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展思路 创建品牌产业——荥经县青年罗建的创业故事

来源:
2018-01-06 10:56
浏览:
收藏 打印

工人在制作公司新研发的金桔红产品

罗建表演功夫茶茶艺

罗建指导工人筛选优质茶叶

从批发零售到建设品牌,荥经县大丰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隆兴茶号实现了质的飞跃。

自2014年公司成立以来,在国家大力支持青年创业,并给予各项优惠政策扶持下,创业3年的罗建,公司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初衷

传承茶文化 助农增收

“‘成为茶人’这件事,其实我已经考虑很久了。”2017年12月25日,在荥经县严道镇青仁村2组,记者第二次见到罗建时,他一如第一次见时稳重、谦逊,正如朋友对他的评价一样:像个生意人。

罗建从祖上开始,就一直对茶有研究,深知手工制茶工艺。隆兴茶号历史悠久,是罗氏家族祖上为官冕宁时以茶治病创制的,距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

现今,罗建作为罗氏的第12代子孙,在退伍后厚积薄发、开拓创新,拾捡起祖先的技艺,再建茶号。

说起为什么要与茶再续前缘,罗建想法很多。“千百年来,国人都要喝茶,而制茶作为一项传统文化沿袭千年,具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他认为,茶文化不能丢,要以淳朴自然为根,弘扬茶道精神。

一方面,对茶的情愫吸引着他再与茶叶摩擦出“火花”;另一方面,退伍回乡后村民采茶卖茶的艰辛也牵绊着他。“当时第一想法是等我积蓄够力量,一定办个茶厂,以合理的价格把附近茶农的茶叶都回收起来,解决他们卖茶的难题,帮助他们提高收入。”同时,他自己也在荥经县宝峰彝族乡种了20亩茶,从源头把控茶的品质。

罗建从2014年开始筹备,2015年建厂,2016年扩建,去年公司正式走上轨道。

品牌

注册商标 增加品牌价值

在隆兴茶号干净宽敞的厂房里,簸箕、背篓等用具让人耳目一新。3个工人或是站立在簸箕前,或是坐在小凳子上完成揉茶的工序,而罗建则蹲在一旁,静静地观看着工人制茶的工序,确保工艺正确、成品茶质量合格。

“除了手工制茶外,我们也有机器制茶,每天产量大概有200公斤,目前这个生产规模与销售比较匹配。”罗建介绍,为了保证公司顺利运作,他聘请了固定员工6人,临时工20人。

公司成立3年,去年12月是他最开心的一段时间。“我算了一笔账,尽管前期投入大,但公司已经基本收回投入。”罗建说,能如此快速地见成效,还要得益于发展战略的转变——一改批发零售的模式,树立家族品牌,挖掘其中的文化故事。

在公司成立初期,茶叶销售以批发为主,定价低,每斤茶叶的利润最多3元钱,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调整后,他大胆调整发展思路,以祖上建茶号为切入口,建立了自己的茶叶品牌,并成功注册商标。

“可算是尝到甜头了,有了自己的品牌后,每斤茶叶的利润有100来元。”罗建说。

发展

纵向延伸  扩大产业链

尽管公司的发展已取得了成效,但罗建觉得这才只是开始。

“前段时间,我得知平川县在进行茶叶加工培训时,我主动报名参加了。不管什么时候,学习都是必要的。”罗建说,在参加培训期间,对先进的制茶流程、工艺都有了更多了解,同时还走入茶园学习到了很多田间地头管理的知识。

“学习收获很大,以后这样的活动我得多参加。”罗建干劲十足。去年12月14日,罗建参加市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组织的荥经创业项目巡诊活动,创业导师组队来到他的茶厂里,实地考察调研茶厂的发展情况。

抓住交流机会,罗建大胆提出他的疑问:茶叶做得很小众,品质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但销量和价格没有提高,这是怎么回事?

导师们一致认为,这是茶叶品质与客户群定位不匹配造成的。“我建议,调整茶叶客户群的定位,深度挖掘家族制茶手艺及其背后的文化故事,把茶叶做精致、做出品位。”导师黄莉说道。

“茶叶除了可以加工成饮品外,还有很多其他营养物质可以制成副产品,我打算做深度加工,扩大产业链。多研发一些其他产品,而不仅仅局限在茶叶品种上。”下一步,罗建计划兴建一家茶叶深加工工厂。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张雨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