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马木机:扎根彝乡育桃李 浇灌民族团结花
□ 转载自《雅安日报》
马木机
在荥经县宝峰彝族乡中心小学,有一位年轻的彝族教师,自2020年参加工作以来,他选择扎根偏远山区,将青春与热忱奉献给乡村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他,就是沙马木机。
这几年,他不仅在教学上屡获佳绩——参与设计的“民族体育大课间”获2022年雅安市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优秀视频二等奖,数学作业设计荣获四川省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小学数学优秀奖,更用真情与智慧,成为连接心灵、促进交融的“筑梦人”。
□本报记者 郑暘
双语筑桥
让知识跨越沟通屏障
“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新的知识。”每天清晨,沙马木机亲切的声音总会准时在教室里响起。在他的课堂上,彝语与普通话自然切换,形成独特的教学韵律,也成为孩子们跨越语言障碍、自信成长的桥梁。
初到学校时,沙马木机注意到,部分学生因语言不通,在课堂上不敢发言、不愿互动。“看到孩子们因语言障碍而羞怯,我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一状况。”他白天细心观察每个孩子的课堂反应,晚上利用休息时间逐户家访,深入了解学生家庭语言环境。经过不断摸索,他逐步总结出一套“双语对照教学法”,将生活用语、本土故事与课本知识巧妙融合,让学习过程既贴近生活又充满趣味。
“还记得第一次听到阿连尔木同学用流利的双语讲述民间故事时,我眼眶湿润了。”沙马木机说,那个曾经内向寡言的小姑娘,如今已能自信地站在全校师生面前,自如切换彝语与普通话讲述故事,台下响起的掌声,是对她成长最好的鼓励。
五年来,他在教室设立语言角,组织开展“小小播音员”“故事大王”等趣味活动,帮助80余名学生显著提升双语表达能力。
如今漫步校园,随处可闻孩子们用双语交流的欢声笑语。语言,不再是隔阂,而是彼此理解的纽带。
慧眼识才
让每个孩子绽放光芒
在沙马木机眼中,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星星,蕴藏着待被发现的光芒。他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潜能的挖掘者与引路人。
一次午休,他偶然发现平时沉默寡言的孙子呷作在操场上独自起舞,动作间流露出非凡的艺术天赋。为了帮助孩子发展特长,沙马木机利用周末时间,多次带着呷作前往县城寻师学艺。
“学习艺术不会影响成绩,反而能让孩子更自信、更开朗。”经过他反复与家长沟通,耐心解释艺术教育对孩子全面发展的积极意义,家长终于同意让孩子接受正规舞蹈训练。
一年后,孙子呷作不仅成为班级文艺骨干,更在全县艺术节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沙马木机总结实践经验,形成“激励教育法”,在全校推广后,已成功帮助23名学习困难学生重拾信心,并培养出18名文艺、体育等方面的学生骨干。
体育为媒
让团结精神浸润心田
每天上午的大课间,学校操场上总会响起欢快的音乐。沙马木机创新设计的“民族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始了:将彝族传统游戏与现代体育项目相融合,不同民族的孩子们在协作与竞技中增进了解、建立友谊。
“看到孩子们课余时间沉迷手机,缺乏交流,我就想改变这种情况。”为此,他走访周边村子,收集、整理各地民族特色运动项目,经过反复实践与调整,最终形成一套兼具趣味性、教育性和锻炼价值的活动方案。
这项融合了多民族体育元素的活动,不仅深受学生喜爱,更让孩子们在运动中深刻体会到“我们都是一家人”的团结内涵,成为学校促进民族团结的生动载体。
文化浸润
让共同体意识扎根成长
“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民族,但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这是沙马木机常对学生说的话。他积极组织开展“我们是一家”主题教育,成立民族歌舞、手工艺制作等文化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在共同体验中增进情感、深化认同。
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他深入挖掘本地红色资源,利用班会课讲述茶马古道历史,组织“家乡的红色记忆”故事会,邀请老党员、老战士分享经历,激发学生爱国爱乡之情。
五载春秋,沙马木机始终扎根教育一线,以双语教学架设沟通之桥,以艺术教育点亮梦想之光,以民族体育促进交往交融,以文化浸润铸牢共同体意识。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宝峰彝族乡中心小学不仅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乐园,更成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基层一线绽放的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