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摇曳新村美 巧手编织幸福图

来源:
2015-07-26 10:11
浏览:
收藏 打印

每天,合作社里总是很121热闹


编制好的立体竹编成品

  7月中旬,正值雨水充沛、竹林葳蕤的时节。从石头垒砌的天全县石头寨,到碧波环绕的名山区湖心岛,再到青翠欲滴的雨城区“竹林村”,景象一变再变,雅安的村落,各有各的妙处,各有各的写意。

  曾几何时,竹背篓、竹椅、簸箕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今,越来越发达的物质条件虽然足以将这些竹制生活用品完全取代,但仍有一部分人,靠竹吃饭,靠竹致富。

  坐拥5万余亩林竹的孔坪乡,是我市雨城区林竹大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这里就是有名的竹编之乡,许多村民从父辈那里学习编制竹梯、背篼、簸箕等竹编制品的技艺,并以此为生。走进雨城区孔坪乡新荣村,满山林竹郁郁葱葱。靠山吃山发展竹编,是村民发展致富的重要渠道。

  竹影竹香竹林人家

  16日,记者驱车前往雨城区孔坪乡,过周公山温泉大约2公里便是孔坪乡政府。新荣村距离乡政府约3公里,行驶在前往新荣村的乡村公路上,不时会看见电动三轮货车经过,货箱里拉的全是竹子。这是一个竹林之乡,公路两旁的慈竹、楠竹、斑竹、水竹,将繁茂的枝叶夸张地伸到路面上空,留下一路清凉。而依山而建的民居,更是在竹林里若隐若现,乡村景象如同山水画般空灵、写意。

  “那座山上全是竹子,都是我们村的村民栽的。”同行的新荣村村主任孙兴勇指着不远处的山告诉记者。远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全是竹子,一层又一层。一阵风吹过,绿浪翻滚,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直到视线被大山阻隔,竟看不出竹海有多深。

  在新荣村村口,公路旁有一两层民居,门口摆满了竹条和已经编好的藏茶包子,一名妇女正坐在家门口忙碌着,竹条随着手指的节奏不停卷动。“以前上班没时间,现在不上班了就在家里从事竹编。”这名妇女告诉记者,她家种有2亩多竹子,下岗后她便依靠竹子搞起了竹编,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

  “现在先编点简单的,以后再学习一些更有技术性的竹编工艺品,就能挣更多钱了。”该妇女说。

  一个依山靠竹的村落,竹,就是他们的未来。走进村里,只见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摆着一个刨片机和刚从机器打出来的竹条,以及竹椅、竹筐、藏茶包子等竹制品,而每户几乎都是全家出动,无论老少,手里都拿着竹条编织着。

  孙兴勇介绍,新荣村共有217户人,其中有21户是重建户,不少重建户还依靠竹编挣钱装修新房。目前孔坪乡从事竹编产业的人员从最初的150人增加到300余人,形成了立体竹编和平面竹编两大系列竹编产品体系。平面竹编以藏茶包为主,供应给全市的藏茶厂。

  “一天最多能编30多个嘛,一个能卖4.1元。”村民李体庆是一名养殖户,平常没事的时候,他就从山上砍些竹子回家做点竹制品。他告诉记者,如果用自己家的竹子编藏茶包子,一个能卖4.1元,如果是用合作社提供的原料编,一个卖2元。

  高效高质进行竹编,不仅仅需要两只手的灵巧劳作,还得用上双脚,乃至牙齿。不远处,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正坐在家门口用长满老茧的手熟练地编织藏茶包。老人时而用脚固定好已经编好的部分,时而又用牙齿咬住竹条,以方便编织。看着竹条在老人手中不断晃动,不一会儿工夫一个标准的藏茶包就成形了。

  “我今年67岁了,孩子在外面打工,平时没事我就会来这里做一些竹编。”老人叫李朝莲,她告诉记者,自己从去年6月份就到合作社学习编藏茶包,平常没事的时候她会和邻里乡亲一起来合作社编藏茶包。虽然手脚没有年轻人灵活,但她一天还是能编10多个藏茶包。

  孙兴勇说,目前新荣村已经初步建立了竹编生产加工基地,通过基地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让老百姓守着家门口就能挣钱。

  靠山吃山依山致富

  靠山吃山,是孔坪乡群众发展致富的重要渠道。作为雨城区林竹大乡,随着林竹面积的不断扩大,当地群众一度面临着卖竹难的问题,如何把林竹资源转化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载体,孔坪乡党委、政府经过积极探索,找准定位后,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学习借鉴宜宾、眉山以及浙江安吉等地林竹产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内引外联,开拓市场,大力发展竹编产业。

  在合作社的加工坊里,一位小女孩正专注地摆弄着手中的竹条,虽然显得有些吃力,但那股认真劲儿却和大人无异。

  “我下学期就读6年级了,暑假来‘打工’,可以挣点钱。”小女孩叫李玉萍,一放暑假她就跟着舅舅到合作社里学习竹编,编织技术也是舅舅教的。她说,虽然自己能力有限,但最多的时候一天还是能挣十多元零花钱。

  在合作社的产品展示区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竹编制品,有平面的,也有立体的,从简单的藏茶包子,到复杂的书画竹编,应有尽有。

  “不管什么东西,有图案就可以编。”说话的是陈生换,她是合作社的平面竹编老师,“4·20”芦山强烈地震后,她就一直在孔坪乡传授高端竹编技术,当地村民的竹编手艺大都是从她这里免费学来的。

  陈生换的竹编制品,比起人人都会编的藏茶包子来说,技术含量高了许多。她向记者展示了一幅徐悲鸿的奔马图,站远点看,和原著十分接近。其他还有以梅兰竹菊国画题材编织的竹编工艺品、以名家书法为题材编织的竹编工艺品等,既保持了原著的形神兼备,又蕴含了编织记忆的艺术意境,的确值得称道,也难怪价格不菲。

  “通常编一幅字画要花半个月左右时间,一个月能编两幅,一幅能卖2000元到3000元不等。”陈生换说,平面竹编耗时一般较多,但收入也颇为可观,在新荣村,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平面竹编,因为比起在外打工,学门技术更为实在。

  “随着相关产业的发展,竹编产品开始供不应求。我们合作社的竹编工艺品,被美国、台湾等客人订购过,不过因为专业人手有限,还不能批量生产。为增加产量,我们积极吸纳留守妇女就业培训,参与竹编加工。”据孙兴勇介绍,下一步,孔坪乡将在提升产品附加值上进行探索,扩展到生产包装盒、竹签、竹筷和竹编工艺品等,依靠竹林,利用竹资源,让大家走上致富路。

  记者 蒋阳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