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了道路 转了思路 雪梨卖得俏
7月14日,裴洪勋撤掉自家雪梨的袋子,这片梨园即将成为顶峰雪梨采摘节的体验园。
雨城区凤鸣乡顶峰村南北朝向,在盆周山区形成了不多见的“全日照”自然环境。这里土地肥沃,雨水充足,山区的坡面又不会积聚过多的水分。在这样独特的自然条件下出产的六月雪梨肉质细腻,口感甘醇。
又因农历6月时,北方的砀山梨、莱阳梨、雅梨等还未上市,所以六月雪梨独占鳌头,成为我市一项名优特产。
六月雪梨在食客中呼声高,早前却因为农户分散经营,缺少品牌意识,没有将其发展为凤鸣乡顶峰村百姓致富的项目。
今年,顶峰村在政策的支持下,完善了基础设施,调整了产销模式,加之扩大果林的旅游效应,让顶峰村的百姓尝到了种植雪梨的甜头。
道路不通低价竞争
种植六月雪梨在顶峰村有多年历史。
“以往我们的雪梨背到菜市去卖,大家相互比价格低,没卖出好价钱。”雪梨种植户裴洪勋说。
顶峰村的雪梨远近闻名,但因为长期以来受交通因素、小农思想的束缚,雪梨成熟后,种植户急于将树上的雪梨变成钱,售卖市场混乱;更有村民直接在市区的菜市场打起了价格战,你卖5元,我就卖3元,用最低廉的价格销售手中的雪梨。
“雪梨卖6元一公斤,利润太薄了。”裴洪勋算了一笔账,雪梨的管护、运输都要钱,6元一公斤的卖价已经贴近成本价。
他回忆,今年以前,村上通往市区的道路仅有泥泞小道,种植散户几乎靠肩挑背扛将雪梨送到市区的菜市上。为了赶在天黑前卖完自己的雪梨赶回家,种植户们索性就地打起了价格战,高品质的雪梨被低价卖出。
现在
路通果园抱团发展
去年,在雨城区林业局的扶持下,顶峰村修通了通村公路,还硬化了果林内的机耕道,村里种植采摘雪梨的环境好了不少。
“把散户组织起来,把多个合作社合并到一起,用统一经营的模式,打响我们顶峰六月雪梨的牌子。”为了改变六月雪梨销售现状,顶峰村村主任裴文贵组织村民,通过民主投票的模式,确定了六月雪梨新的销售模式。
经过民主投票,顶峰村将原有的3个雪梨合作社合并为“顶峰村六月雪梨合作社”,并且吸纳种植散户加入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统一价格销售,并且制定了多元化的创收模式。
“道路通了,我们还要把游客请到村里来,呼吸新鲜空气,入园采摘雪梨。”裴文贵说,现在正是雪梨成熟季,顶峰村欢迎市内外游客来顶峰村入园采摘雪梨。
游客每人只需花20元,就能进入果园,随意吃果子。如果要购买,雪梨售价由合作社统一贴牌,均价为12元一公斤。
“合作社每天接订单忙得不亦乐乎,水果商自己上门收货。”裴文贵说,雪梨销售思路转变后成效初显,即使12元一公斤也是供不应求。在下一步发展中,顶峰村将扩大在外的知名度,让六月雪梨成为百姓的致富果,也让村民们分享到生态旅游发展的红利。
雅安日报/北纬网实习记者杨亦萱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杨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