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水挥洒鸡都山——石棉县“户户通电”工地见闻
越野车在晨雾中沿着湍急的楠桠河逆流而上,到了南瓜桥停了下来。“那里就是施工现场!” 我们顺着施工队熊队长手指的方向望去——石棉县迴隆乡鸡都山就在那白云深处。鸡都山上住着50多户彝族同胞,至今仍过着“种地靠牛,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的生活。无电,成为了制约当地群众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最大障碍。
在熊队长的带领下,我们沿着楠桠河右岸的绝壁向上攀登。不一会儿,我们已是大汗淋漓,单薄的衣服也全湿透了。
“在石棉十几个‘户户通电’工地中,这个工地由于不通公路,电杆、变压器等所有的施工材料和生活用品全靠从这条羊肠小道人背肩扛地运上去,施工难度是最大的。”熊队长 见我们有些吃不消,干脆让大家停下来休息一会儿。
休息之后,我们又走了一个多小时,路越来越陡,在半山腰的一棵大树下,我们见到草丛中堆放着一大堆电杆。“这个工地近50根电杆,都需要从山下人工抬运4次,再由绞磨 机在悬崖峭壁上拖吊4次,才能运到指定的位置上竖立起来。人工抬运最远要抬400多米,绞磨最远要拉800多米,这是施工中最艰难、也是最费时的环节。”熊队长指着电杆介 绍说。
“我们所有的生活用品都要进城去买,来回一趟要用一天时间。尤其是蔬菜,一次又不能多买,有时候为了赶工期,大家几天吃不上菜,嘴里全是泡……”熊队长话音刚落,我们就看见两位头戴红色安全帽的工人正在灌木丛中用钢棒撬动电杆。走近一看,一根钢丝绳正拖着电杆向上缓缓移动,一名工人在电杆两旁的灌木丛中不停地用钢棒调整角度,另一名工人则随时用对讲机与山上开绞磨的人联系,根据地形调整速度。他们不停地擦着脸上的汗水,还要抓住树枝费力向上攀越,以赶上移动的电杆。“这里的地形起伏大,一根电杆要运到指定的位置,必须经过车运、人抬、绞磨拉。修一段路,就需要换一个位置安装绞磨,这样反反复复好几次,才能运到山上。”拿着对讲机的工人对我们说。
我们继续向上走,终于在一块空地上看到了由一台小汽油机提供动力的绞磨机。只见一位工人一手拿着对讲机,另一只手掌控着钢丝行进的速度。绞磨机旁边堆放着刚拖上来的 2根9米长的电杆,电杆上沾满新鲜的泥土。
“今天抬几根啦?”熊队长问开绞磨的工人。
“两根!”
“这一根有多重?”我们问。
“近千斤喔!接下来的一段路要经过玉米地,又要经过村民的房屋,全靠人工抬,最远的一段要抬500多米。”熊队长边走边给我们介绍。
时值中午,雾气散开,强烈的阳光灸烤着大地。我们向山下望去,只见山脚下行驶在108国道上的大货车已经小得像甲壳虫一样,在蜿蜒的公路上缓慢爬行。穿过一片浓密的玉 米地,我们听见了远处山坡上传来的低沉号子声。
等我们加快脚步赶上去,抬电杆的工人已经坐在地上休息了,转过一个近80度左右的陡坡,只见前面8位工人分为两组,呈八字形排开,将麻绳绕在肩膀上,双手抓住地上的杂草,身子前倾紧贴着地面,使劲往上拉着电杆,电感前后还各有4人用杠子抬起,随着低沉整齐的号子声,电杆夹在人群中慢慢向上移动……炽热的阳光下,只见大滴大滴的汗水随着工人师傅们的脊背往下淌,他们的衣服全被汗水浸透了。为了不弄坏玉米地,工人们左躲右闪,经常是走几步又倒回来,足足花了20多分钟,才抬过这块不到10米长的玉米地……
“这么热的天,怕不怕工人中暑?”我们问。
熊队长一脸无奈地说,由于施工难度大、工期紧,这山上一会儿太阳、一会儿又下雨,为了赶工期,工友们只能这样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我们除了保证饮水外,还从药店买来藿香正气液,强迫每个工友晴天必需喝两支,以防中暑,有的工人闻不惯藿香味,只能捏着鼻子往里灌。最难熬的还是晚上睡觉,为了抓紧时间,大家只有住在附近村民的竹楼上,竹楼下面关着骡马、猪、牛,要是几天不下雨,难闻的臭味直往鼻孔里钻,成群的蚊虫就更不用说了……” 熊队长望着他的兄弟们,眼睛使劲眨巴了好几下。
自然环境恶劣、施工条件原始、生活条件艰苦,战在施工一线的电力工人们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们以对人民群众火热的情怀和铁人般的苦干实干精神,冒着酷热难熬的持续高温,风餐露宿在工地,忘我工作在工地。
为了抓紧时间抢进度,施工人员起早贪黑,克服蚊虫叮咬,顶着炎炎烈日,在崇山峻岭中立杆架线,常常在电杆上一干就是几个小时,手上磨起了血泡,身上的皮肤被太阳晒得褪皮,但是个个咬紧牙关,没有人叫苦、没有人叫累,更没有人临阵退缩。他们用双手和肩膀硬是把一根根笔直的电杆竖立在高山之巅,把一根根蜿蜒的银线架在了沟壑之间,把一台台沉重的变压器安装到了村头,把山区人们世世代代梦想的盏盏电灯点亮在昏暗的老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