硗碛原生态
●赵良冶
原生态,一个陌生的词汇,近期频频亮相,成为音乐界时髦用语。硗碛藏乡多声部无伴奏民歌,以个性张扬的原生态唱法,走进央视举办的“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
按时打开CCTV3《民歌·中国》,16位夹金山的儿女们,身着民族盛装,款款登台亮相。轻舒歌喉,赢得满场掌声,硗碛原生态的魅力,征服电视机前所有观众。
歌声久违,弹指18年。但那种令我震撼敬畏五体投地的感觉,深深烙在脑海;奔放厚重前所未闻的旋律,至今在耳畔回响。
那是一座鬼斧神工的雪山,背依青藏高原,俯视巴蜀大地。那里离阳光最近,就连雪风也带暖意。山腰平缓处,有着一个叫硗碛的藏乡。硗碛,当地人解释,就是石头堆砌的地方,遍地石头的世界。
上世纪八十年代最后一个冬季,硗碛降下春节后第一场大雪。泥泞难行的林区公路,一辆破旧的北京吉普上下颠簸,车内挤着我和几位慕名而来的艺术家。
硗碛“上九节”没有让艺术家失望,这是小镇最盛大的节庆。传说盘古开天地,到农历正月初九造天,天生万物,藏族视天至高无上。每逢正月初九,硗碛小镇人头攒动,五彩的藏装如流淌的河流,一镇舞者,一镇歌声。
我们相约去看看藏家房舍、高原景观。行得几步,一声轻吟身后飘来,低沉浑厚,磁性十足,迈出的步伐瞬间凝固。急回头,声音从领唱老人口中徐徐发出,俄倾山呼水应。男人们打头,手牵着手,脚下步伐沉稳,口中放声附和;女人们紧随后边,步履洒脱舒展,裙脚摆动,亮嗓跟进,却是清亮无比。
刚好雪后放晴,雪峰几朵淡云点缀。蓝天,草原,藏寨,雪山,成为绝好的背景。没有任何伴奏,歌声映山映水,天际回旋。男声领唱,众男跟进;众女呼应,穿插迂回;你唱我和,你进我出;相互叠加,此起彼伏。二声部、三声部,一时间难分究竟多少个声部,只觉得歌声高亢,粗犷嘹亮,旋律似江河滚滚而来,曲调愈加复杂。那嗓音要多高就有多高,扑闪闪直飞蓝天,打几个旋儿,又深沉沉跌入谷底。上天入地,鸣响激荡。
有人为我们解说,这是一首祝福新人的歌曲,歌词大意为今天是个好日子,两颗珍珠串在一起,成双成对,吉祥美满……
进院,入座。一碗碗的酒在人们手中传递。我端起酒碗,走向领唱者,恭敬地献上我们几位远方客人的祝福。老人七十有六,刚健硬朗,宽大的脸膛满是凸凹,紫黑的皱纹,经历几十载雪风雕琢。谈起刚才的演唱,老人话闸打开,说硗碛人张口成曲,祭神拜祖婚丧节庆,离不开歌舞;人世间的喜怒衰乐情感寄托,全在歌中。问这些歌何人所教?老人说,老祖宗那里学得,老祖宗自然从老老祖宗处学得,不知几百上千年。
我们恳求再来一曲。乘着酒兴,老人进得场中,略一沉吟,张开喉咙。众人纷纷离席列队,唱起一曲名叫《麻尼》的歌,祈诉神灵的护佑。
与西方无伴奏合唱的肃穆庄严不同,硗碛无伴奏合唱更多是粗犷明亮,旋律古老神秘。男声低昂,女声激越,此起彼伏,穿梭变化,人的嗓音放到极至。几十上百人的合唱,未经任何训练的嗓音,配合天衣无缝,和谐多变,进出有序,个性张扬,源于天然,这是何等的壮观!
一曲接一曲,领唱老人唱得兴起,翻译的人难道其名。耳畔满是雪域高原的呼唤。震撼心灵的歌声,似乎来自山野、河谷、草地、蓝天的吐纳,来自遥远天际佛祖、神灵的佛号,来自冥冥中祖先灵魂的呼喊,来自人类旷古脚步的回声……
为那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歌声,几年前我又一次来到嘎日沟。篝火熊熊,欢歌笑语,姑娘小伙穿着时髦的服装,跳着交谊舞,唱着流行歌。我目瞪口呆,振聋发聩的多声部无伴奏民歌哪儿去了?人们告诉我,当年的歌者多已逝去,不少歌曲随雪山消融。如今,会唱那玩艺儿的不多了,青年男女多不会唱也不愿唱。不由心中惆怅,流行的力量那么强大,远如硗碛,也非世外桃源。
如今,伴随原生态唱法的升温,硗碛多声部无伴奏民歌从人所不识到成为深山宝玉。镜头和掌声过后,严峻的课题摆在当代人的面前,原生态唱法如何保护和传承?
原生态离开了它的文化,原生态歌手离开了家乡的土壤,原汁原味的曲调和歌词经历无数的“完美”之后,不知还有多少原生态可言?
硗碛原生态,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