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里古镇:阳光总在风雨后
走过5月地震带来的阴霾,雨城区上里镇迎来了旅游产业的迅速升温。随着夏季到来,近一个多月来,上里古镇迎来了11万人次以上的八方宾客。如今,该镇正着手对全镇的旅游产业布局进行规划,充分延伸旅游“战线”。上里人说,阳光总在风雨后。上里人还说,他们的目标,是打造四川乃至全国性的生态农业和乡村度假旅游胜地。
11万余游客涌入助古镇走出风雨
8月1日,时逢“建军节”,上里古镇古戏台前人潮涌动,游客们聚到此地,兴致盎然地观看精彩节目,悠闲而惬意。自6月15日我市正式对外开放各个旅游景点以来,前来上里古镇休闲度假的游客便络绎不绝。
据雨城区上里镇党委书记、上里古镇管理局局长刘永盛介绍,近一个多月来,上里古镇接待游客人数达到11万人次以上。此外,前来上里古镇消夏避暑的长住游客人数明显增多,同比增加了30%左右。
由于上里古镇景观多为石刻、木雕、牌坊和自然风光,且古镇的建筑物80%以上是全木质结构,抗震能力较强,所以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古镇的景点设施并未受到较大影响,主要受损的是供水管网、游道石板等基础设施。为此,震后镇上火速组织专门人员抢修,排查景区安全隐患。目前,景区的硬件设施均可正常使用。
“为了尽快恢复旅游产业,我们对内对外都加强了宣传力度。”刘永盛说,对内,镇里通过骑游队、老年协会、罗绳文体协会等组织开展了3次大型的节目表演,通过巡游、舞狮、表演戏剧来吸引游客;对外,上里古镇在市旅游局的帮助下,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促销,成功打破了地震带来的短暂“冰封”。
省上专家进行规划上里种下发展希望
每年,涌向各个景区的游客总能掀起旅游经济热潮。去年,仅仅是前往青城山、银厂沟消夏避暑的游客就有120多万人。今年,这些景区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受损较重,直接影响到了接待能力。
“有的景区不能去了,但游客的消费需求仍在。”刘永盛分析说,“过去由这些景区接待的游客开始寻找新景点,上里古镇依靠适宜的气候、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紧邻成都的便捷交通而成为一大热点,川渝两地的很多游客都选择了上里。”
但是,骤然增多的客流量也让很多问题暴露出来。因为游客大量涌入,上里古镇各景点食宿接待能力不够的问题开始出现。此外,尽管交通条件已得到一定改善,但上里的游客分布并不均衡:古镇和新场镇临街的农家乐客流量较大,但像庙圷村这样远一点的地方,前往的游客还不多。
为此,上里镇请来了省上的专家重新进行旅游规划,以上里古镇—白马泉景区建设为龙头,以周边农家乐发展为示范,把全镇各村建成古镇旅游的后勤基地,同时引导茶叶、水果、林竹、畜禽等产业集中联片,构建古镇旅游副中心,打造四川乃至全国性的生态农业和乡村度假旅游胜地,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记者直击:
旅游“战线”不断延长
长久以来,上里都以古镇、白马泉等景点而闻名,众多前来观光的旅客多在古镇、白马寺停留,在景点附近的农户家消费。今年不同与以往,随着道路条件的改善,距离这些景点较远的新场镇等地的农家乐也火了起来。
上里镇庙圷村,距上里古镇景点近6公里,自然风光优美秀丽,是夏季乘凉的好去处。得天独厚的条件让该村村支书李存清一心想带动村里的村民们发展旅游经济,以农家乐的形式让大伙增收致富,但由于该镇距离镇中心较远,道路条件也不太理想,所以一直未能如愿。
去年年底,镇里依托“金土地”工程,将庙圷村沿线四个村连向镇中心的通村公路全部进行了硬化。道路条件的改善,带来了发展机遇。为了给村民们发展旅游经济带个好头,李存清在道路动工的那天起,就开始打造自家的农家乐。道路竣工了,李存清家的农家乐建设也完工了,底楼是客房,三楼是茶馆,门前小溪旁还架起了秋千,新修了庭院供游客乘凉……
“今年,来上里长住避暑的游客明显增加了,这是村里发展旅游的最好时机。”8月8日,李存清的农家乐就要正式营业。对于前景,他信心十足:“抓住这个好机会,村里人都能富起来。”
“像李存清这样的农户,在镇里还有很多。”刘永盛说,旅游给大家带来的创收是有目共睹的,近两年来,镇里各个村的农户,特别是公路沿线的农户都开始办起了农家乐,不知不觉中延长了整个上里的旅游产业“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