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智慧融入国家立法 基层声音凝入法律文本 ——宝兴县人民法院探索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模式纪实
□转载自《雅安日报》

宝兴县人民法院在立案庭设立基层立法信息采集点,征集群众立法建议

邀请专家来宝兴调研大熊猫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条例立法工作

法官开展联村工作,宣传基层立法信息采集工作

法院干警走进企业,收集立法建议
“庄稼被野猪、猴子毁了,补偿该写进法律!”2025年世界环境日,宝兴县五龙乡一名村民在普法活动后,写下了这句朴素的建议。这粒来自田间的立法“种子”,被投入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土壤”,进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筛选流程,静候生命的勃发。
在这里,宝兴县人民法院的法官们,既是司法者,也成了立法的播撒者与采集者。自2022年3月挂牌成为雅安市人大常委会首批基层立法联系点以来,这家大熊猫国家公园里的基层法院便多了一份衔接司法实践与国家立法的使命。宝兴县人民法院将审判智慧与原汁原味的民意不断汇入国家立法进程,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李春蓉 汪玲 本报记者 李晓明
图片由宝兴县人民法院提供
筑牢根基
从临时任务到常态机制
基层立法联系点是民意直达国家立法机关的“直通车”,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2021年7月,雅安市人大常委会被确立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成为四川省首个“国字号”单位。雅安市人大常委会进一步延伸民意收集的“神经末梢”,于2022年3月,将包括宝兴县人民法院在内的19个基层单位确定为市本级基层立法联系点,夯实了立法工作的基层根基。其中,宝兴县人民法院是全市法院系统的唯一代表。
“作为国家立法的‘前沿感知端’,我们能将群众原汁原味的建议,哪怕是那些看似‘鸡毛蒜皮’的智慧火花,通过绿色通道直接传递到立法机关。”宝兴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孙智勇介绍,法院依托雅安市人大常委会“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的优势,积极传递宝兴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法治需求,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生态保护、文化旅游等领域的相关立法。
基层立法联系点绝非“挂牌了事”。宝兴县人民法院深知,要让民主立法的源头活水持续奔涌,必须筑牢制度根基。
为此,法院迅速成立领导小组,发挥审判专业优势,组建民商事、刑事(环资)、执行三个立法调研组,推动立法建议从“零散观察”转向系统化、专业化的“阵地作战”。
随后出台的《宝兴县人民法院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规定(试行)》,为工作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更具创新性的是,法院将立法联系点职责有机“缝合”进现有司法体系:赋予立案庭、灵关人民法庭相关立法建议收集的职能,“法官联村”制度中也明确写入立法建议收集要求。
由此,立法信息采集不再是“额外负担”,而是与日常审判、执行、多元化解等工作融为一体、同频共振。
“这对法官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成长。”法官彭波坦言,“它让我们的视野超越个案裁判,更像立法的‘前端传感器’——下乡办案不仅是化解纠纷,更要带着立法思维,敏锐捕捉法律在基层落地的真实困境。”
法官季强也深有同感:“立法从‘高处’走到‘身边’,老百姓的好建议能被听见、被采纳,这正是基层声音最有力量的表达,是自下而上的实践融合。”
走进依托综合审判庭设立的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室,立法建议收集流程一目了然。工作经费保障到位,专业书籍配备齐全,庭务会定期学习新法规。法官彭波补充:“我们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例会,交流情况、梳理建议。”
一套权责清晰、保障有力、运转顺畅的工作机制,正让这座基层立法桥梁更加坚实、更具活力。
平台拓展
从立法前哨到民主课堂
宝兴县人民法院并未止步于充当立法“传声筒”,而是不断拓展平台功能,致力于打造一个集研究、协同、普法于一体的开放式民主实践阵地。
立法为了人民,更要依靠人民。三年来,宝兴县人民法院依托人民法庭与法治教育基地,开展普法宣传50余场,发放宣传材料5000余份。这些活动不仅是法律知识的普及,更是一场场民主立法的现场动员。在每一次讲解与交流中,激发公众参与热情,播撒“立法并非遥不可及”的民主种子。
来自基层的真实声音正是立法民主性的最好印证。今年5月12日,曾参与诉讼的当事人吕海洋提出建议:“希望明确原告胜诉后诉讼费退还的时限,让老百姓能更快拿回钱。”这样的具体诉求,生动体现了立法联系点正在成为群众表达法治期待的日常渠道。
专业力量是提升立法质量的坚实支撑。2025年,宝兴县人民法院与雅安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完成专题调研报告,系统提炼基层实践经验。同时,法院主动引入“外脑”,邀请6名专家学者深入调研《大熊猫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条例》立法,共同探索森林碳汇司法保护路径,并将形成的专业建议通过联系点直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引起高度重视,实现司法智慧向立法成果的有效转化。
模式创新
深挖司法“富矿”赋能立法
与街道、社区等传统立法联系点不同,法院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天然的专业性与问题导向。每一个诉至公堂的案件,都是鲜活的社会矛盾切片;每一份判决书,都是对法律条文最严格的压力测试。
在这里,立法建议不是想出来的,而是从丰富的司法实践“富矿”中“挖掘与提炼”的结晶。
“比如在审理物业纠纷时,我们发现不少业主因物业服务不到位而拒交物业费,进而引发思考:相关法律是否存在盲区?责任边界是否清晰?”法官彭波介绍,类似这样在庭审、专业法官会议和审委会中反复浮现的法律空白、冲突或滞后问题,被系统梳理、深度提炼,最终形成高质量的司法建议。
近三年来,宝兴县人民法院已形成各类建议、白皮书30余项。2024年以来,通过主动发放登记表,收集到45条源自司法一线的鲜活建议。
制度建立了,关键在于如何有效运转。宝兴县人民法院清醒地认识到,法院作为立法联系点的独特价值,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能说什么——即如何将司法实践中挖掘出的“真问题”,转化为立法优化的“金钥匙”。
宝兴县人民法院探索出的“联系点+”融合服务模式,正是破题之钥。
“联系点+法官联村”模式,让法官深入田间地头,倾听最原汁原味的民意。13名法官对口联系宝兴县38个村(社区),实现“一村一法官”全覆盖。法官走下审判台,走进农家院,在帮助群众解决法律难题的同时,收集来自基层的真实声音。2024年以来,已累计收集群众意见60余条,让立法充满“泥土气息”。
“联系点+信访与社会治理”模式则致力于捕捉社会治理的“晴雨表”。法院领导定期接访,从800余次接访中梳理群众关注焦点;着力推进联系点功能向前延伸,在县综治中心启用“24小时自助法院”,配备法院工作人员轮流常驻综治中心,在化解矛盾纠纷的同时,收集群众立法建议。2025年5月法院工作人员入驻综治中心以来,成功化解矛盾纠纷9起,提供咨询20次,收集群众建议10条。
这些点位的设置,使立法联系点成为感知社会神经末梢的灵敏触角,实现司法实践与立法优化的良性互动。
成果转化
从法院智慧到善治根基
宝兴县人民法院的探索,为“司法如何反哺立法”这一课题,贡献了一个鲜活的基层样本。
真正的智慧往往源于实践。2022年,宝兴县人民法院审结全省首例“碳汇”修复案,其创立的“碳汇修复司法模式”不仅入选省级改革典型案例,更在全省推广。这种通过个案裁判进行的规则探索,如同立法前的“实战测试”,为后续法律的制定与完善铺垫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更显著的突破在于,宝兴县人民法院的思考直接触达了国家立法层面。审理该案的法官季强,在尝试用“碳汇”交易机制让破坏生态者承担修复责任时,深切体会到“绿水青山”需要更具体的法治路径才能转化为“金山银山”。他将案卷背后的思考系统梳理,提出“鼓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等系列建议,最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草案)》第四十三条采纳。这标志着来自基层法院的“金点子”,正式汇入了国家生态法治的宏伟篇章。
除了个案突破,宝兴县人民法院还注重对司法数据进行深度体检,精准把脉区域发展的风险与需求。例如,《关于防范宝兴县境内国省干道交通安全法律风险的情况报告》便从案件趋势中预见风险,为相关立法提供了前瞻性的数据支撑。
此外,宝兴县人民法院率先在全市将《雅安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融入裁判文书说理,这不仅是对地方立法的司法尊重,更是以鲜活的判决激活了文本法规的生命力,形成了立法与司法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
立法,是国之重器;民主,是法治之源。宝兴县人民法院的探索证明,当基层的“小切口”关联国家立法的“大视野”,司法实践与立法智慧便能同频共振,释放出巨大的治理效能。
展望未来,这条从“司法实践”到“立法智慧”的道路,必将随着每一个案件的审理、每一条建议的提出而不断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