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小康村建设新农村中岗村在行动
“‘世外桃源’果真好风光!”5月的一天,笔者随当地村民走进了这个大山里的小康村,意欲见识当地村民的“小康生活”。要到达当地,得穿过一条狭长的峡谷,尽管季节已入
初夏,这山谷里却是凉意阵阵。行走在两座高耸的大山中间,峡谷蜿蜒迂回,峡谷中的小河水流湍急,河水莹绿清澈,湿润的空气混合着丝丝花香,一阵惬意袭来,“第一印象”顿时
提升不少。当地人告诉记者,河水是从夹金山上流下的雪水,冰凉刺骨,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不用过滤即可饮用。这里还是青衣江的源头。
山水相依,倒是成就了一处风景。乡党委书记郑胡勇告诉笔者,与这山背靠背的,就是宝兴著名风景区:东拉山大峡谷,而沿着村子一直往里走,则是一个叫扑鸡沟的山谷。他骄 傲地说,那里也有红叶,也有桂花,还有许多珍贵的野生动物……风景绝不逊色于东拉山大峡谷。
尽管风景优美,不过仍感觉缺少一些什么。于是接着再往村里走,突然,眼前豁然开朗,峡谷张开了“双臂”,出现在眼前的是大片田野,让人十分意外。而点缀其中的民居让这 片风景蓦地丰满起来——那是一座座独具民族风格的藏式小阁楼,石头砌的墙与基脚,楼底与地面之间,支撑着几根木柱子。阁楼悬挂着一些晾晒的粮食,几位村民身着民族服装来来 往往。这情景,真有几分酷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风景如画”,这个词第一时间从脑海里跳了出来。
“这里的风景可入画。”郑胡勇点头笑说,将这等风景闲置在此显然浪费,乡里已有发展旅游的意向,打算开发扑鸡沟,打造乡村度假旅游。
生产发展:药材药蜜富裕一方百姓
村主任蒲正健开着自己新买的“长安之星”带我们在山里来回,他种着一些药材,还担任着全村药材业的“经纪人”,同时还经营着一个小杂货店,是村里数一数二的致富带头 人。
蒲正健告诉笔者,当地在上世纪90年代起就是县里很出名的小康村,因为植被丰富,大多数村民都靠砍伐贩卖树木为生,大伙管那叫“吃木头”,用他的话来说,那种小康是 “粗放”的,丝毫未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经济的发展。
如今,醒悟过来的村民新造了万亩人工林,将原来砍伐掉的树林给补栽好了,大家备感庆幸:保住了美丽家园的生态环境。
村民们开始寻找适合本地的增收方式,不少人外出务工,却纷纷失败而归。此时,有村民想起了村里有多年种植历史的中药材,这是非常适合当地土质和气候的一种经济作物。大 家纷纷种植起来,种的人多了,规模也越来越大,整座山都成了村民的药材地,达到了人均8亩药材地。
十四组组长丁耀先告诉记者,自从大家改变了增收方式后,环境好了,收入高了,生活是“一年一个样”,丁耀先说,近年来药材市场的价格都很不错,村民也从中得到不少收 益。除了种药材,还有一部分村民抽出时间饲养着蜜蜂,采集药蜜出售,其制成的“永富药蜜”声名远播,也是当地村民的收入来源之一。
“药蜜不仅口感好,还有保健作用,很受人们欢迎,市场价格比普通蜂蜜高好几倍,现在市场上每公斤卖到了15到16元,还非常抢手。”村支书吴学康本人就是一为药材、药 蜜大户,种着20多亩药地,养着40多群蜜蜂。这些蜂群去年产出了800多斤蜂蜜,卖了1万多元,加上卖药材得来的钱,老吴的年收入有好几万呢。老吴说,村里种植100亩 以上药材地的大户有10多户,50亩的有30多户,其余都在30亩左右。
蒲正健告诉笔者,去年全村中药材的年产值达到了400多万,村民收入200多万;而药蜜每年销往成都市场220吨,其产值和收入不亚于中药材。农户的年收入大多在3万 到5万之间。
美化村居:要过城里人的日子
“我们要把中岗村建成雅安数一数二的生态文明示范村。”郑胡勇带着我们走在这片“药山”里,参观当地的民居。
一条蜿蜒的机耕道,连接着星罗棋布的农户。小溪哗哗地流淌,走过溪上的小桥,转过一个弯,又是一片开阔的天地。“小桥流水人家”,一座座小阁楼掩映在绿树中,乡村风情 不展自现。
村民王祖林的新居正在热火朝天地修建中。他忙里偷闲告诉记者,自己打算花2、3万元,把房子修成青瓦瓷砖房,厨房、卫生间、客厅都要“按照城里人的生活方式来修建”, 彻底改变过去的猪圈、厕所不分家的方式。他乐呵呵地说,近几年种药材把生活搞好了,今年已经卖了四、五千斤药材,赚了2万多元,现在家里还放着两千斤,准备这几天就要运到 成都去卖。“经济状况好了,就响应村里的号召,改水改厨改厕,让咱也过过舒服日子,谁说咱农村就不干净了?”他爽朗地说。
在附近的另一位农家户里,主人家高科康正手拿刷子忙得不亦乐乎,他要在这天下午之内把家里的门窗都上好漆。位于堂屋一侧的客厅已经打理完毕,窗明几净,地下铺着地板 砖,雪白的墙壁,精致的布艺沙发,简洁大方的电视柜上放着大屏幕的彩电……高科康别出心裁地拿出几根孔雀翎插到花瓶里,开玩笑说,用这个代替鲜花,保护生态环境。门口是一 个不大不小的小院,一侧是刚建好的卫生间,院子中间种着几棵果树,闲来无事时,一家人就坐在树下,享受天伦之乐……“村里号召我们美化环境,这是对我们自己有益的事情,再 说现在我们也有了那个能力,谁不想生活得更好一点?而且,不是要发展旅游业的嘛,我们可等着那天,扑鸡沟开发出来了,咱就办个农家乐试试!”高科康信心满满。
“有山有水有风景——我们这里是农村人过上城里人的日子,城里人羡慕中岗人的生活!”郑胡勇告诉笔者,目前,中岗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忙于村居环境的美化工作。
基层建设:让活动室亮起来
走进中岗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装修一新的村综合办公大楼。“我们的村活动室是全县最好的!”蒲正健骄傲地说。
不过,几年前的中岗村可不是这个样子。
这幢楼修建于1988年,过去是村企业——木材加工厂的厂房,村民们没有娱乐场所,村里开会也没有场地,只好开“坝坝会”,村干部会议文件身上揣、公章身上带,财务、 档案管理也不够规范。
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为全村群众提供一个公共活动场所,村里筹资11万元将破旧不堪的旧楼装修一新。
如今,这个气派的村活动室面积达到了280多平方米,拥有一个200平方米的综合大会议厅,可以同时容纳200多名村民在此活动,二楼还有村卫生室、妇检室、财务室、 村支书村主任办公室、党员电教室、图书室等等。成了一个多功能的村活动室。
蒲正健喜洋洋地告诉笔者,去年村里通过集体企业改制,将村里的电厂卖给一位私营企业家运营,目前村集体拥有资金110多万元,这些资金将全部用于村里的新农村建设。 “村活动室的改造完成,奠定了中岗村有钱、有人、有地方办事的良好基础。”宋李莉
山水相依,倒是成就了一处风景。乡党委书记郑胡勇告诉笔者,与这山背靠背的,就是宝兴著名风景区:东拉山大峡谷,而沿着村子一直往里走,则是一个叫扑鸡沟的山谷。他骄 傲地说,那里也有红叶,也有桂花,还有许多珍贵的野生动物……风景绝不逊色于东拉山大峡谷。
尽管风景优美,不过仍感觉缺少一些什么。于是接着再往村里走,突然,眼前豁然开朗,峡谷张开了“双臂”,出现在眼前的是大片田野,让人十分意外。而点缀其中的民居让这 片风景蓦地丰满起来——那是一座座独具民族风格的藏式小阁楼,石头砌的墙与基脚,楼底与地面之间,支撑着几根木柱子。阁楼悬挂着一些晾晒的粮食,几位村民身着民族服装来来 往往。这情景,真有几分酷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风景如画”,这个词第一时间从脑海里跳了出来。
“这里的风景可入画。”郑胡勇点头笑说,将这等风景闲置在此显然浪费,乡里已有发展旅游的意向,打算开发扑鸡沟,打造乡村度假旅游。
生产发展:药材药蜜富裕一方百姓
村主任蒲正健开着自己新买的“长安之星”带我们在山里来回,他种着一些药材,还担任着全村药材业的“经纪人”,同时还经营着一个小杂货店,是村里数一数二的致富带头 人。
蒲正健告诉笔者,当地在上世纪90年代起就是县里很出名的小康村,因为植被丰富,大多数村民都靠砍伐贩卖树木为生,大伙管那叫“吃木头”,用他的话来说,那种小康是 “粗放”的,丝毫未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经济的发展。
如今,醒悟过来的村民新造了万亩人工林,将原来砍伐掉的树林给补栽好了,大家备感庆幸:保住了美丽家园的生态环境。
村民们开始寻找适合本地的增收方式,不少人外出务工,却纷纷失败而归。此时,有村民想起了村里有多年种植历史的中药材,这是非常适合当地土质和气候的一种经济作物。大 家纷纷种植起来,种的人多了,规模也越来越大,整座山都成了村民的药材地,达到了人均8亩药材地。
十四组组长丁耀先告诉记者,自从大家改变了增收方式后,环境好了,收入高了,生活是“一年一个样”,丁耀先说,近年来药材市场的价格都很不错,村民也从中得到不少收 益。除了种药材,还有一部分村民抽出时间饲养着蜜蜂,采集药蜜出售,其制成的“永富药蜜”声名远播,也是当地村民的收入来源之一。
“药蜜不仅口感好,还有保健作用,很受人们欢迎,市场价格比普通蜂蜜高好几倍,现在市场上每公斤卖到了15到16元,还非常抢手。”村支书吴学康本人就是一为药材、药 蜜大户,种着20多亩药地,养着40多群蜜蜂。这些蜂群去年产出了800多斤蜂蜜,卖了1万多元,加上卖药材得来的钱,老吴的年收入有好几万呢。老吴说,村里种植100亩 以上药材地的大户有10多户,50亩的有30多户,其余都在30亩左右。
蒲正健告诉笔者,去年全村中药材的年产值达到了400多万,村民收入200多万;而药蜜每年销往成都市场220吨,其产值和收入不亚于中药材。农户的年收入大多在3万 到5万之间。
美化村居:要过城里人的日子
“我们要把中岗村建成雅安数一数二的生态文明示范村。”郑胡勇带着我们走在这片“药山”里,参观当地的民居。
一条蜿蜒的机耕道,连接着星罗棋布的农户。小溪哗哗地流淌,走过溪上的小桥,转过一个弯,又是一片开阔的天地。“小桥流水人家”,一座座小阁楼掩映在绿树中,乡村风情 不展自现。
村民王祖林的新居正在热火朝天地修建中。他忙里偷闲告诉记者,自己打算花2、3万元,把房子修成青瓦瓷砖房,厨房、卫生间、客厅都要“按照城里人的生活方式来修建”, 彻底改变过去的猪圈、厕所不分家的方式。他乐呵呵地说,近几年种药材把生活搞好了,今年已经卖了四、五千斤药材,赚了2万多元,现在家里还放着两千斤,准备这几天就要运到 成都去卖。“经济状况好了,就响应村里的号召,改水改厨改厕,让咱也过过舒服日子,谁说咱农村就不干净了?”他爽朗地说。
在附近的另一位农家户里,主人家高科康正手拿刷子忙得不亦乐乎,他要在这天下午之内把家里的门窗都上好漆。位于堂屋一侧的客厅已经打理完毕,窗明几净,地下铺着地板 砖,雪白的墙壁,精致的布艺沙发,简洁大方的电视柜上放着大屏幕的彩电……高科康别出心裁地拿出几根孔雀翎插到花瓶里,开玩笑说,用这个代替鲜花,保护生态环境。门口是一 个不大不小的小院,一侧是刚建好的卫生间,院子中间种着几棵果树,闲来无事时,一家人就坐在树下,享受天伦之乐……“村里号召我们美化环境,这是对我们自己有益的事情,再 说现在我们也有了那个能力,谁不想生活得更好一点?而且,不是要发展旅游业的嘛,我们可等着那天,扑鸡沟开发出来了,咱就办个农家乐试试!”高科康信心满满。
“有山有水有风景——我们这里是农村人过上城里人的日子,城里人羡慕中岗人的生活!”郑胡勇告诉笔者,目前,中岗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忙于村居环境的美化工作。
基层建设:让活动室亮起来
走进中岗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装修一新的村综合办公大楼。“我们的村活动室是全县最好的!”蒲正健骄傲地说。
不过,几年前的中岗村可不是这个样子。
这幢楼修建于1988年,过去是村企业——木材加工厂的厂房,村民们没有娱乐场所,村里开会也没有场地,只好开“坝坝会”,村干部会议文件身上揣、公章身上带,财务、 档案管理也不够规范。
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为全村群众提供一个公共活动场所,村里筹资11万元将破旧不堪的旧楼装修一新。
如今,这个气派的村活动室面积达到了280多平方米,拥有一个200平方米的综合大会议厅,可以同时容纳200多名村民在此活动,二楼还有村卫生室、妇检室、财务室、 村支书村主任办公室、党员电教室、图书室等等。成了一个多功能的村活动室。
蒲正健喜洋洋地告诉笔者,去年村里通过集体企业改制,将村里的电厂卖给一位私营企业家运营,目前村集体拥有资金110多万元,这些资金将全部用于村里的新农村建设。 “村活动室的改造完成,奠定了中岗村有钱、有人、有地方办事的良好基础。”宋李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