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奋力实现乡村振兴——我市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局之战
风光旖旎的名山区清漪湖游道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
全市2.8万户脱贫户均未出现规模性返贫;
9个脱贫村成功创建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13个脱贫村成功创建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
1个脱贫村被评选为全省生态宜居名村……
产业技术入田间,带来致富奔康新希望
高位部署 压茬推进 一抓到底促振兴
金黄的黄果柑、嫩黄的枇杷花,12月的石棉县新民藏族彝族乡双坪村,寒意里满是丰收的喜悦和来年的希望。
靠着脱贫后“扶上马,送一程”的
从老无所依到老有所为,一辈子生活在山村的饶莲秀,将生活带来的贫穷和困难一一战胜,说到乡村振兴她满怀信心:“做好养殖、管好果园,把日子过得好上加好!”
切实做好巩固拓展
今年1月4日,市
7月8日,雅安市巩固拓展
除了市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保持胜利、巩固胜利成果比取得胜利更加艰难,我市建立领导干部联系指导乡村振兴工作制度;分管市领导常态化进村入户;30位市领导率带落实、全程参与;市人大专题听取和审议乡村振兴工作相关汇报;市政协积极开展“双助”专项活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聚焦有效衔接期间的各项重点难点,亲自部署、督办、研判,全面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
健康服务送到家,解除病忧送健康
产业领跑 多元帮扶 稳定增收促振兴
11月11日,国道351线旁,“川西药谷·禾茂田园”又迎来几名带着孩子度周末的游客。芦山县飞仙关镇禾茂组,曾经“有女不嫁禾茂”的历史一去不复返。2019年3月,当地开始打造禾茂田园,依托“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打下的交通、新村、水利等坚实基础,1200亩昔日的烂泥田如今已成为全市农旅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的典
2020年10月开园以来,当地村民通过流转土地收租金、保底分红赚股金、就地务工挣薪金,实现人均年增收3500余元,村集体年均增收25万元。一个农旅综合体,让一个穷山村蜕变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
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发展优势产业,促进融合发展,我市依托“茶、果蔬、果药”三条百公里百万亩乡村振兴产业带建设,持续引导全市1.9万户有生产经营条件的脱贫户主动融入。“以天全县为例,先后扶持7类17个特色产业,仅2021年上半年,县域特色产业助推脱贫人口人均增收1326元,其典
因地制宜抓产业,稳岗帮扶抓就业。今年以来,全市脱贫劳动力已外出务工3.40万人,占去年底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总人数的104%,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劳动力4169人。
又到年底,杀猪过年成了汉源县永利彝族乡古路村人的头等大事。
今年,脱贫户李树才家杀了3头过年猪,屋里挂满了香肠、腊肉。2020年,他家收入20万元:“现在日子可好了,物资直接通过三轮车送上索道,运到家门口,农特产品也能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飞’出大山。”
大渡河奔涌向前,“悬崖村”朝气蓬勃,在
“今年,古路村的旅游收入有200多万元,为了吸引更多人前来,我们正在加紧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乡村振兴,我们信心满满。”古路村党支部书记郑望春说。
针对难点堵点,我市确立43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论证编制了115个项目统筹纳入“县级项目库”,并排出优先顺序,统筹推进、稳步实施;目前已安排各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7058.2万元,推动各类项目落地落实,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
在完善保障机制方面,我市探索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行业部门风险线索推送“一张清单”,细化编制风险线索核实和精准帮扶“两台账一手册”,认定的“三类监测对象”均逐户落实监测联系人和帮扶措施。此外,探索推广“精准防贫综合保险”,构建覆盖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兜底保障网”,目前全市已纳入防返贫保障的有2.7万户8.7万人。“除完善‘防返’监测机制,还进一步完善驻村帮扶机制和社会帮扶机制。全市新一轮862名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全面到岗到位。校地共建、政企合作的‘雅安模式’不断发挥作用。”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说。
就业信息送下乡,带动就业稳增收
立足四“新” 蹄疾步稳 奋进跨越促振兴
合作社以养殖基地为示范,带动40余人养殖冷水鱼,免费向养殖户传授技术,按生产成本售卖鱼饲料,还吸纳了30余名村民在合作社就业。如今,太平镇共有冷水鱼养殖大户6户,全镇冷水鱼年产量达30多万公斤,年销售额1200余万元。“我将不断提高养殖水平,继续当好养殖致富带头人,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于未来,王艳锋充满干劲。
未来,我市将紧扣“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一条主线,强化“政策、机制、资金”三大保障,抓实“返贫监测、长效增收、队伍培育、乡村建设”四项任务,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将从筑牢返贫致贫监测新防线、拓宽产业就业增收新渠道、培育乡村振兴发展新动能、探索绿色乡村建设新路径四个方面持续发力。”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说。
筑牢返贫致贫监测新防线方面,我市将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着力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和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重点针对因灾返贫风险高的问题,探索设立“防贫基金池+精准防贫综合保险”,有效解决低收入群体易返贫致贫问题,确保全市2.8万户脱贫户不出现规模性返贫。
“围绕雅安现代农业‘5+3’产业体系,以县(区)为单位,规划实施好‘五雅’产业提升行动,不断增加有劳动能力脱贫户家庭生产经营性收入,着力推动有条件的脱贫村整体纳入星级园区创建范围,并支持建立多元化的现代农业经营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共建共享发展。”该负责人介绍,市乡村振兴局将千方百计做好全市5.8万脱贫劳动力的产业帮扶和就业增收工作,拓宽产业就业增收新渠道。
入组入户面对面,精准施策话发展
如何培育乡村振兴发展新动能?我市着力将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快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乡村振兴,同样需要探索一条绿色乡村建设的新路径。对此,我市将聚焦43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科学编制重点帮扶村发展规划,统筹谋划一批绿色发展类项目优先纳入“县级项目库”,启动实施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推动更多的重点帮扶村向重点帮扶优秀村提升、向乡村振兴示范村转变,确保农村居民收入达到县域农村居民收入平均水平,推动实现“绿色减贫”向“绿色振兴”的转化提升。
本报记者 蒋阳阳 郑雨莎 吴丹 孙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