的共识进一步凝聚,实现了从“单向付出”到“双向奔赴”的质变,全民参与的热潮正推动汉源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民生提质:一份枝叶关心的幸福承诺
全国文明城市不仅是一份熠熠生辉的集体荣誉,更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家住汇福苑小区的刘爷爷感慨:“现在有了电梯,上下楼再也不用走几步就歇一歇,按个按钮就能轻松到家。”九襄镇多个老旧小区同样迎来了“华丽变身”。居民李大爷不禁感叹:“住了大半辈子的老房子,没想到晚年还能住上‘新房子’!”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改变,源于对居民需求的精准回应。汉源县将全县84个小区(安置点)纳入改造范围,为每个老旧小区量身定制个性化改造计划,累计完成50个小区基础设施升级。无论是化粪池清淤、雨污分流等看不见的隐蔽工程,还是路面恢复、新增停车位、既有住宅安装电梯等直观可见的功能完善,每一项改造都紧扣群众生活痛点,让越来越多的老小区实现“逆生长”。
稳步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升级县城主次干道,建成一批便民充电棚,停车场、新能源充电站、公交车站台、公共厕所……峨汉高速全线贯通,兰家湾特大桥横跨汉源湖,流沙河生态修复工程、县城第二通道、滨湖绿道扮靓汉源湖,时空隧道电动扶梯、滑道体验区、富林记忆公园、县城农业公园、县城体育公园以及24个节点公园打卡上线,县城绿化覆盖率达48.72%,环境空气优良率达99.7%,水环境质量优良率达100%,声环境质量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阳光康养城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近几年汉源面貌的变化是感受最深的,不论是居住环境、出行条件,还是生活水平、市民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变化。”谈起汉源的变化,市民曹先生赞不绝口。
一项项暖人心的民生项目,用一条条“蝶变”的新丝线,牵起群众的美好愿望,做实了民生幸福“里子”,提升了城市的“颜值”与“气质”,为“幸福汉源”增添了绚丽的文明底色。
精神铸魂:一次向善向上的文明蝶变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精气神,亦是一个时代的价值坐标。
在汉源这片浸润着温情与力量的土地上,对黎州文化根脉的守护,更是文明建设的新起点。汉源紧扣文化传承主线,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让文明之种深植沃土,崇德向善之风拂遍城乡。
理论宣讲是文明铸魂的重要抓手。无论是在悬崖上的永利乡古路村、大渡河畔的红军广场,还是在留存着苏维埃政权遗址、飞越岭战斗遗址的宜东镇,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彝语“查尔瓦”、五老“银耀黎州”、青少年“崃山红”等特色宣讲小分队和“汉源之声”基层理论宣讲的声音,以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娓娓道来。这些宣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春风化雨,融入各行各业,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为汉源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大精神动能。
文明的力量,既在于精神引领,更显现在榜样的示范。一份份文明典范光荣榜,一次次刻下汉源人的名字。
汉源首位“中国好人”杨兴海一家的故事,源于其祖父与红军战士的一个约定。三代人历经88载岁月,默默守护红军墓。这份一诺千金的坚守,跨越时空,代代相传,在汉源人民心中树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激励着无数人坚守初心,赓续红色基因。
在汉源,还有许许多多平凡人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是30载创业路上坚守诚信与道义的四川省诚实守信模范刘萍,是身残志坚15年如一日撑起“傻弟弟”和“疯妈妈”一片天的四川好人杨友国,是危难之际奋不顾身勇救落水学生的扣建华、骆传江,是坚守拾金不昧诚实守信的雅安好人李志林……
他们来自不同领域,却共同诠释着向善向上的力量,让善行之光照亮汉源的每个角落。
志愿服务,则汇聚温暖汉源的文明力量。在汉源,随处可见一抹抹流动的志愿红,依托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2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及文明实践“点单派单接单评单”线上菜单式志愿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从最基本的义诊义剪、卫生大扫除到参与抢险救灾、基层治理、城市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穿上了“红马甲”,让志愿微光温暖如炬。
城乡共进:一曲全域文明的时代和声
精神文明建设从来都不是城市的“独角戏”,而是城乡协同的“大合唱”。在汉源,一场移风易俗的深刻变革正悄然重塑城乡风貌,奏响了全域文明的时代强音。
全国文明村镇九襄镇木槿村道德讲堂又开讲了,宣讲员深情讲述着身边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现场不时响起热烈掌声。“我们村开办道德讲堂以来,大家积极参与,村里的环境卫生有很大改变。今后还将继续做好身边事,为家庭做好榜样。”领到积分兑换奖品的村民熊勇掩饰不住喜悦。2022年以来,木槿村创新推出道德讲堂积分制管理办法,村民只要参加就可以获得积分,并根据积分兑换生活物品。小小的积分不仅激发村民主动践行文明的积极性,更以“小切口”撬动基层治理“大效能”。
“提倡厚养薄葬。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张贴在村里的村规民约,字字句句传递着文明理念。村里成立的红白理事会,推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喜庆事宜不办”的文明新风,吹拂在河南乡河南村的每个角落。
一场别具一格的集体婚礼,更是将移风易俗的理念生动演绎。5月20日,在悠扬古乐中,10对新人身着传统中式婚服,行净手、熏香、三拜礼等传统礼节,许下爱情承诺。新娘丁虎琴难掩激动:“中式集体婚礼特别有纪念意义,希望大家都做移风易俗的先行者。”
从积分制管理到村规民约,从红白理事会监督到集体婚礼示范,汉源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建立完善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432个,调整完善123个村的村规民约,创新开展“阳光议事日”,让简约适度、健康向上的文明乡风蔚然成风。
乡风之变,也切实体现在乡村环境的巨变中。在清溪镇顺利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镇村党员干部、志愿者和群众一道手持工具,分工协作,高效清理村组道路、田间地头的垃圾杂物。村民龚建斌感慨:“干部带头打扫,我们更要积极参与,一起让乡村更美丽。”
如今,这样的场景在汉源各乡(镇)已成常态。随着村庄清洁、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等“五大行动”同步推进,全县新建改建35座乡村公厕,完成4729户改厕,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94.5%;12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7个垃圾中转站实现96%无害化处理率,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乡风文明到环境整治,从硬件升级到软件提质。汉源以系统思维推进城乡协同发展,一幅“城乡共美、全域同频”的文明新画卷正徐徐铺展。
回首来时路,历经七年、两度参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一个个富含素质内涵的影像拼接起来,被定格在“文明汉源”的发展进程中。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幸福接力”,是一段永无止境的“自我提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汉源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以文明之力赋能高质量发展,让文明之花在黎州大地常开常新。
(汉源县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供稿 汉源县融媒体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