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熊猫家园 国家公园入口社区的共建密码 ——“山河新章——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启示录”系列报道二

来源:
2025-08-31 09:37
浏览:
收藏 打印

□转载自《雅安日报》(记者 吴丹 郑雨莎)

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社区“第一村”万年村一隅

Image-200066432907

宝兴县蜂桶寨乡邓池沟“熊猫新村”,一栋栋川西民居风格的建筑错落有致 蒋鑫 摄

Image-200066433000

天全县大熊猫国家公园喇叭河入口社区建设项目

8月底,暑假虽近尾声,但前来荥经县龙苍沟国家森林公园游玩的游客依旧络绎不绝。不少人下山之后,会顺路探访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社区的“第一村”——万年村,歇脚游览。

同样,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宝兴县蜂桶寨乡邓池沟的“熊猫新村”迎来一拨又一拨研学团队。

自2021年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以来,雅安作为面积最大、占比最高、山系最全的片区,通过科学规划、机制创新与产业转型等一系列举措,全力推进入口社区建设,不断丰富和拓展社区业态。目前,宝兴穆坪、荥经龙苍沟、天全喇叭河等入口社区已被纳入全国十大重点入口社区,雅安也成为大熊猫国家公园中启动入口社区建设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市(州)。

创新实践,共建共享

8月23日,记者驾车从雅西高速公路龙苍沟收费站驶出,沿貊貊走廊一路前行进入万年村。沿途翠竹掩映,熊猫元素点缀其间——这里不仅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社区的“第一村”,更是社区共建实践的鲜活课堂。

在万年村熊猫氧养民宿酒店,村民赵琼芳正微笑着为游客办理入住。她身后的墙上悬挂着一张老照片,无声诉说着村庄曾以伐木挖煤为生的历史。

2022年9月26日,这座投资360万元的民宿酒店正式开业。它不仅是雅安市首个由村集体独资运营的民宿酒店,也是全市首笔“强村贷”支持项目。时任万年村第一书记毕涵在开业仪式上激动地说:“酒店建成,证明万年村走绿色发展之路是可行的!”

站在酒店六楼606房间,推开窗,眼前便是大熊猫生活的山林。“这种感觉太舒服了。”成都游客李芸感叹,“几年前,这里还是贫困村。如今已成生态家园,变化真是不可思议。”

这场“蜕变”的背后,是万年村创新的多元资金整合模式。

“项目资金来自中省财政集体经济扶持、‘强村贷’、帮扶单位支持和村自有资金。”万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晓林介绍,“这种整合模式在雅安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建设中属首次尝试。”

中国农业银行荥经县支行行长李磊表示:“当初审核酒店方案时,我们就是认可其参与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建设的发展前景。”

入口社区共建共享的模式还在探索。荥经县创新实施“国家公园+政府+本地居民”共建机制,成立全省首个园地共建共管事业单位——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共建共管共享服务中心,有效整合政府、社区、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

即便临近暑假尾声,绿水青山间依然可见游客三五成群,驻足拍照。“‘貊貊’是我们打造的南入口社区专属形象。”杨晓林说,“社区建成后,‘貊貊家园’品牌越叫越响,很多游客都是慕名而来。”

近年来,龙苍沟镇以“一廊三园N点”为整体布局,持续推进貊貊大众温泉、森林露营地等项目建设,构建起“吃住行游购娱”多元生态旅游业态。

创新不止于龙苍沟。今年上半年,天全县大熊猫国家公园喇叭河入口社区建设项目基本建成,面向全社会招募运营商。这个位于雅康高速公路喇叭河收费站旁的项目,以“一馆、六中心”为主干,打造集生态体验与共建共享于一体的大熊猫和谐社区。

走进天全县大熊猫国家公园喇叭河入口社区的综合服务中心,裸眼曲面屏上熊猫母子的动态影像吸引游客纷纷驻足;元宇宙体验中心借助数字技术还原二郎山喇叭河四季更迭,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大熊猫、雪豹、珙桐等珍稀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项目现场负责人章志平介绍,综合服务中心二层为生物多样性标本馆,展示天全片区的生态多样性及保护成果;三层则主要用于国家公园与入口社区的会务、研学等管理服务。

在宝兴县蜂桶寨乡邓池沟,当地通过组织“熊猫研学”、推出“青团蜡烛”等文创产品,显著提高了村集体和村民收入。

多元路径,产业赋能

8月24日,记者走进宝兴县蜂桶寨乡邓池沟“熊猫新村”,一幢幢川西民居错落有致,远山如黛,游客如织。

这座因大熊猫闻名的小山村,依托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建设,探索出“生态保护+产业转型”的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实现“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资源变资产”的美丽蜕变,绘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国家公园设立后,熊猫新村发展得越来越好。”蜂桶寨乡党委书记王锐介绍,“全村42户居民,通过关停矿山、小水电,退出森林采伐,转向生态旅游,如今老百姓真正吃上了‘生态饭’。”

生态巡护、为大熊猫供应食用竹(笋)、开办旅游民宿……如今,全村集体与居民收入显著提高。

“2025年上半年,新村共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收入500余万元,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王锐补充道。

邓池沟的转型只是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入口社区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荥经县龙苍沟镇万年村,新栽的方竹迎风挺立,“竹光宝器”展馆中竹产品琳琅满目。游客张璐刚品尝完竹筒饭,就带着孩子来体验竹编手作,用新鲜竹篾编织熊猫挂件。“生态兴竹、产业富村、旅游带动”的发展图景正徐徐展开。

龙苍沟镇还成立生态创业联盟,梳理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产业创业目录,组建生态价值转换合作社,组织开展方竹抚育、竹笋采摘和文创竹编等工作。

“我们培育生态向导队伍,建立准入和培训机制,带动本地居民就业增收。”龙苍沟镇党委书记韩德弘扬介绍,同时大力发展服务行业,提升农家乐和景区服务品质,挖掘民风民俗,形成特色体验项目。

2024年,龙苍沟旅游收入突破2.1亿元,村集体收入首次超过百万元。

石棉县则依托“中国大熊猫放归之乡”品牌优势,整合熊猫IP、三国文化、彝族文化等资源,通过植入文化符号、举办特色节会,推动生态文化旅游融合。以入口社区建设为契机,实施园内体验、科普教育、生态旅游项目,构建“大熊猫+”生态旅游产业体系。

在栗子坪乡孟获城,高山蔬菜种植基地、生态牧场、草科鸡养殖基地成为农旅融合典范。石棉县通过这些项目,实现大熊猫生态、文化、经济价值的有机统一。

家门口就业,生活更美好

熊猫氧养民宿酒店内的农产品展销区,既陈列着万年村的沿革历史,也展销“熊猫竹笋”等特产,入眼皆是熊猫元素。该酒店如今已成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的重要支撑,并为十余名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岗位。

酒店管理人员王杰是去年刚毕业的大学生,工作地点离家仅200米,“看到招聘就来了,没想到真能在家门口上班。”

随着酒店投运,万年村中心周边陆续发展起超市、餐饮、民宿等业态,返乡青年洪远薇也是其中之一。

“游客越来越多,酒店帮我们留住了客人,餐饮需求大了,我们创业更有信心。”她笑着说。

这种本地化就业模式正逐渐在入口社区推广。作为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的科学发现地,邓池沟“熊猫新村”通过熊猫研学与绿色农产品开发,让“熊猫经济”在家门口生根结果。

村民李云均深有体会:“以前跑运输拉汉白玉,早出晚归、风吹日晒;现在开了特色农家乐,既能赚钱,又能照顾老人和孩子。”

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区社区,“熊猫新村”肩负着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双重使命。而生态价值的创造性转化,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曾经的伐木工收起斧头,变身护林员;漫山苍翠,也成了发展之源。

在石棉县,不少村民积极参与大熊猫保护,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和绿色农业,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欧健在栗子坪彝族乡孟获村开办特色民宿,看中的正是家乡旅游潜力。“2017年筹建的民宿已成为当地的代表。这么好的山水,必须守护好。”他说,“这两年游客越来越多,生态越来越好,大家都期待能与大熊猫‘偶遇’。”

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深入推进,入口社区发展模式广泛推广,探索出多样化的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路径:有的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养殖,兼顾保护与增收;有的打造生态旅游景区,吸引游客带动经济。

生态保护也催生了可观的公益岗位。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提供882个公益岗位,让保护成果惠及民生,同时全面推行野生动物致害保险补偿,持续探索生态保护补偿综合改革。

后记

夜幕降临,万年村中心的陶家坝愈发热闹。熊猫氧养民宿酒店门口的灯光映照着“WELCOME,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的熊猫拱门。斜对面,村民朱艳经营的小餐馆座无虚席,她正忙着端出用当地竹笋烹制的菜肴。四年前,她还在外打工;如今,随着家乡成为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她返乡创业的梦想照进现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