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四川省雅安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刘子芳一行到荥经县荥河镇烈士村调研乡村振兴工作。今年6月,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市生态环境局的联系帮扶村新调整为荥河镇烈士村。为深入推进联系帮扶工作,调研组通过座谈交流、现场走访等形式,详细了解烈士村的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成效巩固等情况,并对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进行交流探讨。在烈士村岗家山红色教育基地实地参观后,刘子芳强调:一是张驰同志作为市局派驻到烈士村的驻村工作队员,要充分发扬环保铁军不怕吃苦、敢打硬战的工作作风,真抓实干、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二是作为帮扶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将切实发挥帮扶作用,全力支持烈士村在“红+绿”双色融合发展方面走出特色路子,积极协调项目资金,强化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共同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让群众更富、农村更美。市局干部人事科、机关党委、荥经生态环境局、荥河镇党委政府相关负责同志参加调研。
为推进村志编纂工作顺利进行, 5月23日,前进镇双龙村村志编纂委员会邀请区方志办退休同志沈仕林到村指导村志编纂工作,沈仕林从编纂工作的目的、意义,收集范围和工作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并与编纂委员会成员展开激烈的讨论,场面十分热闹。 村志是村落文化建设的基础文化工程,有了村史村志,才能讲好家乡的故事,讲好乡土中国的故事。它不仅能全面、真实、准确反映村、社区历史变迁和发展改革,为本村、社区留下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还能激发年轻一代人对故乡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发挥村志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对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田间披“新绿”,农事催人忙。眼下正是插秧的好时节,四川省玉溪河灌区运管中心联合名山区水利局走进名山区万亩粮经现代农业园区开展助农插秧志愿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秧田里,由党员干部职工组成的志愿助耕队光着脚丫、撸起袖子、卷起裤管,分秧、插秧......大家分工协作、干劲十足,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远远望去,一排排秧苗随风摇曳,洋溢着勃勃生机,蓝马甲映衬着碧绿的秧田,一幅阡陌纵横的田园画卷。经过辛勤劳作,水田披上了一袭象征丰收的“绿衣”。 李桂银 工作人员:“粮食安全事关我们国家稳定,今天我们在这里开展插秧活动,助力灌区粮食发展,同时也贡献我们青年人的力量。” 组织此次志愿服务活动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我们把志愿服务送到田间地头,让志愿服务沾泥土、接地气,就是要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助农增收以及助力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全省第四轮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以来,名山区人社局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实地摸底基层需要,扎实推进2023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招募工作,着力引导青年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汇聚更强大的力量,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8月28日,雅安市名山区2023年“三支一扶”志愿者上岗工作会在名山区政务服务中心召开,会上24名“三支一扶”计划志愿者与各服务单位签订了服务协议,为我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会上,区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方明同志对志愿者提出希望与要求:一要珍惜机遇,奋发有为。要克服怕苦怕累的“娇气”,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要克服自命不凡的“傲气”,坚守服务基层的“初心”;要克服眼高手低的“书生气”,脚踩基层实土。二要立足岗位,不辱使命。要虚心学习,注重实践,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要敢于担当,服务群众,做攻坚克难的奋斗者;要创新思维,发挥才干,做乡村振兴的筑梦者。三要牢记组织重托,树立良好形象。要增强团队意识和自律意识,真正做到“人人都是形象,个个都是旗帜”,真正体现当代大学生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支一扶”计划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促进毕业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是纾解基层人才匮乏压力、推进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策略,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措施。下一步,我局将进一步优化选拔招募机制,健全服务保障,充分...
公 示根据《雅安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2020年雅安市“雅州百千英才计划”申报工作的通知》(雅人才办[2020]6号)文件精神,各县(区)农业农村局通过组织推荐,报市农业农村局,经市农业农村局领导班子研究,拟推荐聂德才、高永国、叶小丽、张伟、杨雪梅五名同志为2020年雅安市“雅州百千英才计划”乡村振兴菁英培养人选。根据相关规定,现将有关情况公示如下:一、基本情况:聂德才同志,男,30岁,大专学历,高级评茶员,现任四川荥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车间主任。高永国同志,男,48岁,大专学历,天全县锦宏盛养殖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叶小丽同志,女,39岁,大学本科,雅安市雨城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张伟同志,男,48岁,大学本科,雅安市名山区农业农村局,国家执业兽医师。杨雪梅同志,女,45岁,大学本科,四川省名山茶树良种繁育场,场长,农艺师。二、反映情况方式:在公示期限内,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通过来信、来电、来访等方式,向雅安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反映情况。公示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反映情况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坚决反对借机诽谤诬告等行为。公示时间:2020年5月25日至5月29日。反映情况电话:0835-2223667,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正和路1号。 雅安市农业农村局 ...
为增加群众就业机会,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望鱼镇成功申报了2022年中央财政衔接资金以工代赈项目。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 2月22日,雨城区望鱼镇2022年中央财政衔接资金以工代赈项目顺利开工,该项目总投资392万元,共处治水毁灾害工点7处,包含改移道路50米,恢复重建道路约200米,恢复重建挡墙共计10段,恢复水沟约480米。 开工仪式上,区发改局到场领导表示,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目的是让当地群众切实享受到好处,撬开“村民+技能”致富新大门,用以工代赈助推乡村振兴的探索之路,促进了产业的发展,有效改善项目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投资环境。 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改善我镇交通基础设施条件,降低项目区运输成本,优化优质农产品产业链,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我镇将结合当下疫情防控和防火形势,严格按要求落实防控措施,把安全放在首位,保证工程质量。
信息约稿: 乡村振兴——思维决定高度 “4.20”地震灾后重建让宝兴的基础设施得以完善,全县人民“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夹金山南麓。如何再在当下的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兴旺发展,关键是在于思维的高度。我县是熊猫老家,在鼎力支持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过程中,乡村振兴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思维: 一、乡村要振兴,必须留住人。老百姓留守家园,需要解决基本生活保障。如何解决村民在县内就有可观的收入,能够支持村民在当地生活好,这是我县乡村振兴的最终落脚点。作为传统的农业山区县,要寻求土地收益最大化,传统农业转型就迫在眉睫。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在目前土地分配机制下的,土地利用问题,现在县内的土地利用率低,其最根本问题就在于土地过于零碎。采取“连片整合+确权登记”方式提升土地的利用价值,在土地确权的同时进行整合整治,将有意愿流转的土地,进行合理、合法的整合,将小块的、零散的土地整合成片。将同一区域内土地平整,完善地块内的生产路(机耕路)、水井、水渠、电力、排灌、农业设施等建设。 二、通过“土地流转+产业规划”方式将土地交给想种地,能种地的人手上,提高土地利用率,承包权依然是原村民的,经营权交给别人,村民除了收租金外,还可以就地务工,增收顾家两不误。鼓励村民成立农村合作社,政府出面对新...
为稳步促进 脱贫攻 坚与乡村振兴无缝衔接的进程,宝盛乡坚持严标准、按规程、干实事原则,将乡村振兴动态调整常态化管理和信息采集工作开展落实,确保脱贫户数据精准性、完备性。 落实信息采集。乡村振兴办定期入户进行信息采集工作,对于外出务工人员采取家人转述、微信及电话联系方式采集,对照动态情况统计表逐项对脱贫户进行核实,并采集新增人口的身份证、户口本相关信息,确保入户采集的准确性。 落实数据审核。采集信息集中整理后,由各村支部书记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初步审核,对新增或减少的信息首先召开村两委会议对拟调整人员进行初步研判,随后按照相应规程,进行民主评议、审核、公示公告等步骤,同时做好档案资料整理,确保逻辑正确、程序规范、资料齐全。 落实数据报送。乡村振兴办工作人员对各村上报的自然增减人员及平移信息进行再次审核,确保无误后,报县送乡村振兴局。报送完成后,再次对数据进行核查,对劳动技能、健康状况、务工状况等信息同医保、劳保等部门进行信息比对,切实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近年来,宝盛乡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多举措加强文明乡风建设,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一是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外在美”。宝盛乡引领群众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实施乡村清洁工程。采取 有力 措施对占道经营、乱停乱放、乱搭乱建等行为进行整治。 二是推进文明乡风建设,丰富“内在美”。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评选最美家庭先进典 型 ;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增强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营造“氛围美”。宝盛乡结合地方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在村民文化广场设有宣传栏及文化墙,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全方位提升村民素养。
11月11日-13日,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切实加强对困难群众的关心和爱护,宝兴县医疗保障局组织帮扶责任人分批次深入帮扶村积极开展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包括慰问了31户困难群众,总计大米31包,植物油31桶。 活动中,帮扶干部纷纷来到各自帮扶的困难群众家中走访慰问,送上20斤的米一袋、10斤植物油一桶等物资。在和帮扶对象真情交流中,帮扶责任人认真倾听他们目前的状况和对脱贫致富的感受,耐心细致地向困难群众宣传讲解医疗保障政策以及党的二十大精神,勉励他们树立信心、积极劳动,早日致富。 通过走访入户和政策讲解,进一步拉近了帮扶责任人与困难群众之间的感情,掌握了解困难群众的最新动态,为不断巩固乡村振兴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