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中国藏茶之乡

来源:
2008-09-17 09:30
浏览:
收藏 打印

雅安:中国藏茶之乡

  前世

  在川藏公路通车之前,一千多年来,藏族同胞喝的茶几乎都通过茶马古道运送进藏。藏茶,成为演绎茶马古道故事的主人翁。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和亲吐蕃王松赞干布,将蒙顶贡茶带到吐蕃,由此开创和开辟了西藏1300多年的饮茶史和当今闻名于世的“川藏茶马古道”。

  是的,雅安不仅有一座山——世界茶文化圣山蒙顶山,还有一条路——直达康藏的茶马古道。

  沿着这条路,雅安背夫用沉重的脚步,丈量了崇山峻岭千百年来的坚苦卓绝;沿着这条路,雅安茶号用几代人的盛衰,演绎出藏茶贸易盛极一时的过往繁华;沿着这条路,茶马司用满是青苔的石碑,留存下茶马互市令人唏嘘的历史剪影。

  四川雅安,原为西康汉区,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边销茶生产基地,雅安为西藏及周边藏民聚居区生产的小叶种全发酵砖茶,史称“南路边茶”,亦有“边茶”、“粗茶”之称,现叫做藏茶。自唐至今逾千年来,藏茶是我国藏族同胞的主要生活饮品,深受藏族同胞的喜爱,被称为藏族同胞的“民生之茶”。

  为缅怀和彰显我市边茶在推动藏汉贸易发展、促进藏汉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等方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同时也为了纪念和传承雅安边茶为中华民族保留的厚重历史内涵和丰富边茶文化,今年1月18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我市“中国藏茶之乡”称号。

  一条茶马古道:

  背夫在山岭间演绎传奇

  午饭过后,74岁的老人曾发贵拿出小撮箕,坐在家门口剥起了玉米棒。辛劳了一辈子,即使到了晚年,他也闲不住。

  面对这位神态安详的老人,很少有人会想到,他曾经也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位背夫。忆及当年,曾发贵淡淡地说:“当初一起背茶包子的那些人都已经不在了。”这里,他提到的“茶包子”指的就是藏茶。

  这句话,他说得特别心酸。

  “背茶包子太辛苦,那条路太难走。”曾发贵说,“从雅安出发,翻过二郎山到康定,这一来一去大概需要二十来天,去的时候背着茶包子走得慢,一路走一路歇,大概需要十七天,回来空手就快多了,只需要五天左右。”

  话完,曾发贵一阵沉默,专注而缓慢地剥着玉米棒。半晌,又自言自语般说道:“那些路,恐怕现在都找不到了吧?”

  曾发贵14岁跟随母亲一起背茶包子。在曾发贵的记忆中,那是收割稻谷的季节,他背了四包茶包子,母亲背了七包,每包都用篾条编织包好,长约1米,重约9公斤。一个女人,一个孩子,在背茶包子的队伍里,母子俩总是走在最后。

  曾发贵说:“在背茶包子的队伍里也有一个领头的,到达康定后,他负责把我们背的茶包子交到固定的锅庄里,回来后,所有的背夫都要通过他领工钱。工钱是出发之前领一半,回来后再领另一半。”

  老人梳理着深埋的回忆,他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二郎山上的弯道特别多,拐过一个又是一个,没完没了,似乎走不到尽头。14岁的他第一次踏上这条路时,有些许好奇,但更多的是疲惫。但是,他没法向母亲诉苦,因为母亲已经背了七包,其他同行的妇女只背五包。

  曾发贵已经记不大清楚第一次背茶的经历,他只记得很累。

  第一次之后,曾发贵接着又背了一次。再后来,曾发贵再也没有踏上背夫的路。“太苦了,如果家里生活条件稍微好点,是没人愿意去背茶包子的,我母亲背了三四次之后也没再背了。”老人说。

  走出曾发贵家木质结构的房子,仰头看时,一阵乌云正向山这边笼罩过来,老人仍然坐在门口,一个一个地剥着玉米棒。

  因为有藏族同胞对藏茶的需求,所以有了背夫。背夫也叫背脚子,历史上是川藏茶马古道上的主要运输“工具”。

  从雅安到康定,从海拔600米到海拔3000米,山势纵横、河流湍急、气候恶劣多变,这段路的藏茶运输全靠人力背送。古道上,背夫们所行的路是宽约九尺的烂石路,坡陡路窄,崎岖难行,当时流行这样的民谚:“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腊,学狗爬”,形象地描述了行路之难。

  一座姜家大院:

  后人在茶号前追忆过往

  但是,路难并没有阻止背夫们前进的步子。在当时的情况下,背茶包子是很多贫困人家的谋生之道。于是,克服难以想象的艰苦,背夫们从恶劣环境中踏出了一条绵长曲折的茶马古道,在川藏道上近千年地行走,促成了茶马贸易的兴旺,这是川藏

  姜家是我市藏茶生产历史上的一大旺族,由该家族生产的“仁真杜吉”牌砖茶曾是西藏高僧贵族的主要饮品。

  9月的一天,记者踏进了位于荥经县城后街的姜家大院。大院幽幽,雕梁画栋犹在,一个曾经通过藏茶获得富贵的大家族印象,逐渐变得具体起来。院子的主人姜琳从里屋走出来,如今他已80岁高龄了,小时候从父辈口中得知的家族辉煌史,老人记忆犹新。

  姜家的辉煌与没落,与藏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明朝时,姜家祖上就从洪雅来到了荥经,开始涉足边茶生意。清朝嘉庆年间,开始生产边茶。那时,朝廷对边茶贸易实行专卖专管制度,卖边茶需要在朝廷挂上号,即取得专营权。姜家顺利获得了边茶专卖的许可,成为当时边茶贸易的大户,鼎盛时期,还在康定开设了专门进行边茶批发交易的商铺和大院。

  由于姜家的制茶工艺独特,其品牌很快在众多边茶品牌中脱颖而出,他们生产的极品砖茶受到西藏高僧贵族的喜爱。到了光绪年间,姜家的边茶年产值已达数十万两白银,堪称当时的商界巨头。

  姜家就这样成了荥经远近闻名的大财主,也成为小偷窥视的目标,但是本地小偷并不“光顾”姜家,而是组织外地小偷到姜家偷东西。问及原因,姜琳说:“兴许本地小偷不好意思来。那个时期,每天夜里,家里都有十几个会功夫的人巡夜,抓住了小偷不打,带到厨房用好菜好酒招待,末了,再给一笔钱让他们别再来姜家。”当时姜家之富足,窥一斑而知全豹。

  姜家的兴旺源于边茶,它的没落同样源于边茶。

  1939年,原西康省政府主席刘文辉面对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首先想到的是控制边茶贸易,他成立了西康最大的“康藏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规定所有茶商不允许私自卖茶入藏。姜家不愿加入“康藏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却又无法贩运茶叶入藏,渐渐地,姜家从边茶生意中淡出了。随后,姜家出钱给一个亲戚做生意,但银子有出无进,三下两下,终于拖垮了家业。

  曾经活跃在茶马古道驿站上的这个边茶生产家族没落了。如今,后人姜琳孤独地守着这所四百多年历史的大院。院子里时常静悄悄的,只有那些雕花木窗、镂空木门、天井石阶上的精美石雕还在诉说着老宅的过往繁华。茶马古道最具特点的地方,也是最吸引人关注的文化现象。

  背夫文化是茶马古道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背夫演绎了茶马古道的神奇,令人敬仰。姜家大院是如今保存较好的明清时期民居。姜家在明朝中期从乐山洪雅迁居荥经后,以“华兴号”(后改为“裕兴号”)招牌与康藏地区做茶马生意,创立了享誉康藏的“仁真杜吉”品牌。清嘉庆年间,姜家茶业在北京“请引”设店办厂,为历代茶业之首。除姜家大院作为基地外,姜家在康定还设有分店“公兴茶店”。

  如今

  一所茶马司:石碑在院落中述说往昔

  石碑在院落中述说往昔,姜家大院中仍然保留着清代的“裕国兴家”匾。“裕国兴家”这四字,也正是千年茶马古道的精髓。

  茶号(又称“茶店”),是雅安历史上特殊的民族工商业,长期以来,它为雅安边

  蒙顶山下,位于名山县新店镇的茶马司见证了茶马古道的辉煌与沧桑,这是我国目前有文字记载的4处茶马司中,唯一一处有遗址可考的茶马司。

  探访茶马古道的全程,是一次穿越历史的时空之旅。在这场旅行之中,茶马司,将我们所有漫无边际的想象浓缩成历史的剪影在这里重现。走进茶马司,大门上黑底金字“茶马司”三字气势磅礴地出现在眼前,黑色的宏厚、金色的大气与尊贵仿佛诉说着曾经的繁荣。这是一个石料檐柱的砖木结构四合院,院子里陈设简单,主屋内四面墙全是关于茶马古道的图片,有茶马司简介、有边茶制作工艺、古道路线图……除此之外,再难寻到其他历史的痕迹,千余年外,我们面对的或许只能是这样的沧桑。

  但是,院内的石刻碑文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是茶马交易的极盛之地:“宋时因年年用兵,所需战马,多用茶换取。神宗熙宁七年,派李杞入川,筹办茶马政事,于名山,以名山茶易马用……”名山新店的茶马司就建于宋神宗熙宁七年,专管茶马贸易,使茶叶运输入藏成为政府专门管理的一项重大事项,从而确保了茶叶能长期、稳定地供应藏区,满足藏区人民的茶叶需求,茶马古道亦随之形成。

  后来,这里一度被改名为“长马寺”,寺内供奉有几尊菩萨像,藏族同胞经过这里时,也要进去烧香、许愿,因为这里曾经是交换生活必需品的地方。如今,从主屋的侧门进入后院,仍然可以看见当地村民供奉的几尊菩萨像。在当地村民看来,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

  再后来,“长马寺”改回了它原来的名字“茶马司”,四合院也几经修缮,出现在眼前的建筑可以明显看见后人维护的痕迹。环顾修缮一新的四合院,或许曾经的茶马司真的远去了,我们只能从这一古遗址上窥见一些茶马交易的故事。统治者以茶叶来控制藏区,并用茶叶与西藏交换马匹,背夫们在古道上吆喝,茶马古道曲折地向前方蜿蜒而去……茶制造业的发展与进步,为促进藏汉人民的团结和友谊,推动内地与西藏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川藏茶马古道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容中,茶号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达到“以茶治边”以及用茶叶交换藏区战马的政治、军事目的,历朝统治者十分重视汉藏间的“茶马互市”,宋朝熙宁七年,官府就开始用大量川茶与吐蕃等部落交换羁縻马,并在四川雅安等地设场易马。

携1300年醇厚记忆 藏茶迎来天时、地利、人和

  今生

  千百年来,藏茶一直为藏族同胞所喜爱,近年来,开始逐步为世界所认同。

  2004年,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中国藏茶首次出现在欧盟茶叶委员会年会上,引起了国际茶界同行的关注。随后,欧盟茶叶委员会秘书长芭芭拉女士来到中国藏茶的发源地——四川雅安参观考察。面对藏茶所植根的世界罕有的“雨极”地理环境,面对藏茶复杂而精良的传统工艺,她发出惊叹:“discoverTibetanTea(发现藏茶)!”

  2007年9月,应北京市宣武区人民政府邀请,我市11家茶企业赴京参加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此次茶文化节汇聚全国近100家茶企业,堪称近年来的茶界盛会。文化节上,来自我市的历史名茶“蒙顶山茶”和最神秘的黑茶“雅安藏茶”双双亮相。

  同年10月,我市六家边销茶企业前往北京参加了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博览会上,雅安藏茶从众多黑茶产品中脱颖而出,成为茶博会的亮点之一。企业带去的藏茶产品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热销情况。

  仍然是在2007年,南路边茶(藏茶)高峰论坛在我市隆重举行,全国知名茶叶专家云集雅安,共商雅安藏茶发展大计;雅安藏茶迎奥运,成功入选“五环茶”黑茶类代表茶品;“雅安藏茶”著名商标经国家商标局受理。

  今年1月24日,国家文化部公示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黑茶制作技艺即雅安藏茶制作技艺名列其中。与此同时,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雅安市“中国藏茶之乡”美誉。

  在今年3月举办的“一会一节”上,雅安藏茶茶艺首次亮相,这一结合藏茶文化编制的茶艺将藏茶进一步推向世界。

  随着频频登台亮相,如今的藏茶已不再是仅供藏区人民饮用的茶,让各族同胞共饮藏茶,成为我市藏茶界人共同的目标。如今,除“金尖”、“康砖”两大传统藏茶品种外,“黑魁”系列的茶饼、散藏茶等产品也开始出现在各地茶叶经销店的展柜里,更有以藏茶为原料的装饰品、旅游产品问世。藏茶,正以它铿锵的步伐迈向世界,开启一个崭新的藏茶时代。

  天时:绿色风潮激活藏茶市场潜能

  藏茶所用原料是一芽五叶成熟茶,其内含物远比一般芽茶要丰富得多,这就好比水果,成熟水果不仅口味很好,而且营养也很丰富,未成熟的水果不仅口味不好,也没有营养,一般芽茶也就好比未成熟的水果,内含物没有一芽五叶成熟茶丰富——这就是我市某边茶企业总经理甘玉祥提出的“水果定律”。针对藏茶具有的丰富营养价值,他还提出了“藏茶汉饮,边茶内销,粗茶细作”的思路。藏茶汉饮,一个崭新设想的诞生,重新定位了藏茶市场。藏茶,将要进军国际大舞台。

  不仅是甘玉祥,我市多家藏茶企业也同样注意到了藏茶潜在的巨大市场潜力。随着“绿色风潮”来袭,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追求“绿色”健康饮品。而藏茶对人体的健康功效,注定了它不会继续“深闺人不识”下去。事实上,藏茶降“三高”、助眠、减脂等功效已经广获世人的认可。市茶业协会也已根据发展的现状,提出了“边茶内销、各族共饮”八字方针,力图让藏茶走出雅安,走向世界。

  地利:秀雅宁安孕育藏茶绝佳品质

  千百年来,雅安藏茶赢得了广泛的口碑,如今,凭借着丰富的营养价值,雅安藏茶正逐步走向世界,走进各族人民的生活。

  藏茶是最神秘的黑茶,进驻青藏高原已1300多年,在很多藏族同胞身边担当着药剂师、营养师的重任。雪域高原上的藏族同胞“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从唐朝文成公主携茶入藏到今天,这一习惯并未改变。

  因为藏茶,造就了一条以雅安为起点的茶马古道,赢得了“南丝绸之路”之美誉;因为藏茶,造就了雅安边销茶产业的繁荣。藏族同胞离不开茶,雅安人也离不开这一充满荣誉的特色产业。

  追溯1300余年藏茶发展史,雅安藏茶因畅销西藏、青海、甘孜等藏区而闻名,又有“乌茶”、“边销茶”、“南路边茶”等别称,藏族同胞爱喝雅安的茶。藏区平均海波4000多米,高原上高寒缺氧、辐射性强,人们需要从肉食中摄取热量,造成了食物链的单一。再加上高原上蔬菜、水果较少,维生素缺乏,此种情况下,富含大量营养的藏茶自然而然地受到藏族同胞的青睐。

  雅安处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从这里运送茶叶入藏比其他地区更加便利快捷。高原上开水沸点低,茶叶只能熬煮不能浸泡,同时,藏族同胞喜好喝茶,茶叶消耗量非常之大,所以运送到藏区的茶叶必须经煮耐泡。恰好,雅安的茶树主要分布在海拔580—1800米的丘陵和山区,为黄壤、红紫土及山地棕壤上,呈酸性或微酸性,自然生态循环形成的有机质、矿物质丰富,茶树比较充分地利用了光热资源,茶叶天然品质以香高耐冲泡著称。

  人和:创新突破拓宽藏茶发展空间

  在如今的市场上,按照“边茶内销”、“藏茶汉饮”产销思路研制开发的雅安藏茶系列新产品日渐增多,也日益成熟。

  我市茶企将藏茶传统工艺和现代生物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研发出了藏汉民族皆宜饮用的精品藏茶。其精心考究的制作、独具匠心的造型设计、卓越的品质和口感,以及巧妙的饮用方法,无不让人感受到茶企业家们的良苦用心。

  首先,藏茶的颜色让人心生愉悦,泡上一壶藏茶,看玻璃壶里透出的褐红茶,晶宝剔透,呼之欲出,已经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同时,藏茶还有其独特的品质和文化。雅安藏茶通过深度渥堆发酵后,其特有的消脂、通胀、安神、降糖、降压等保健作用,恰恰是现代时尚健康生活所追求的珍品,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为藏茶汉饮和内销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而南路边茶特有的茶马古道历史文化和独领风骚的黑茶魅力,也让更多人对藏茶产生了浓厚兴趣。

  近年来,藏茶饮品“家族”正在不断壮大。除去“金尖”、“康砖”等传统品牌外,“黑魁”系列茶饼、茶砖等也陆续问世。今年年初,由我市藏茶研究中心研制的散藏茶也成功上市。散藏茶条索完整,色泽乌黑油亮,回味醇厚甘甜,留香持久,采用上等成熟鲜叶制成,堪称藏茶中的名优茶。这种茶的泡制方法简便,出色快,有浓郁的醇香,消费者能直观感受到茶叶的品质特征。散藏茶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市藏茶新产品开发再上新台阶,对于藏茶市场的开拓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茶为国饮,数千年来,茶叶一直延续着饮用的功能。而今,我市藏茶企业又突破性地把“砖茶”变为了“茶砖”,砖茶是“茶”,茶砖是“砖”,把茶砖真正当作砖装饰房屋,不仅健康、环保,而且能够体现高雅的文化品味。在我市茶文化主题酒店——西康大酒店,消费者就可亲身感受用茶砖装饰的茶屋,在飘溢的茶香中心旷神怡。

  养生茶砖面对的是装饰建材市场,其市场需求量远非饮用茶可比,随着市场的不断推广,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养生茶砖无疑前景可期。

中国黑茶的典型代表——雅安藏茶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国发〔2008〕19号文件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雅安市茶业协会组织申报的南路边茶即雅安藏茶传统制作技艺Ⅷ-329名列其中(黑茶类),全国仅四川雅安、湖南益阳、安化三地入选。雅安藏茶作为中国黑茶的典型代表,其传统制作技艺成为“国宝”,与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重要的社会政治作用分不开。

  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雅安藏茶产于雅安,历来以畅销西藏、青海、甘肃以及四川甘孜、阿坝等地而闻名,又称黑茶、乌茶、边茶、边销茶、四川南路边茶、大茶、雅茶等。藏族同胞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感受体会。

  《史记·周本纪》载:“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南(四川)八部族贡武王荼(茶)”。《明史·茶法》:朱元璋“诏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专令蒸乌茶易马。”《西藏政教鉴附录》:“茶叶自文成公主入藏地”。雅安藏茶输入西藏,已有1300多年历史。宋太祖“设茶马司于秦、洮、河、雅诸州,自碉门(今天全)、黎(今汉源)、雅(今雨城)抵朵甘、乌思藏(康、藏都司)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宋熙宁七年,在名山新店镇设茶马司,有我国唯一可考的遗址。

  雅安藏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主要依靠茶号和茶厂的传统艺人、工匠口授心记,代代相传,近代始有文字记载。《雅安县志》载: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有“义兴”、“天兴”、“恒泰”、“聚成”等茶号;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抵制印茶入藏,在雅成立官督商办的“边茶股份有限公司”。1939年,西康省筹建“中茶公司西康省分公司”。其后,私营茶号联合成立“康藏茶叶股份有限公司”。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组建国营雅安茶厂、国营荥经茶厂和国营天全茶厂。1972年建成国营名山茶厂,1985年建成雅安市茶厂。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七部委2002年确定的全国边销茶定点生产企业共25家,其中雅安6家,占全国1/4。目前取得QS认证的10家雅安企业,主导产品为“黑魁”、“康砖”、“金尖”及各类特种藏茶。2007年,雅安市茶叶总产量6万多吨,其中,藏茶约3万吨,边销茶产量占四川省80%左右,占全国40%左右。销往西藏地区约占60%,青海、甘肃约9%,甘孜、阿坝约20%,内销约12%。

  二、优秀的品质,多样的产品

  雅安茶叶资源丰富,全市45万亩中小叶种茶园,分布在海拔600—1800米的山岭之间。多样、优良的茶树品种,“西蜀漏天”、“雨城”优越的宜茶生态环境,成就了雅安藏茶的优良品质。独特的多次高温渥堆发酵、反复揉捻等制作工艺,促进茶叶多酚类物质充分转化、聚合,使雅安藏茶营养价值更高,功能作用更明显。雅安藏茶“红亮、醇和、恬雅、纯香”的独特风味,降脂降压、温中和胃、减肥抑癌、有利睡眠的功能作用,方便、快捷的冲泡饮用方式,更适合现代都市人紧张、高效、快节奏的生活需求。

  献上洁白的哈达,端上芳香的酥油茶,姑娘小伙跳起快乐的锅庄……生活在青藏高原“地球第三极”的人们,酥油茶“旦暮不可或缺”。酥油是乳之精华,什么茶最能“水乳交融”?物竞天择,雅安藏茶。

  由是,有了茶马互市、有了茶马古道,有了康定情歌,有了遍及青藏高原的酥油茶……这是彰显雅安藏茶内在品质的最佳应用,也是优于其他黑茶产品的最好例证。

  雅安藏茶品种丰富,产品多样。广义的“雅安藏茶”泛指产于雅安,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独特制作工艺、特定品质风格的黑茶类产品,包括传统边销茶和新型特种藏茶。狭义的“雅安藏茶”指运用传统制作工艺原理研制开发的新型特种藏茶系列产品。特种藏茶不仅继承了传统藏茶特有的口感、风味、功效和内含物,而且在品种、包装、冲泡方式、收藏、装饰等方面,更加适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三、广阔的市场,光明的前景

  明《严茶议》载:“茶之为物,西域吐蕃,古今皆仰信之。以其腥肉之物,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赖于此也。是则山林草木之叶,事关国家政体之大,经国君子固不可不以为重而议处之也。”雅安藏茶的特殊意义、卓越功能可见一斑。

  随着市场开放和社会发展,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随着对健康、时尚、品位理念的升华和追求,雅安藏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巩固边销、扩大内销、开拓外销的发展思路,推动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结晶,为新时期各族人民服务。“边茶内销”、“各族共饮”,促进了藏茶产品革新和营销理念的转变,藏茶从传统边销走向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国内大、中城市和俄、韩、日、蒙、东南亚以及台、港、澳等国内外大市场。

  雅安藏茶传统制作技艺先后被列入市级、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科研、原料、生产、加工、文化、市场等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西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省茶科所、四川边销茶检测中心等科技优势;国家级名山茶树良种繁育场、星火计划优质茶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高产优质高效标准化示范区、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生产示范基地等提供的种植原料优势;历经1300多年传承,一大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长期从事藏茶生产、加工的专业技术骨干优势;1/4的全国边销茶定点生产企业、一批迅速崛起的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加工优势,为雅安藏茶的科研、开发、应用,构成了强大支撑。

  蒙顶茶文化圣山、神奇悠远的茶马古道、艰苦卓绝的背夫精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确立;人们对健康、时尚、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国内外广阔的市场前景,必将推动雅安藏茶迈开大步,跨越发展。中国藏茶之乡——雅安将绽放异彩,走向未来。

最悠久的藏茶 最传统的制作工艺

  2008年1月24日,国家文化部公示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黑茶制作技艺即雅安藏茶制作技艺名列其中。

  这一消息传来,雅安藏茶界振奋不已,有着千余年历史的藏茶逐渐在世人面前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其传统制作工艺带来的醇厚味道将是爱茶人最难忘的记忆。

  形成:历时1300多年

  雅安藏茶采用成熟茶梢为原料,经过杀青、揉捻、渥堆发酵、蒸压成型等工序制作而成,其汤色呈褐红色,味道陈醇回甘。

  藏茶工艺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适应青藏高原的气候环境,满足长途、长时间运输储存的需要,藏茶历经1300多年历史,从种植、初制到运输,发展出了一整套制作加工技术,并在明清时期逐渐成熟,形成了独特而完备的藏茶制作工艺。

  传说藏茶有三十余道制作工序,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藏茶已由原来的18道工序精简为8道,这里的工序指的是原料茶初制工序,而不包括采割和成品茶加工。其中,原料茶初制最关键的环节就是渥堆,藏茶业内人士皆认为,渥堆是藏茶制作工艺中的精髓部分。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雅安藏茶制作技艺的过程中,掌握渥堆技术至关重要。

  不同的鲜叶原料,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其渥堆时间也不同。同时,藏茶渥堆的高度、厚度不同,其要求的时间也不同。在渥堆的过程中需要翻茶,做庄茶一般要翻两次,复制做庄茶翻三次。

  在渥堆发酵过程中,各种有益于人体的物质经过发酵“藏”到茶叶中去,起到保健的作用。在微生物与多酚氧化物的作用下,茶叶中游离氨基酸(如茶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显著降低,而其他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则大量增加。总之,在渥堆过程中,茶叶中的苦涩、浓烈型滋味成分被氧化降解而大量减少,健康物质大量增加,藏茶滋味越发醇和。

  传承:有扬有弃

  今后,藏茶的加工仍将采用特有的传统工艺,组合最佳配方,采用现代科学新技术,生产出适合现代人群消费特点的南路边茶,其中所含生命物质元素多达几十种,如维生素、茶红素、单糖、蛋白质、单宁等。而这样的优质藏茶,被广泛认为具有消除油腻、溶脂助消化等功效。

  一杯好茶,总是让人怀念。更何况,一杯藏茶,还引出了一条茶马古道,搭起了汉藏民族沟通的桥梁,它本身所蕴含的文化特性已经足以吸引世人去探寻。

  传说,最初运送藏区的茶并不经过渥堆发酵等工序。在运输过程中,由于长时间经受日晒雨淋,茶叶运送到喝茶人手中时发生了质变,人们惊奇地发现,这种质变后的茶叶口感更佳,于是,经过几代人的研究,逐步摸索出了现在的制作工艺。

  四川农业大学茶学系教授杜晓告诉记者,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藏茶制作工艺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要继承它的文化属性,这本身就是雅安的一笔财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藏茶的制作技艺也在改进,因此,在传承传统制作技艺时,我们应该有所扬弃,比如渥堆技术,这必须掌握,应该说这是藏茶制作技艺的关键,不管怎样,重点是保证茶叶的品质和味道。

  雅安本身是一个生态城市,气候和地理条件都适宜茶叶的生产。在工业文明获得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雅安要用每一片生态茶叶,融入现代科技精华和传统制作技艺精髓,打造优质藏茶。记者夏平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