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雅安山水系列报道:山水芦山 文化芦山

来源:
2014-07-06 09:25
浏览:
收藏 打印

  芦山县大川镇境内,黑水河与黄水河交汇后,汇入大川河,流向玉溪河,流经太平镇、龙门乡,流向芦山县城……

  这条在芦山县境内纵横交错的河流,叫作芦山河。

  它是芦山宝贵的自然资源,潺潺径流,滋养万物,泽惠苍生。 它是生命的依托,承载着母亲的重任,润育着芦山儿女,生生不息,开拓盛世。

  正是有了芦山河水特有的魅力,才创造了芦山河境内山水芦山、文化芦山的奇迹。

大川河景色

  地质奇观 绚丽的自然景观

  修新房、建公路……

  7月的芦山河流域内,伴随着炙热的阳光,处处是火热的重建场面。辛劳之余,人们会选择到芦山河畔的龙门溶洞和围塔漏斗去避暑乘凉,一睹芦山最为知名的地质奇观。

  芦山河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地处龙门山脉南段,复杂的地质构造造就了丰富的地质奇观。

  芦山堪称川西最大的地质博物馆。

  龙门溶洞,被称为“亚洲第一、世界罕见的地质奇观”。它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地质洞穴的最大发现,洞内四季恒温,景观奇特,洞中飞瀑、天光银柱等自然奇观鬼斧神工。此外,芦山还有以“通天之门,气绝天下”为名的天门溶洞,以“世外桃源,别有洞天”闻名的围塔漏斗。

  在芦山,有“山峡锁云天,碧水涌翡翠”的飞仙峡、大岩峡、铜头峡、金鸡峡峡谷群。

  在芦山,有“险秀清幽、美不胜收”在世界华人中享有盛誉的佛教圣山——灵鹫山。在这里可以“春季观花、夏季避暑、秋看红叶、冬季赏雪”。

  在芦山,美丽的大川河风景区内,有茫茫原始森林、数不尽的奇花异草、罕见的珍禽异兽、常年不断的急流飞瀑。

  在芦山,可以尽情享受“寄情山水,乘风破浪”的青衣江漂流,既有穿越激流险滩的激情澎湃,又有两岸风光尽收眼底的诗情画意。

  21世纪初,成都某文化公司策划人马千笑从芦山县太平镇出发,来到20余公里外的双石镇围塔村,在这里他和他的伙伴发现了围塔漏斗。10多年过去了,马千笑犹如走进了“迷宫”,“再也走不出芦山了”。

  “芦山遍地是‘珍珠’。”在他眼里,芦山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还有众多迷人的自然景观和保存完整的地质奇貌。5年间,马千笑用心寻找、用脚丈量,几乎走遍芦山的山山水水。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芦山的好东西太多,地面上的人文景观堪称一绝,而地底下的漏斗、溶洞等地质奇观,让人叹为观止。我一定要在芦山整出个名堂,整不出名堂绝不收兵。”马千笑说。

  在他眼里,芦山“剑”在手,完全可以“问天下谁是英雄?”

  在灾后恢复重建中,《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文化旅游专项规划》创新性地提出了“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概念,成为芦山灾后重建规划的突出亮点。

  据专项规划,从地域特色来看,芦山地震灾区拥有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茶马古道等优势资源。“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将增强地震灾区的“造血”功能,在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地震灾区在产业融合机制、融合发展路径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一条绿色融合发展之路。

根雕

  巧夺天工 根雕艺术之都

  手拿雕刀,在树根上雕出各种形状,形成精美的艺术作品……

  7月2日,芦山县根雕一条街,某根雕厂房内工人师傅们正在忙碌着。

  芦山河流域内,山川秀美,盛产木材,由于资源丰富,芦山渐成雕刻之乡。芦山根雕源远流长,郭沫若曾题诗赞誉“西蜀由来多名工,芦山僻地竞尔雄”。

  芦山根雕区别于传统的根雕,有着独特的风格,芦山县作为一个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古城,其汉代留下的碑刻石雕石刻等大量艺术精品,以及涉及到的汉代文化,赋予了根雕深刻的文化内涵。芦山根雕,是一种“奇”与“巧”相结合的造型艺术。

  芦山根雕的创作形式主要是根据原材料的自然形态,因势造形、因材施艺,集中体现其自然美,化腐朽为神奇。芦山根雕的材料善用乌木,有外国人参观后,惊叹为“东方神木”。

  珍贵的自然馈赠,会在人的创造下都焕发新生。芦山根雕艺术家彭富伦就曾历时两年将一根八吨重的根雕创作成一尊老鹰。他说:“我观察两年,该去的去,该留的留,(希望)雕出鹰的神韵,展示金丝楠木的华丽,达到一种震撼效果。”

  在芦山根雕一条街上,沿街店铺里摆着乌木、根雕、奇石、茶具、仿古家具等木制和石制工艺品,琳琅满目。而在众多根雕艺术作品中,小则巴掌大,大则好几米,个个都雕刻得栩栩如生。

  据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芦山文化人唐国富介绍,顺其自然,不矫揉造作,是芦山根雕的灵魂,也是艺术美的本质。芦山的根雕把大自然和人文结合得非常美, 每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重复,所以说价值比较高。

  芦山根雕最大的工艺特点是充分取形于乌木“瘦、透、漏、皱”的自然特点,以“巧雕”为主的雕刻工艺技法,使自然美的“奇”与人工美的“巧”自然结合起来。

  多年来,芦山根雕成功打造出“汉魂”、“蜀根”两大主题,赋予根雕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芦山有“汉代文物之乡”的美称,汉代艺术深沉雄大,“汉魂”是对芦山的高度概括。“蜀根”即是蜀山古树之根,也是蜀文化之根。芦山根雕,正是丰厚绚丽的古蜀文化在艺术上的传承和再现。

  “4·20”芦山地震后,在地震中遭受重创的当地根雕产业渐渐走出困境。根据规划,芦山县将打造国家4A级景区“中国乌木根雕艺术之都”,力争到2015年,带动相关就业人员25000余人。目前,根雕艺术馆、商业街区在内的根雕产业园区(一期)已动工建设。

  今天,在芦山河流域,这些历经千年风雨洗礼的东方神木,再一次容光焕发,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默默诉说着曾经的历史。

芦山民俗活动

  民俗文化 花灯从古跩到今

  芦山河,是汇聚众多溪流的河流,从山上流下,几经跌宕,却体现出不同的韵味,不同的气氛。

  扮相滑稽的“花鼻子”一上台,就将观众逗乐。随后,“幺妹子”在一阵丝乐、鼓钹声中出场,声情并茂地唱道:“奴在家,奴在家,奴在家中绣花花……”随着“花鼻子”与“幺妹子”边说、边唱、边跳,台下应和着此起彼伏的“奴在家中绣花花……”的唱调。这就是被《中国戏曲志》称作“中国戏曲活化石”的芦山花灯。

  2006年,芦山县举办首届“油菜花开·七里夺标”民俗文化节,遂成为芦山一年一度的民俗文化旅游活动。

  芦山河流域内,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更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新农村建设,也需要传承内涵丰富的民俗文化。芦山县将芦山花灯这一有2000多年历史的戏曲“活化石”进行挖掘,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

  庆坛活动在芦山历来十分盛行,单调乏味的法事旷日持久,很难吸引人们的兴趣,于是庆坛中便逐渐加上了灯戏,以达到娱人又娱神的目的。久而久之,“灯坛两开”的芦山花灯就从庆坛的巫术活动中独立出来。

  以前,“幺妹子”是由男角扮演。有专家考证,角色反串,说明花灯跟庆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做法事的都是男性。即便在今天,芦山花灯“丑”和“旦”的表演方法,其眉眼、指爪、身段、步法、念白、唱腔等,也无不具有庆坛中巫术表演的影子。2006年11月,包括芦山花灯、芦山庆坛在内的芦山县“八月彩楼会”,被正式列入四川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十八台竞胜罢,满城歌舞乐中秋!”是清代诗人胡联云对芦山传统民俗活动“八月彩楼会”的场景描写。据史料记载,农历八月中秋之日,为姜维殉难之日,芦山全城高搭彩楼四十八座,“壮其品之高,节之坚”,于诸彩楼,歌舞竞胜,“八月彩楼会”是当地千古民俗一景。此项纪念姜维的地方民俗活动,在北宋时就已十分隆重热闹,达到“彩包凌霄汉,鼓声震寰区”,以致“扶观塞道途”(宋杨巽《彩楼诗》)的盛况。

  “4·20”芦山强烈地震前,“三花脸”扮演者,也是芦山花灯第三代传承人裴体文,在民俗节等各类场合,将芦山花灯的悠久韵调唱遍姜城,甚至唱响了省内外。如今,裴体文又为芦山花灯加入感恩和重建等元素,传承着芦山民俗文化……

  芦山,这一片山,这一方水,这一副自然画卷,魅力独特。记者 黄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