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小时穿越“时空隧道”
近日,本报“水落洞科考探险”跟踪报道受到读者热捧,应读者要求,本报随队记者细说“穿越大行动”。
20日上午8时30分,科考探险队员向石刀背沟进发。打头的是美籍华人、二战“飞虎队”后裔、华藏山社探险家杨本华和他的弟子苏拉王平。牵头科考的四川省高校旅游发展 研究中心主任陈兴中,他的同事向玉成、郭建英、王瑛、帅希权也在这支队伍中。由《华西都市报》、《天府早报》、陕西电视台、雅安电视台和本报记者组成的“记者团”随队采 访。芦山县政府办公室带领的后勤保障、医疗救护人员紧随其后。在这支队伍中,最显眼的是“四朵金花”,她们分别是四川省高校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的郭建英、王瑛,《天府早报》 记者吴楚瞳和当地村民骆学琴。
9时,到达石刀背沟,与向导宋学武等人汇合后,考察队员兵分两路:“地面部队”由陈兴中率领,研究双斗桅杆及其小山村的民俗文化;“地下部队”则由杨本华等人率领,挺 进石刀溶洞,穿越亿万年的“时空隧道”。
上山的路时隐时现,大家攀援而上。危险的地方,当地村民已搭起了栈道。11时30分,35人的科考探险队出现在石刀溶洞南门洞口。洞口其貌不扬,仅能让一人匍匐着钻进 去。
“这是石刀溶洞南门洞口,我们的任务是从这里进去,从北门洞口钻出来,南北穿越。”随后,队长杨本华一声令下,大伙一个接一个地钻了进去。
洞口如酒瓶,口小瓶大。记者刚进洞,一声尖叫传了过来,循声赶过去,一道10米高的陡岩挡住了去路,只见吴楚瞳正套上保险绳,就像是井中打水似的,被民工提了上去,悬 在半空中,吓得她惊呼不已。
大家在洞中摸索着前进。突然,一个地质“博物馆”出现在大家的眼前,“巨无霸”钟乳石大得让人仰视,“袖珍”钟乳石小如珍珠;洞中的深潭里清泉入口甘甜;在暗无天日的 溶洞中,依然闪耀着生命的光芒,这里是蝙蝠、虾虾、蟋蟀、蝌蚪、岩鼠生存的乐园,有了生命的灵动,寂静的世界也显得生机勃勃……长长的溶洞,时而宽阔如大厅,时而狭窄如鸭 肠,大家一路惊艳,喝彩声不断。
13时,科考探险队顺利到达洞中的1号大厅,先期到达的民工已将发电机发动,数千瓦的新闻灯将大厅照得如同白昼。一高达10余米的“巨佛”双手垂膝,仿佛端坐在那里正 在讲话,而无数高高矮矮的钟乳石柱或站或坐,仿佛正在开“神仙会”。“列席”“神仙会”的探险勇士们“不敢高声语,恐惊洞中佛”。倒是大如兔子的岩鼠在“神仙”脚下看着我 们这群“不速之客”。大团大团的蝙蝠挂在岩壁上,正在睡大觉。在一竖井下面的深潭边,一具脊椎动物的完整骨架也躺在那里,杨本华、向玉成等人端详了半天,也说不出它究竟是 “哪路神仙”。
挥挥手,告别“神仙会”,我们继续前进。前方出现了一个高达30米的竖井,面对80度的陡坡,让人陡生冷汗。如果摔下去,将掉入一条深不见底的岩缝中。
此时,杨本华、苏拉王平、刘建等探险家显示了他们的“非凡”价值,他们三下五除二便将下降器安装在绳索上,在他们的护送下,一位又一位队员安全地下降到底部。
一路向下,有一段长长的石花路段,美得耀眼,我们踏“花”而行。谁知漂亮的石花竟是“带刺的玫瑰”,让我们的手脚挂了彩,回头一看,坚硬的石花丝毫无损。大约下降20 0多米后,一段长长的暗河出现在我们眼前,清泉石上流,“叮咚”的声音,犹如天簌之声,似乎在告诉我们一个水落洞“水落石出”的传说,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21日凌晨1时,我们走到一石缝处,断崖绝壁,已无去路。“从这里爬上去。”向导告诉我们。仰头一看,怪石林立的夹缝通道几乎呈垂直状。杨本华掏出上升器,手把手地教 大家如何使用。这段不到50米的通道,整整让大家“爬”了6个小时,才全部通过。此时,离预定露宿的地方还有500米。
“爬”过夹缝通道,剩下的路段可以说是“康庄大道”了。大家一鼓作气,直奔出口。“我们胜利啦!”上午8时许,一缕阳光照进了石刀溶洞北门洞,经过20个小时的艰难跋 涉,我们终于完成了石刀溶洞大穿越行动。
穿越行动结束后,杨本华先生将他带来的价值数千元的探险装备赠送给了芦山县政府和石刀背沟村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