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城区:推动林下经济集群发展 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赵兴全查看魔芋长势
本报讯(市融媒体中心 徐怡)7月15日,记者来到雨城区上里镇五家村徐家山(小地名),眼前青山叠翠、林海茫茫,昔日闲置的林下空地,如今成为黄柏、油茶、魔芋等经济作物的生长沃土。村民在地头忙碌着,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铺开。
“这株魔芋长得好,差不多有一米二高了。”当地致富带头人赵兴全告诉记者,2019年,他依托五家村现有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500亩,成立雅安市雨城区赵兴全家庭农场。在政府指导下,采用“黄柏+魔芋”和“油茶+魔芋”的立体套种模式,盘活了当地的林地资源。
据了解,黄柏和油茶都是长期产业,搭配短期作物魔芋,既充分利用林下空间、降低了抚育成本,又实现了短期收益与长期发展的结合。
“丰产时,预计黄柏年收入可以达到600余万元,魔芋每亩收入2.2万元。”赵兴全说。
同时,家庭农场每年可为当地村民提供30多个就近务工岗位,人均增收超过1.5万元。
“平时做一些除草、施肥的工作,九十月份挖魔芋,一天能挣120元左右,比在外务工挣得多。”村民景联分说。
赵兴全不仅把自己的农场发展得有声有色,还积极带动周边30户农户参与种植,为他们提供基础技术指导和种子支持,拓宽增收渠道,实现共同致富。
赵兴全的家庭农场正是雨城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雨城区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将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推进“森林四库”建设的重要实践,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大力推动“1+1+N”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围绕“十五五”林业发展规划,做好油茶、竹笋、药材、魔芋“四大经济文章”,通过政策引导、模式创新和科技赋能,推动林下经济集群发展,走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我们采取‘大户+农户’‘公司+村集体+农户’合作模式,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立体林业。”雨城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黄柏+魔芋”“油茶+魔芋”等创新模式,在雨城区望鱼镇、多营镇、上里镇发展林下魔芋5000亩,打造示范基地4个。截至目前,雨城区油茶种植面积超过1.7万亩,作为主产地之一的上里镇发展油茶2900余亩,占油茶总面积的17%。
此外,雨城区将林下中药材产业与国储林建设、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相结合,采用“政府+企业+农户”模式累计发展黄柏等木本药材3万亩。2024年累计新发展黄精、雅连、淫羊藿等林下草本药材2000余亩,带动周边农户就业2000余人次。积极推进中药材初级加工和精深加工,围绕川西道地药材黄柏、重楼等,打造现代化中药饮片生产线。
从林下立体套种,再到林下产品加工链的延伸,雨城区林下经济正以蓬勃发展的姿态,描绘着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接下来,我想按照‘农业+旅游’的模式,开一家农家乐,实现农旅融合多元化经营。”展望未来,赵兴全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