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丐帮”的秘密 记者跟踪暗访,雅安真假乞丐全揭秘

来源:
2010-04-23 17:06
浏览:
收藏 打印

  □本报记者周代庆实习记者邵俊浩

  双膝跪地,冒充被骗者讨要路费;怀抱婴儿,谎称家人患病求助医疗费;低头坐地,装扮学生骗取电话费……在市区,时常可以看到这些假乞丐的身影。他们不仅影响市容,也欺骗了人们的善心。经过一个多月的跟踪暗访,记者对路边行乞人员进行了接触,了解了他们的生活、行乞方式等情况。

  男子抱着小孩谎称被欺骗

  记者跟踪发现“收摊”后一家团圆

  2010年4月15日14时许,市区三雅园水池旁边围了许多人,不少老年人在议论纷纷,在人群中间一位30多岁的男子坐在路边的石头上,一个2岁左右的孩子在他的腿上睡着了。在男子的面前一张纸上这样写到:“我和妻子到雅安打工,因为一直没有找到工作,与妻子发生争吵,妻子一气之下带着所有的钱自己离去,求求好心人可怜可怜这个孩子,给点钱我们去买回去的车票和给孩子买些奶粉。”在“告示”上面放着男子的身份证,孩子长得很乖,吸引了许多老年人和妇女的关注和同情。

  不一会儿,在男子的面前放了不少1元、5元、10元不同面额的人民币,给水果和零食的也不在少数,男子始终低着头,面对慷慨解囊的市民始终没有正视过,甚至没有说过一句“谢谢”之类的话语。

  坝坝会上的“可怜人”

  “今年的坝坝会很热闹,你去不去逛逛?”3月15日14时许,记者在朋友的邀约下陪同前往。刚走到三雅园水池附近,许多赶坝坝会过往的市民在此停了下来,好象是在看什么稀奇事。

  大家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男子怀抱一个孩子在此“求助”。一市民走上前去,拿起地上的身份证仔细看了看说:“看来是真的。”为了进一步确认男子是否真正需要帮助,记者选了一个离男子不远的位置坐了下来,静观男子的一举一动。

  14时50分左右,男子怀中的孩子醒了,睁开双眼看了看四周,依然依偎在男子的怀抱中,看到如此情景,许多有同情心的市民慷慨解囊。醒来的孩子在男子的怀抱里呆了一会儿,孩子非常乖巧地从男子的腿上下来,然后开始在男子身边玩耍。

  有人发现被骗想彻查

  “你们上当了,这个男子要钱是假的。”看到睡醒的孩子开心地玩耍,丝毫没有要寻找妈妈的迹象,一位围观的男子对身边的朋友说道:“你看看,这个孩子在这里多自在,一般孩子醒来应该找妈妈才对呀!这就说明这个孩子已经适应了这样的生活方式;第二说明孩子的妈妈并不是如男子所说的离开了,如果猜得没错的话,那个在男子口中的可恶女子就在附近。”

  对于这样的推测,记者觉得有理,于是决定跟踪该男子。

  16时30分,求助男子终于从地上站了起来,他把地上的“摊子”收拾起来,拿出背单把孩子背到背上,提着好心人给的水果等物品和他的一个橘黄色的行李包往沙湾方向走去。记者很快跟了上去,在离三雅园大门不远的地方,两名外地女子摆着两个卖银手饰的摊子,从两人的言行和外貌来看非常像姐妹。

  男子径直向穿着红衣服的女子走去,然后和穿着红衣服的女子说了几句话,将刚才好心人给的水果等物品放到女子的摊位上,又沿着原路返回。看见男子和红衣女子窃窃私语,以及男子背上的孩子和与女子长像也非常相似,记者猜测男子把东西给了女子之后应该是带着孩子去吃饭。

  为探究竟“守株待兔”

  16时45分,男子走出三雅园径直上了彩虹桥,过桥后进了一家文具店。这一下让记者纳闷,男子到文具店到底干什么?在这么长的时间,他背上的孩子没有吃过任何东西,应该是去吃饭才对,到文具店到底要干什么?

  就在记者陷入各种猜测之中时,男子拿着一张白纸走出了文具店,并沿康藏路往西走去。

  17时05分,男子在距离交通车站50米左右的一家包子店门前停了下来,买了一些包子然后向三雅园走去。

  17时10分,男子返回三雅园,又回到了他之前摆摊的地方,拿出重新写好的新“广告”开始摆摊。如果男子和红衣女子确有关系,男子在收摊之后肯定还会回到女子那里,记者决定到卖银饰品的红衣女子附近守株待兔。

  一家人在傍晚团聚

  18时10分左右,卖银饰品的两“姐妹”好象要收工了,穿着绿衣服的女子掏出了出售饰品零钱数了起来,在女子的手中大部分都是10元面额的钞票,随着女子数钱的节奏,记者发现女子全天的毛收入大概在280元左右,数完钱女子好似还在等着什么,依然没有收工意图。

  18时40分左右,逛坝坝会的群众和商贩大部分开始离去,而就在这时,刚才求助的男子也收了摊返回到红衣女子的摆摊处,但还未走近红衣女子,男子就发现了记者。看见男子的出现,摆摊两“姐妹”也开始收摊,男子看到记者之后,立即提高了警惕,随即沿路继续向前行进,并且从记者的身边走了过去,在向前走了大约30米左右,男子又返回,从路的另外一面向红衣女子走去。

  18时45分,男子终于在红衣女子的摊位前停了下来,并且和女子简单地说了几句之后,匆匆忙忙地离开,沿原路返回三雅园,然后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老人街头行乞

  每天收入约240元

  4月19日艳阳高照,按照平时的经验,街上的真假乞丐肯定不少。在人民商场斜对面一个小吃巷子口,市民非常熟悉的乞讨老人从早上8点过就开始在此摆摊。“如果不是特殊情况,一般他都会在此,这里就是他的固定‘摊位’。”一位市民说。

  记者的关注引起了老人的怀疑,12时10分左右,他收拾起地摊扬长而去,沿着街道继续往前走。在人民路,记者又看见了这位老乞丐,他大约65岁左右,头发和胡子看起来有些花白,撑着一根竹棍,迈着蹒跚的步子,经常在沿江茶楼、人民路路口、小廊桥等地乞讨,每次遇到人,总会将一个看起来非常破旧的瓷盅递到你的面前,记者曾经不止10次往这个瓷盅里放钱。

  行乞老人的午餐

  在川农老校门一餐馆门口,老人径直走到一位妇女和孩子的身边,然后将瓷盅递了过去,嘴里不知说着什么。过了一会儿,妇女将碗中的馄饨倒进了他的瓷盅里,老人走了出来,然后坐在靠边的台阶上,从挎包里面翻出一块馒头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听到老人嘴里喝馄饨汤时发出的声音,记者感到一阵心酸,找不到不给老人钱的任何理由,他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的午餐,记者在旁边心酸地看着。

  13时25分,老人吃完了自己的午餐,又从挎包里翻出两个纸团,可以看出那是一张报纸经常揉搓之后形成的纸团,他将纸团展开然后将瓷中擦拭干净。从口袋里掏出一只烟抽了起来,整个过程非常悠闲。

  13时29分,老人又揣着他的瓷中继续往川农老校门方向走,刚才的午餐似乎并没有吃饱,他在家常饭馆门前停了下来,然后将手中的瓷盅递到三位正在吃饭的年轻人面前,嘴里也在不停地说着什么。其中一位年轻人拿起桌上的汤勺从盘子中给老人分了一些饭菜。

  之后,老乞丐又回到街边重复刚才午餐的程序。

  13时45分,老人吃完午餐,精神也好了许多,刚才用来撑着走路的竹棍现在却成了负担,老人将它挟在腋下,快步向川农老校门走去。然后拐弯回到人民路,继续往城后路方向走去。

  13时50分,老人往城后路方向走,通过简单的分析老人应该是走进了周围的居民区。通过初步的判断之后,记者再次返回岔路口,也就在这时,老人刚好从附近的居民区中走了出来。

  老人从居民区中出来之后,又沿着人民路返回。14时20分,老人终于又回到人民路与中大街交叉路口,掏出瓷盅开始张罗起自己的“生意”。

  一天收入约240元

  老人在街边坐下之后,掏出瓷盅不断递向过往的行人,就在这时,有三个看似学生的年轻人走了过来,分别向他的瓷盅里放了一元钱。“好可怜,我们应该多献些爱心。”给完钱,三个年轻人一面走一面发出对老人同情的感叹。

  为了让路人看到他的钱不多,每当碗里钱的数量增多时,他就把钱收一部分到包里面。每隔几分钟,老人就会将瓷盅里的钱收一部分起来,然后继续将瓷盅递向过往的行人。

  但他的这一套并没有得到老年人的同情,从14时20分到14时38分,仅有一位60岁左右的老大妈往老人的瓷盅里放了一元钱,绝大部分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和儿童。

  在老人乞讨开始,记者开始记录行人往瓷盅里放钱的次数和面额。在他的瓷盅里,最小面额的是小学生给的5角面额,绝大部分是1元面额,少数5元和10元面额的钞票。

  人民路和中大街交叉的十字路口,流动人口非常多,老人可能也是抓住了这个商机,选择在此摆摊。从14时20分到38分,由于过往车辆挡住记者视线,经过不完全计算,老人的收入至少在20元左右。以两分钟一元的收入、每天8小时计算,竟然得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老人每天收入最少240元。

  雅安街头职业乞丐全揭秘

  磕头族

  “喂,周记者,你快来看看小廊桥这里有一位人无钱给他妈治病,抬着他母亲在这里要钱,你们媒体应该帮帮他。”2009年8月17日,记者曾经接到热心读者的电话,称在雅安宾馆外面的小廊桥头有一位中年男正在乞讨。

  下午14时30分左右,记者匆匆忙忙地赶到现场,在廊桥头一位中年男子不断地对向往的行人磕头,旁边一位“身体虚弱”的妇女睡在地上,身上盖着一床棉被,脸上放着一块手巾。

  对于所谓的母子二人,记者并没有忙于接近,而是在旁边耐心地观看他们尽情的“表演”。在现场,他们赢得了许多过往行人的同情,许多行人都慷慨解囊,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不等面额的钞票纷纷飞向中年男子的口袋。

  在现场记者发现,中年男子每次磕头时,头从来没有与地面接触,每次磕到空中又反弹回来,动作非常熟练和专业。

  时间大约过了1个小时,中年男子见收入已经不少,然后在其他“好心人”的帮助下抬着他的“母亲”离开了现场。并且在红房子附近的偏僻处,刚才还躺在地上“生命垂危”的妇女又“活”了过来,自己也能独自行走,从年龄上看怎么也看不出她是中年男子的母亲,从行走状况和面部表情来看怎么也看不是“病入膏肓”之人。

  装病妇女和中年男子以及“好心人”一面说笑,一面往人群走去。

  当月,记者在市区假日广场雅惠超市对面路口、雅安宾馆桥头多次发现类似“磕头族”。

  2010年3月29日11时许,在桃花巷口小廊桥桥头,“磕头族”又再次出现。

  铁拐李

  “咚、咚、咚……”

  2010年3月26日下午15时许,由于天气较好,西康码头附近的滨江茶园外面的露天茶楼已经座无虚席,正当大家喝茶打牌正在兴头之时,传来了铁器撞击地面发出的“咚咚”声响。

  只见一位50来岁的男子撑着沉重的铁双拐慢步走来,每走到一位客人旁边就停下去,伸手向顾客乞讨,如果顾客不给钱,他总会站在旁边不走,由于当天喝茶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也没有人拒绝不给,无奈之下一些顾客掏出零钱递到男子的手中。

  在场的每一桌人,铁拐男子至少收获1元以上才离开。

  铁拐男子的铁拐非常沉重,每走一步地面都会发出沉闷的声响,男子每一步走得好象非常艰难。一位茶楼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只要天气好,这段时间铁拐老人都会到茶楼来要钱。“我们这一片就有20几桌,如果每桌都给1元,最少在这里他就可以收入20多元,沿江上去一天下来就有不少收入。”茶楼工作人员说。

  一位好似知情的顾客告诉记者,铁拐男人没有什么残疾,撑着铁拐只是为了蒙骗大家,获得大家的同情。“他扔掉铁拐比我还跑得快,他装成那个样,大家不好意思,1元、2元也没什么。”顾客说。

  可怜人

  2010年1月25日13时许,在邮电大楼对面的好利来蛋糕店外面,一男子躺在地上乞讨。

  那天,虽然气候不是非常寒冷,但男子身穿一件单衣,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要睡在地上也是无法承受。

  大约过去了半个小时,虽然过往的行人很多,但没有一人给男子钱。为了进一步观察男子的举动,记者到了街对面邮政储蓄营业厅门前,而就在这时,男子不畏天气寒冷,从地上坐了起来,将身上的唯一单衣也脱了下来,然后缩在地上。

  不过,男子的这一招还非常管用,不一会儿,一些不知情的行人就开始向男子面前放钱。

  2010年3月下旬,正好是全国普遍降温,记者在中大街看见一位20岁左右的年轻男子进行乞讨,由于男子双肩全无,男子为了更加明显地露出自己伤残的双肩,不畏寒冷将单薄的上衣脱掉,光着上身在大街上乞讨。凭着经验,记者感到在不远处应该还有另外一个同类的乞讨者。

  在小廊桥上,果然发现有一位10来岁的男孩光着身体躺在桥中央进行乞讨,在小男孩的“告示”上得知,小男孩的父亲在几年前打工时不幸因事故去世,男孩一直跟随母亲生活,后来不幸又患上了脊椎病,造成身体严重残疾,无奈之下求助好心人。

  记者:你的母亲呢?

  小男孩:她早上把我推到这里,然后就走了。

  记者:那她靠什么来生活?

  小男孩:我每天要钱,就这样维持生活。

  就在小男孩与记者进行攀谈之时,一位40多岁的男子走了过来,小男孩见了男子什么话也不肯说,光着上身,露出脊椎残疾的疤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