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奋力实现乡村振兴——我市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局之战

来源:
2021-12-18 09:30
浏览:
收藏 打印

风光旖旎的名山区清漪湖游道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雅安沉着应对乡村振兴这场“大考”,交出喜人答卷。

全市2.8万户脱贫户均未出现规模性返贫;

9个脱贫村成功创建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13个脱贫村成功创建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

1个脱贫村被评选为全省生态宜居名村……

产业技术入田间,带来致富奔康新希望

高位部署 压茬推进 一抓到底促振兴

金黄的黄果柑、嫩黄的枇杷花,12月的石棉县新民藏族彝族乡双坪村,寒意里满是丰收的喜悦和来年的希望。

靠着脱贫后“扶上马,送一程”的脱贫攻坚政策,村民饶莲秀将生猪养殖场规模扩大了1倍,占地面积达300平方米。“今年养猪和6亩黄果柑毛收入已超过30万元。”两个儿子先后患病相继离开,留下饶莲秀和肢体三级残疾的老伴,以及一身债务。“是党的好政策和相关部门的倾力相助,让我摆脱了贫困。”脱贫后,饶莲秀不忘乡亲,毫无保留将养殖技术传授给村民,她也先后荣获石棉县“贫困创业之星”“石棉脱贫榜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从老无所依到老有所为,一辈子生活在山村的饶莲秀,将生活带来的贫穷和困难一一战胜,说到乡村振兴她满怀信心:“做好养殖、管好果园,把日子过得好上加好!”

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广大群众特别是脱贫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位部署、压茬推进。

今年1月4日,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第二十次(扩大)会议召开,就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安排部署。

7月8日,雅安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会议召开。会议领导强调,要下大力气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采取更加务实管用的举措,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力争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持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抓好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提升农业科技含金量,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切实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大力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抓好乡村规划编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乡村建设见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坚持联农带农、改革惠农、保障助农,促进农村群众增收致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除了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会等重要会议,市委常委会听取巩固脱贫成果、乡村振兴等工作汇报17次、涉及议题35个,市政府常务会听取巩固脱贫成果、乡村振兴等工作汇报14次、涉及议题65个。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深入一线,聚焦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密集开展调研指导140次,重点从年度目标、专项任务、工作保障、资金筹措等方面进行安排部署,层层传导压力、压紧压实责任,确保过渡期有效衔接,各项任务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保持胜利、巩固胜利成果比取得胜利更加艰难,我市建立领导干部联系指导乡村振兴工作制度;分管市领导常态化进村入户;30位市领导率带落实、全程参与;市人大专题听取和审议乡村振兴工作相关汇报;市政协积极开展“双助”专项活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聚焦有效衔接期间的各项重点难点,亲自部署、督办、研判,全面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

健康服务送到家,解除病忧送健康

产业领跑 多元帮扶 稳定增收促振兴

11月11日,国道351线旁,“川西药谷·禾茂田园”又迎来几名带着孩子度周末的游客。芦山县飞仙关镇禾茂组,曾经“有女不嫁禾茂”的历史一去不复返。2019年3月,当地开始打造禾茂田园,依托“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打下的交通、新村、水利等坚实基础,1200亩昔日的烂泥田如今已成为全市农旅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的典型。

2020年10月开园以来,当地村民通过流转土地收租金、保底分红赚股金、就地务工挣薪金,实现人均年增收3500余元,村集体年均增收25万元。一个农旅综合体,让一个穷山村蜕变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

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发展优势产业,促进融合发展,我市依托“茶、果蔬、果药”三条百公里百万亩乡村振兴产业带建设,持续引导全市1.9万户有生产经营条件的脱贫户主动融入。“以天全县为例,先后扶持7类17个特色产业,仅2021年上半年,县域特色产业助推脱贫人口人均增收1326元,其典型经验在全省宣传推广。”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因地制宜抓产业,稳岗帮扶抓就业。今年以来,全市脱贫劳动力已外出务工3.40万人,占去年底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总人数的104%,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劳动力4169人。

又到年底,杀猪过年成了汉源县永利彝族乡古路村人的头等大事。

今年,脱贫户李树才家杀了3头过年猪,屋里挂满了香肠、腊肉。2020年,他家收入20万元:“现在日子可好了,物资直接通过三轮车送上索道,运到家门口,农特产品也能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飞’出大山。”

大渡河奔涌向前,“悬崖村”朝气蓬勃,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峭壁之上的古路村发展步伐不断提速——通电、通路、建索道,发展养殖、种植、旅游业,创造了一个乡村旅游新典范。

“今年,古路村的旅游收入有200多万元,为了吸引更多人前来,我们正在加紧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乡村振兴,我们信心满满。”古路村党支部书记郑望春说。 

针对难点堵点,我市确立43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论证编制了115个项目统筹纳入“县级项目库”,并排出优先顺序,统筹推进、稳步实施;目前已安排各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7058.2万元,推动各类项目落地落实,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

在完善保障机制方面,我市探索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行业部门风险线索推送“一张清单”,细化编制风险线索核实和精准帮扶“两台账一手册”,认定的“三类监测对象”均逐户落实监测联系人和帮扶措施。此外,探索推广“精准防贫综合保险”,构建覆盖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兜底保障网”,目前全市已纳入防返贫保障的有2.7万户8.7万人。“除完善‘防返’监测机制,还进一步完善驻村帮扶机制和社会帮扶机制。全市新一轮862名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全面到岗到位。校地共建、政企合作的‘雅安模式’不断发挥作用。”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说。

就业信息送下乡,带动就业稳增收

立足四“新” 蹄疾步稳 奋进跨越促振兴

只要脚踏实地,在农村也能干出一番天地。芦山县羌江冷水鱼养殖合作社负责人王艳锋的愿望是:一人富带动大家富。2014年,王艳锋联系芦山县太平镇的养殖大户,共同成立了芦山县羌江冷水鱼养殖农业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以养殖基地为示范,带动40余人养殖冷水鱼,免费向养殖户传授技术,按生产成本售卖鱼饲料,还吸纳了30余名村民在合作社就业。如今,太平镇共有冷水鱼养殖大户6户,全镇冷水鱼年产量达30多万公斤,年销售额1200余万元。“我将不断提高养殖水平,继续当好养殖致富带头人,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于未来,王艳锋充满干劲。

未来,我市将紧扣“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一条主线,强化“政策、机制、资金”三大保障,抓实“返贫监测、长效增收、队伍培育、乡村建设”四项任务,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将从筑牢返贫致贫监测新防线、拓宽产业就业增收新渠道、培育乡村振兴发展新动能、探索绿色乡村建设新路径四个方面持续发力。”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说。

筑牢返贫致贫监测新防线方面,我市将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着力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和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重点针对因灾返贫风险高的问题,探索设立“防贫基金池+精准防贫综合保险”,有效解决低收入群体易返贫致贫问题,确保全市2.8万户脱贫户不出现规模性返贫。

“围绕雅安现代农业‘5+3’产业体系,以县(区)为单位,规划实施好‘五雅’产业提升行动,不断增加有劳动能力脱贫户家庭生产经营性收入,着力推动有条件的脱贫村整体纳入星级园区创建范围,并支持建立多元化的现代农业经营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共建共享发展。”该负责人介绍,市乡村振兴局将千方百计做好全市5.8万脱贫劳动力的产业帮扶和就业增收工作,拓宽产业就业增收新渠道。

入组入户面对面,精准施策话发展

如何培育乡村振兴发展新动能?我市着力将脱贫攻坚期间形成的驻村帮扶、社会帮扶力量无缝衔接到乡村振兴工作中,通过“精心选导师、精准结对子、精细抓管理”方式,在乡村振兴系统干部、联村驻村帮扶干部中探索建立“导师帮带制度”,着力接续培育一批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生力军。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快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乡村振兴,同样需要探索一条绿色乡村建设的新路径。对此,我市将聚焦43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科学编制重点帮扶村发展规划,统筹谋划一批绿色发展类项目优先纳入“县级项目库”,启动实施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推动更多的重点帮扶村向重点帮扶优秀村提升、向乡村振兴示范村转变,确保农村居民收入达到县域农村居民收入平均水平,推动实现“绿色减贫”向“绿色振兴”的转化提升。

本报记者 蒋阳阳 郑雨莎 吴丹 孙振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