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巴山垭口:雪山观景台
4月14日,泥巴山。天气晴朗,万里无云。
站在泥巴山海拔2255米的垭口,举目四望,一座座雪山从长期遮掩的云雾中露出了难得一见的面目。
垭口,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8年第三期上,被称之为“西部景观大道上的观景台”。
垭,《辞海》这样解释,“垭。高大山脊的鞍状坳口,常为高山大岭的交通孔道。”
泥巴山这“个头儿”在西部是个很不起眼的高山,其垭口是一个能远眺包括贡嘎山、夹金山、四姑娘山在内几座雪山的观景台。
垭口观雪山
14日一早,记者一行从泥巴山脚的荥经县泗坪乡出发,向泥巴山垭口驶去。
这天有难得一遇的好天气。天空呈现一种纯粹的蓝;偶尔一朵白云飘过,在蓝天上浅浅地勾画着不同的图案。阳光,温暖地照射在人的身上。
同行的泗坪乡林业员高建敏说,泥巴山北坡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常年降雨日在200余天以上,这样风和日丽的天气,实属难见。
也正是充沛的降雨量造就了泥巴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优美奇丽的自然风光。
车开始沿着山路盘旋而上,道路两旁是青翠的一片。幽静山谷,溪水穿流,五颜六色的杜鹃花点缀其中。清晨,树木的露珠还未散去,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高建敏说,泥巴山植被的季相变化显著,对整泥巴山森林景观的季相和景相、色彩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春季新芽吐露,百花争艳;夏季枝繁叶茂,浓荫蔽日;秋季色彩斑斓,层林尽染;冬季常绿林与落叶林的林相在此期间迥然不同,在这种混交林中人们可以看到茂密与稀疏、郁闭与通透,以及枯与荣的强烈对比景致,极具观赏价值。而泥巴山品种繁多的植物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极好的栖息环境,在枝头林梢,有画眉的婉转歌声,有杜鹃在声声“啼血”,也有足以感动心情的虫儿合奏及蝉鸣,众妙毕集,各抒灵趣……
车子在盘山路上飞驰,时而超过发动机低沉轰鸣的重车,若行云流水般舒坦。
“看,雪山!”车至半山,高建敏招呼着车辆停下来,指着北面的一座雪山喊道。
这座雪山的山峰一字排开,连绵不绝横亘在天际边。山峰向阳的一面,已经露出褐色的山体,未融化的一面反射出清晨阳光的金黄。
再沿着山路而上,郁郁葱葱的景色不见了,变成了裸露的岩土、低矮的灌丛和满山的花椒树。
更多的雪山也浮现在眼前,而随着道路的蜿蜒,雪山也呈现出不同的姿态。
泥巴山垭口是成都至云南、泸沽湖、海螺沟旅游的咽喉要道,每天约有6至8千余辆车,二万余过客从中路过。
车至垭口,从荥经和汉源交接的“花椒之乡”牌碑处取一条小道而入。然后,步行5分钟,登上一缓坡。立时,几座大雪山尽收眼底。高建敏说,如果继续往前走,在荥、汉两县交界的野猪坪峰顶眺望四周,峨眉山、瓦屋山、贡嘎山、二郎山都可尽收眼底。与野猪坪紧密相连,在荥经境内就有27座大小不一,错落别致的山峰。
西方的贡嘎雪山,北方的夹金山……还有当地人口中的大雪山、小雪山,从群山山峰的空隙眺望,四姑娘山也能露出小小的山尖。
夹金山高大巍峨,在正午的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贡嘎雪山的方向浓云密布,把整座雪山隐藏在里面,山峰从云层的背后顽强的折射出太阳的光芒。
山坡上,不知名的蓝色小花星星点点;放牧的牛羊,悠闲地吃着草;在清澈如洗的蓝天衬托下,大小雪峰和白云手拉着手在阳光照射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恰似在天际舞蹈。
同行的摄影爱好者老陶没有语言,只听见快门的喀嚓声……摁下无数快门后,老陶说,成为摄影爱好者以来,他走过泥巴山10多次,泥巴山长期被云雾萦绕,看清前面10多米的车辆都很难,像这样纵览雪山的时机却很少遇到。而他的同事,偶遇这样的机会,用手机拍摄的雪山景色,就已经让他感到震撼。
拐出的观景台
泥巴山,在地名词典、地图上,都标注的是大相岭。在当地人口中,将原泗坪、新庙小道称泥巴山,因乡人取山泥烧制“土巴碗”,故名泥巴山。如今,碗厂早以不在,遗址难寻。唯有“泥巴山”流传。
泥巴山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属邛崃山脉大相岭山系,泥巴山属大相岭中段。而泥巴山垭口能远眺无数雪山,得益于它的“拐弯”,避过了叠嶂的山峰,拓宽了泥巴山垭口的视野,拐出了一个观雪山的绝佳观景台。
但泥巴山不仅仅是一个观景台。
在《话说岷江》的作者胡雪的考证中,原本南北走向的邛崃山脉在南端突然出现90度拐弯,形成东西走向的大相岭,俗称的“泥巴山”。
《话说岷江》中作者这样表述“这一拐”。
“按理,如果邛崃山脉不拐弯,流经邛崃山脉西侧的大渡河,有可能作为长江一级支流直接流入长江。而且,流经邛崃山脉东侧的青衣江,很可能成为大渡河的支流,或者成为独立的支流流入长江。果真那样的话,岷江流域的内涵就单调了许多,就不会有乐山大佛旁的三江汇流,雅安雨韵、丹巴美女等,都不再归属岷江流域了。正是因为邛崃山脉的这一拐,拐出了由南折向东的泥巴山,不仅让大渡河拐弯90度,也让青衣江在乐山市的水口镇与大渡河汇合,再流到乐山大佛脚下与岷江汇合,从而成为现在这样的大岷江流域体系,这才有了岷江文明多样、丰厚、灿烂、壮丽的诗篇。”
泥巴山这一拐可能不“起眼”,是大地理中的一个微小细节。但是,正是这不“起眼”的一拐,却拐出了它无穷的价值和魅力。
这一拐,拐出了雅安多雨潮湿气候和攀西阳光干燥气候的分界线。“这边下雨,那边晴”,翻过垭口,雨城雅安多雨温湿的气候顿失,换成了干燥少雨的干旱河谷气候。
“泥巴山北面,受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水汽在此受阻台升,形成多雨多阴,林丰草茂,云雾缭绕,湿润温暖的海洋性气候。相反,泥巴山南面,则由于翻过山脊的气流在下沉中水汽大为减少,加上受印度洋暖气流的影响和控制,形成干湿分明,少雨多日,冬暖夏凉。”
这一拐,还拐出了中国西部民族边缘的分界线。
“在人文学者的眼中,泥巴山还是一条民族分界线,一过了这条线,对汉族、藏族、彝族来讲,就是到了异域。邛崃山和泥巴山都是族群沟通的一大天然障碍,这障碍表现在东西两侧和南北两侧上。假若邛崃山脉不拐弯,那么民族分界线就简单了,就只有东西两侧,除了一支嘉绒藏族在邛崃山脉的东侧定居以外,大多藏族都生活在西侧,没有跨过这条线。泥巴山和大渡河南侧主要生活着彝族,而泥巴山北侧且邛崃山西侧则是藏族居住地,泥巴山北侧邛崃山东侧则是汉族定居地。无论是东西两侧,还是南北两侧,虽然交流不断,但民族之间的分界却是鲜明的。”
泥巴山的魅力和价值还不仅仅于此,尚有待进一步的挖掘。所幸,荥经县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对泥巴山的考察、研究已经开始进行。
有理由相信,将来,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泥巴山,将更具魅力。 记者 高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