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培育乡村产业振兴人才队伍,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11月11日,省农业农村厅人事处杨晓东处长带队考察了位于荥经县新添镇的“头雁”学员任浩的基地,县委副书记张孝峰陪同考察,本次考察旨在了解基地的发展情况,并就农业技术和销售培训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与指导。 本次不仅考察了位于新添的川西藏茶园区,还考察了荥经县鲟鱼(鱼子酱)现代农业园区,了解了园区的建设情况,现场就鲟鱼产业发展、养殖技术、品牌打造、联农带农机制、农旅融合发展等工作开展学习交流。 本次考察活动不仅促进了农业技术与市场营销的深度融合,也为头雁学员基地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1月27日,国网雅安市名山供电公司供电所党支部与中峰镇海棠村党支部签订党建结对共建协议书。根据协议,双方将携手联建、组织建设互促、党员干部互动、党建载体互用、结对帮扶互助,共同向“时代楷模”精神学习,更好促进乡村振兴。 据了解,为积极探索供电服务新模式,名山供电公司深化“村网共建”建设,联合村委开展“每周一讲”活动,建成“连心桥·电力驿站”,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并根据村民的用户号,制作便民连心卡,通过这张卡片,群众可以随时联系供电公司,快速解决用电问题。建立老年人、重症患者、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台账,开展“1+N”志愿服务专项行动,落实上门走访、关心关爱、安全用电宣传、解决用电需求“四个到位”,切实解决特殊困难用户用电需求。 名山供电公司青年电管家自编自创安全用电顺口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讲解新能源安全用电常识、电力设施保护、智能家居应用等内容。现场气氛热烈,村民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既实用又贴心,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学到实用的电力知识。 随后,连心桥服务队队员们对海棠村的充电桩进行检查,确保充电设备安全运行。队员们还走进海棠村孤寡老人家中,为他们发放“便民连心卡”,告知她们遇到问题如何联系相关人员第一时间解决用电问题,并耐心地向老人们讲解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下一步,双方将以“党建+”实践为先导,持续做好“每月一讲”活动,共同运营好“连心桥·电力驿...
近期,雅安市名山区审计局在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和资金审计中,立足审计监督职责,重点关注专项资金管理使用、项目建设管理、建后管护利用等情况,着力推动提高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使用绩效,促进守牢建好天府良田,助力乡村振兴。
3月20日,市科技局农村科科长许卫东、四川农业大学机电学院院长许丽佳一行莅临我区,对我区农机生产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区科技局局长王登惠、副局长高宏、区科协主席王波及相关人员陪同走访。 调研组一行首先来到雅安市创宇机械有限公司,深入生产车间,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技术研发以及产品创新等情况。许丽佳对企业在茶机装备智能化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出,企业要抓住“十五五”规划的历史性机遇,积极拥抱科技变革,通过研发创新、技术升级和数字化转型,提升自身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随后,调研组来到雅安市忠伟农资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蒋达伟带领调研组参观了翻耕机等农机设备,并介绍了翻耕机的性能特点、技术创新以及市场应用情况。许卫东对忠伟农资在农机服务领域的积极探索表示肯定,并强调,企业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优质服务,为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许丽佳表示,学院将充分发挥自身在农业机械领域的科研和人才优势,与企业合作建设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集成示范农机农艺新技术新成果,发挥专家团队作用,指导农民科学种田,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 此次调研活动,进一步加深了我区企业与市科技局、四川农业大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下一步,区科技局将持续关注企业需求,优化政策支持,助力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让科技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推动我区农业现代化迈向更高水平。
□任耘桥本报记者李丽春夏之交的雅安市名山区,蒙顶山间云雾缭绕,万亩茶园新芽吐翠。今年4月上旬,在名山区委人才办、共青团名山区委的牵线下,名山区红星镇骑龙村驻村工作队、村“两委”携手当地邮政公司、茶叶人才代表等,将世界茶都直播基地与骑龙村快递营运中心两地进行联动,开启“线上直播卖茶+线下物流护航”助农新模式。在名山区,众多“新农人”正通过电商直播,助力本地特色农产品远销全国各地。近年来,名山区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通过实施“新农人”回村工程,培养能说会道的“新农人”,积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探索走出一条富民增收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解锁乡村振兴“流量密码”。建基地、搭矩阵构建电商流量“主阵地”“家人们,这款蒙顶山甘露,产自北纬30度黄金产茶带,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爽回甘,下单即享包邮到家!”“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我们蒙顶山有2000多年的种茶史,1000多年的贡茶史。”5月6日,打开某短视频平台,搜索蒙顶山茶直播间,操着普通话或方言的名山“新农人”,有的以茶园为背景,有的以茶叶交易市场为背景,有的以茶叶店铺为背景,有的以茶叶生产车间为背景,激情四溢地向全国网友介绍着蒙顶山茶的历史、品质和特点。正值春茶上市季,各个直播间里,茶香四溢,主播们卖力地介绍,吸引了不少网友踊跃下单。线上,作为蒙顶山茶销售的新渠道,市场广阔、前景无限。如何发挥电商直播优势,抢占庞大的“云”市场?近年来,...
四川中采宏泰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采购代理机构)受 雅安市乡村振兴局(采购人)委托,拟对雅安市乡村振兴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专题培训服务采购项目采用竞争性磋商方式进行采购,特邀请符合本次采购要求的供应商参加本项目的竞争性磋商。一、采购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编号:ZMHT-XM2023060622、采购项目名称:雅安市乡村振兴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专题培训服务采购项目3、采购人:雅安市乡村振兴局4、采购代理机构:四川中采宏泰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二、资金情况资金来源及金额:财政资金,152500元。三、采购项目简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专题培训,详见磋商文件第五章。四、供应商邀请方式公告方式:本次竞争性磋商邀请在“中国政府采购网”及“雅安市乡村振兴局”官网上以公告形式发布。五、供应商参加本次政府采购活动应具备下列条件1、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2、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3、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4、具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5、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7、供应商及其现任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在参加本次采购活动前三年内不得具有行贿犯罪记录。8、供应商截至投标截止日未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9、不接受联合体参与。1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巩固脱贫成效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基石。今年以来,我市以“绣花”功夫查漏补缺,以“精准”姿态提质增色,切实提升脱贫攻坚成色和质量。在此基础上,我市持续提升三条百公里百万亩乡村振兴产业带建设水平,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等工作;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同步推进。一个个新村,就是我市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成果,新村展新颜,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必将更“靓”!本报记者 郝立艺宝兴县硗碛藏族乡依托当地藏族传统文化、达瓦更扎景区打造旅游目的地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入选村镇之天全县禾林村,该村村民正在采挖山药芦山禾茂田园汉源县被果林环抱的村落汉源县苹果喜获丰收天全县仁义镇依托红军文化打造红色教育基地荥经县发挥生态优势建设康养度假新村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活力之源。近年来,雅安市持续用文化为乡村振兴赋能续航,通过传承、发展和创新,广泛开展乡村群众文化活动,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仲秋的雅安,多姿多彩,“丰”景如画。放眼全市各地,村庄颜值明显提升,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乡风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日益增强……深厚文化底蕴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深厚积淀、滋养和传承。9月17日,石棉县新棉街道西区社区在利吉堡举行第九届“砥砺奋进新家园民族团结感党恩”环山鸡节活动。随着海螺声响起,利吉堡的藏族同胞带着三牲五鼎进入现场,开始祭祀仪式。环山鸡节是尔苏藏族独有的民族特色节日,也是尔苏藏族一年一度祭祖、祈福、过年、庆丰收的日子。环山鸡节是尔苏藏族文化精髓的展示活动、传承活动。石棉县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相互交织交融的地方,位于汉族聚居区向藏族聚居区和彝族聚居区的过渡地带,拥有独具魅力的人文历史旅游资源。尔苏藏族“环山鸡节”成为首批省级非遗项目、木雅藏族传统戏剧“什结拉布”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至今的石棉乡土非遗,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独有的特色文旅资源,为石棉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在距离石棉县一百多公里外的芦山县汉姜古城景区,不少干部群众忙着准备芦山“八月彩楼会”民俗文化活动。“八月彩楼会”是芦山县一种独特的传统民...
有“清代立交桥”之称的上里高桥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推动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2023年12月5日,全省乡村文化振兴现场推进会在自贡市富顺县举行,会上公布了2023年四川省乡村文化振兴省级样板村镇名单,雨城区上里镇作为省级样板镇代表上台接受奖牌。近年来,上里镇依托文化振兴,推进乡村振兴,通过用文化“铸魂”,为乡村“塑形”,坚持以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为抓手,以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试点建设为载体,打通文化振兴的“最后一公里”,全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挖掘文化资源厘清文化脉络上里镇初名“罗绳”,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也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边茶关隘。自古以来,茶文化、红色文化、五家文化、孝文化在上里交相辉映。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五甲口场(上里镇旧称)被纳入川藏茶叶贸易市场体系,上里镇成了贸易中心。就在这一年,周边百姓集资修建了一座几乎与水面齐平的石桥,当地百姓称之为“平水桥”;清嘉庆年间,五甲口场的众多商户共同出资修建了横跨白马河东西两岸的高桥。高桥为石质、双敞肩、三拱平桥,桥两侧肩部设计为方形,旱时可上下通行,涝时可泄洪,因此又形象地称其为“清代立交桥”。桥的修建也是五甲口场商贸往来兴盛的直观反映。“家家都有传奇,户户都有精彩”的“五家文化”也成为五甲口场上的一段佳话。1935年,红军进入雅安,后勤部队驻扎上里,在这里...
本报讯近年来,茅河镇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农业产业为支撑、以美丽乡村为依托,坚持从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基础配套、长效管理等方面综合施策,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茶香花海·水韵茅河”。茅河镇成立镇、村(社区)两级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镇、村(社区)第一责任人责任,推行领导统筹、办所督导、村(社区)推进的“三级联动”模式,强化组织力和执行力。科学制定《茅河镇2022年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案》,细化任务分工、理清工作思路、压紧压实责任,严格落实“大气污染”“河长制”“畜禽污染”巡查机制,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实施党员干部先锋示范,全面推广“高岗模式”,结合主题党日活动,率先对道路、沟渠等进行集中清理,对环境卫生整治入户宣传,形成全面发动、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实现庭院更具“颜值”,乡村更具品质。同时,立足茶产业基础优势,围绕畜禽养殖、花卉苗木、乡村旅游、商贸物流,建立“企业+合作社”联盟,推行“一站一卡一员”服务群众全程代办机制,健全基层司法调解等纠纷调处机制,成立“茶调委”,推进茅河镇茶产业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互促互融赋能基层治理,为乡村振兴“助力添彩”。落张高杨劲雁 记者胡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