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工程” 为生态荥经增辉
自1998年荥经县相继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三大工程”以来,该县林业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多年坚持狠抓各项工作制度、措施,使“三大工程”建设日趋完善,在促进森林生态系统良性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退耕还林工程 调整产业结构推动退耕经济
截至目前,荥经县已实施退耕还林9.5万亩,配套荒山造林4.3万亩,国家直接投入工程资金累计达1.2亿多元。在生态效益凸显的同时,该县林业局立足可持续发展思路,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在全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林农增收,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退耕还林后,如何提高其效益,成为广大农户最为关心的问题。该县林业部门通过长期摸索,走出了一条坚持生态优先,兼顾经济效益的林业发展道路。
今年,该县仅新发展的纸浆原料竹林就达6万亩,目前,全县各类竹林面积共达25万亩。同时,生态树种混交林、林竹混交面积的日益扩大,也为该县带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该县林业部门还积极引导退耕农户,向林—草—牧、林下套种生森林蔬菜或药材的方向调整产业结构,适度规模发展养兔、养羊、养猪、养蜂等产业,大力促进和发展利用沼气这一生态清洁能源,走可持续、循环发展的发展路子。
退耕还林,还为该县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拿该县的青龙乡复兴村2组为例,在实施退耕还林前仅有10多人在外务工,随着近几年外出务工人员大量增加,该组年务工总收入可达30多万元。
野生动植物保护 加强资源保护找回碧水蓝天
目前,我市境内的陆生野生兽类470余种、野生鸟类330余种和近千种野生植物,在荥经境内几乎都有分布。今年5月,一份最新调查证实,有“植物活化石”和“中国鸽子树”之称的珙桐树,在该县大相岭自然保护区黄沙河、清水河流域竟有近8万亩分布!
为了加强对这些珍贵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对违法猎捕野生动物和乱挖滥采珍稀植物的违法活动进行严厉打击,该县林业部门协同相关部门,完成了大相岭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升级规划设计和可行性论证,力争年内达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标准。
同时,县林业局还认真抓好“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月宣传月”活动,增强群众对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法制意识和自觉性。利用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向学校、家庭、社会宣传贯彻《野生动物保护法》及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和重要性,监督检查乡镇林业站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开展情况,散发宣传资料,提高广大公民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认识水平,在全县形成“人人都是义务护林员,人人都是防火宣传员,人人都是森林动植物监督员”的良好环境。
经过几年的努力,该县乱捕滥猎野生动物和破坏野生动植物的情况大大减少。目前,常年活动在荥经境内的大熊猫上升到30多只,其他野生动物多达数百种。
天然林保护工程 强化森林管护显现生态效益
在“三大工程”建设项目中,天然林保护工程要求最为细致,各项机制的健全也最为严格。
为此,该县林业部门认真制定和落实目标责任制、森林管护项目招标制等管理制度,在综合目标考核内容中纳入工程建设质量,切实增强各级抓好工程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998年以来,该县林业部门按照各项管理机制,保证公益林建设质量,强化森林管护,使生态公益林建设计划全面完成。目前,该县天然林保护工程共完成封山育林23.69万亩,生态公益林造林4.37万亩;完成森林管护203.1万亩,建有森林管护站16个,有专兼职森林管护员310多人。同时,该县还把森林防火作为林业安全工作的重点,预防为主,积极消灭,取得了连续28年无森林火灾的好成绩。
有效的管护,使森林得到了休养生息,保护了森林动植物的多样性,也使荥经县形成了青衣江源头最为可贵的天然水源涵养林,生态效益日渐显现。目前,该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8.31%,已经跻身国家级生态示范县。梁华记者李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