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产业徐徐开启的致富之门

来源:
2009-04-22 11:23
浏览:
收藏 打印

  4月的清晨,荥经县民建彝族乡建乐村漫山遍野的茶树,在薄薄云雾的缭绕下流绿滴翠,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令人心旷神怡。

  上千亩茶叶成片地连接在一起,嫩绿的茶叶上还带着晨露,在高照的春阳下愈发翠嫩。茶园里,茶农王家佐弯着腰,正忙着采摘茶叶。他说:“这几天都在采,多的时候一天可以卖几百元钱,现在专门有人前来收购。”

  种来种去

  还是种茶最划算

  “种来种去,还是种茶最划算。一亩玉米地,收成好时也只能收获一千斤左右,总收入不到1000元。但种植一亩茶,纯收入至少也有2000元,且投入小、见效快。”今年41岁的王家佐,和80多岁的老父亲生活在一起。因为身体不好,他常年服中药,根本不能外出打工,过去一直靠种庄稼过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2002年,王家佐在自家零星分布的5亩山林地种上了茶叶,但由于经验不足,茶叶品质较差,产量很低,卖不上好价钱,让他有些灰心。2008年,荥经县开始鼓励农户种茶,并开办了茶叶种植技术培训班,邀请茶叶专家对农户进行指导,这让王家佐又看见了希望。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他渐渐掌握了更多种茶、采茶技术,于是又准备扩大种植面积,但贫困的家实在凑不出买茶苗的钱。民建乡党委书记罗万银得知这一情况后,为其垫付了1500元钱买茶苗。

  “当时心里特别感激,想来想去也只有加强茶园管理,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才对得起乡党委、政府的帮助。”王家佐说,今年卖茶叶的收入肯定会超过往年,他还想贷点款,租些地,再多种点茶。

  和王家佐同村的吴佳琴今年也放弃外出打工,回家发展茶叶了。她说,现在各个地方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外出打工也不容易,还不如守在家种茶,一样可以挣钱。

  据该村支部书记潘文富介绍,2000年以前,建乐村只是一个依靠种植玉米、水稻的传统农业村,经济水平在全乡“说不起话”。现在,全村茶园面积已达1200亩,变成了该乡最重要的茶叶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茶叶村”,经济实力跃居全乡第一名。“钱袋子”鼓了,农民发展茶叶的劲头更足,去年,该村又新增600亩茶园。

  “老百姓种庄稼,最注重经济效益。”罗万银说,该乡通过宣传动员、邀请专家讲解指导、示范培训,以及致富农民现身说法等方式,让当地群众不但学会了种茶技能,还了解到茶叶的经济效益。目前,民建乡5个村已有3个种上了茶,茶园总面积发展到5300多亩。

  算来算去

  茶叶加工企业还不够

  大量鲜茶叶采摘下来以后,还需要茶叶加工企业及时收购,及时加工。但是,目前民建乡正面临着茶叶加工企业不足的困境。

  现下既是春茶采摘的繁忙季节,也是茶叶加工厂生产最为繁忙的时候。在建乐村三组村民李元梅的小茶叶加工厂里,一边不断有客人前来买茶,一边又不断有茶农背着鲜叶来卖。厂房内,两名工人正忙着加工茶叶。

  “加工出来的茶还没来得及拿到市场去卖,就被自己找上门的客人买光了。我们加工厂规模小,每天只能加工一千多斤鲜叶,完全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所以我还想再扩大规模。”李元梅说。

  目前,民建乡只有两家小型茶叶加工厂,远远不能消化全乡的鲜叶,很多鲜叶只能等待外地老板来收购。

  “中小型茶叶加工厂少,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严重制约了我们乡的茶产业发展。下一步,我们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鼓励本地茶农兴办加工厂,或者引进中小型茶叶加工厂,特别是一芽一叶、二叶的后续加工。”罗万银说。

  据了解,荥经县计划在3至5年内,打造出以民建彝族乡为中心,辐射花滩、烈士、烈太等乡的万亩茶园基地,把茶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一项主导产业来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