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县产业重建初显成效 家乡挣钱渠道多民工大量“回流”
一个个企业入驻产业集中区,一处处猕猴桃产业基地生机勃勃,一条条道路由窄变宽……重建带来的变化,除一目了然的居住环境外,还有逐年增加的收入——家乡工农业不断发展,让不少农民工选择回归,村庄的青壮年越来越多。今年,芦山县清仁乡大同村外出务工人员比去年减少40%。
镜头一
龙门乡回乡务工人员骆国东
“在家门口能挣到与外面一样多的钱,没必要舍近求远。”
近日,骆国东在猕猴桃产业基地里忙碌,与10多人一起除草、浇水。
“灾后重建,家乡变化大,变得不想离开。”43岁的骆国东是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村人。1999年起,他便在江苏常州、南通等地的电子企业打工。由于技术好、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谈起在外打拼的话题,骆国东很有底气。
但他话锋一转说,灾后重建中,家乡的产业发展迅速,引进不少涉农企业,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在家门口能挣到与外面一样多的钱,没必要舍近求远。”
去年9月,骆国东放弃江苏一家企业的管理工作,返回龙门乡,并进入当地一家农业有限公司,成为该公司猕猴桃基地龙门片区的管理人员,每月有工资3000多元。
更让骆国东看中的是,公司以后要走“大农庄、小业主”发展模式,以二三十亩为一个单元,把上千亩猕猴桃承包给农户管理。骆国东计划掌握好有机猕猴桃的种植与管理,向公司承包上百亩猕猴桃。
在龙门乡,像骆国东这样被家乡变化吸引回乡就业的人还有很多。他们中有的进企业当工人或管理人员,有的利用在外学到的技能和积累的资金发展增收项目。目前,龙门乡青龙场村已办起多家木门厂,其负责人都是地震前在外地木制品企业打工的村民。
芦山县龙门乡乡长陈刚介绍,灾后重建中,龙门乡新修或拓宽的乡、村、组以及入户道路和产业道路有数百公里。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提升,吸引了企业的目光,也激活了当地人发展致富项目的热情。截至目前,龙门乡新发展猕猴桃3000亩,引进企业10家,其中投资上亿企业1家。全乡有50多家农家乐,震后新增的达到一半。
陈刚说,产业的培植与发展,拓展了当地人挣钱的渠道,去年,龙门乡人均收入增长迅速,突破万元大关。
镜头二
清仁乡大同村党支部书记袁超
“村子里,过去满眼都是老人和孩子,现在青壮年越来越多。”
清仁乡大同村光明组的袁康平,在靠近县城的路边开了家五金建材店,店铺虽然简易,但生意不错。
袁康平说,过去,家乡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企业少、收入低,靠一亩三分地难致富,他初中毕业便外出打工,很少回家。
灾后重建中,看着家乡轰轰烈烈的建设场面和日新月异的变化,袁康平决定回乡发展。
去年初,袁康平投资10余万元,开了这家五金建材店,销售供排水管、卫生洁具、开关插座等。去年,销售收入达到数十万元。
记者采访发现,灾后重建中商机无限,不少过去长期在外打拼的村民,有一定资金的,回家承包农房建设,或经营建筑建材、开餐馆等;无资金的,到建筑工地打工,或到产业基地务工。他们的收入,都不比外出务工差。
大同村党支部书记袁超告诉记者,灾后重建中,大同村不仅道路拓宽了,还增加了4座桥梁,基础设施跟上了,交通便捷了,企业入驻了,挣钱平台也就更多了,“村子里,过去满眼都是老人和孩子,现在青壮年越来越多。”
目前,大同村主要发展观光农业,2000亩的猕猴桃产业基地已栽种500多亩。引进的猕猴桃种植企业,流转农民土地要给钱,农民还能进基地务工,拿双重收入。袁超统计,今年,大同村外出务工人在去年基础上减少40%。
清仁乡党委书记王忻介绍,灾后重建中,清仁乡重点发展与现代轻纺、实木家具、根雕相融合的产业。同时,芦山县产业集中区西区也在清仁乡境内。当地党委政府因地制宜,鼓励、支持村民回乡发展致富产业,继续拓展增收渠道,确保百姓收入持续增长。
记者彭加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