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我套种的核桃树,明年丰产后每亩地可增收2万元。”7月13日中午,名山区黑竹镇王山村骄阳似火,村民李学均还在地里除草,茶园里套种的几十株核桃还需精心管护。 “李师傅,核桃马上就要成熟了,不要把它们伤着了。”驻村第一书记陈立正在查看茶叶管护情况和核桃生长情况。陈立查看核桃的生长情况王山村的核桃个头大 喜获丰收的果农笑逐颜开 机缘引来新产业 王山村紧邻318国道,黑竹至廖场的乡道穿村而过,便利的交通并未给村民带来多少收益。因村民思想落后且安于现状,村中没有支柱产业,至今还保留有大片低附加值的土地。王山村一度被认定为省级贫困村。 一次偶然机遇,王山村村民迎来发展契机。“本村群众在村委会旁随手栽种的一株汉源核桃,到2015年时,结了300多公斤果实,卖了900多元钱。”陈立说,如果1亩茶园能种上四五十株核桃,应是一笔丰厚的收入。 确定王山村有棵“野核桃”,未经管护就获得丰收,帮扶单位原雅安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团队及时赶到村中考察论证,对王山村土壤、雨水、光照等自然条件进行充分分析。“这里的土质很特殊,到处都是砂质土,适合核桃生长发育。”大家一致认为,可大面积种植“川早1号”这个品种,不仅对原有茶叶生长不会造成影响,还有利于改善水土环境,有利于老百姓增收。 说干就干,驻村工作队和王山村“两委”决定采用党建扶贫模式,党员干部先行,在村集体土地里先种植40亩...
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在全区开展区级各部门(单位)全覆盖“包保”茶企行动要求,近日,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大峰先后两次带领局班子成员,深入新店镇走访调研“包保”茶企,同所联系的茶叶企业建立畅通的联系渠道和沟通机制,详细了解了“包保”茶企生产经营情况、企业运管机制及有关问题症结,全面掌握茶企的土地性质产权、产量产值、财务制度、生产资质、环保设施、商标品牌及食品安全等基本情况,针对性问诊把脉,提出可行方案,落实茶企提质时间表、路线图和实施步骤。 下一步,区乡村振兴局将按要求全面加强茶企服务指导,对“包保”茶企精准式、手把手开展茶企提质行动,帮助协调解决提质推进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和指导茶企加快健全财务制度、实现产销分离、推进关停并转、推动转型升级,确保符合条件的及时入规入统,做到应统尽统。
为进一步规范茶叶加工行业秩序,持续推动茶企转型升级,2月6日,黑竹镇组织召开规范茶企生产行为持续推动茶企高质量发展专题会,会议由黑竹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坷遥主持,区第一片区政策指导组组长刘翔、包保单位区纪委常委程铧渴、黑竹镇党委书记陈文彬和黑竹镇26家茶企负责人及包保责任人参会。 会上,学习了《雅安市名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通知》文件精神,区第一片区政策指导成员单位从茶企财务、税务建账、奖励政策、食品安全、产销分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 刘翔指出,要解放思想、善作善成,深入实施依法建账、产销分离、主体培育、品牌创建等工作,推动我区茶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茶产业附加值大幅提升、茶产业综合产值翻番,全力打造全国一流茶叶生产、加工基地,为加快打造“蒙顶山”百亿产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程铧渴、陈文彬分别代表包保单位和黑竹镇党委作表态发言。 会后,参会茶企与区政策指导成员单位开展座谈交流,及时协调解决茶企反馈问题。
2018年12月7日,下里茶舍红茶荣获“第十九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2019年4月7日,下里茶舍生查子牌红茶、红窗影牌红茶荣获“第四届亚太茗茶大奖”银奖。近来,碧峰峡镇下里茶舍捷报频传,下里茶舍高端红茶赢得广泛赞誉。 下里茶舍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3年,位于碧峰峡镇柏树村3组。自公司成立以来始终秉持“生态 绿色 高端”发展路线,自建优质茶园200余亩,主营红茶、绿茶和黑茶产品,茶叶年销售量达300余吨。下里茶舍现有高品质茶叶品牌10余个,其中红窗影、下里云雾等5款茶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并多次获得全国性奖项。 下里茶舍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履行社会职责,通过“统一规划、统一指导、统一标准、统一收购”的方式,带动柏树村、七老村、八家村100余户农户种植高山茶1000余亩,高山茶现已成为柏树、七老、八家的支柱产业。 长期以来,碧峰峡镇坚持以茶产业为基础,引导、推动茶产品提档升级,带动全镇建成高品质茶园18000余亩,茶叶种植带动群众户均增收约4000元,乡村振兴基础更加牢固。
2017第八届“蒙顶山杯”斗茶大赛现场雅安日报/北纬网讯 3月28日,2017第八届“蒙顶山杯”斗茶大赛在雨城区中国藏茶村举行,各派高手汇聚茶界“武林大会”,冲、嗅、斟、观、闻、品,各显神通,决出了4类别的金银铜奖。当天上午10时许,斗茶大赛拉开帷幕,绿茶制茶师打开炒锅开关,凭借经验,用手感知锅内温度,待温度最佳时,将上好的鲜茶叶倒入锅内开始制作……现场的观众亲眼见到鲜叶在师傅的手中翻转,最终成为平时所见到的成品茶叶,均感到神奇,忍不住围上去体验制茶过程。本届斗茶大赛,蒙顶山茶—手工甘露、雅安藏茶紧压茶、散藏茶、红茶4类别评审同时展开。全市16家茶叶企业、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选手代表本单位参加手工甘露制作评审,11家藏茶企业19个藏茶样(散茶样9个,紧压茶样9个)进行藏茶评审,6家茶企业7个红茶样进行红茶评审。为了保证评审过程的公开公正,大赛组委会不仅请来了7名资深专家评委,还请到了20位市民组成大众评审团,对参赛茶叶从外貌、底料、汤汁等多个角度进行评分。由于藏茶和红茶的制作周期长达一年,在斗茶大赛现场,直接对成品进行评审。此外,为了打破评委们对品牌形成的固有概念,组委会去掉参赛茶叶的商标,仅保留编号,让产品用色、香、味的实力俘获评委的味蕾。值得一提的是斗茶大赛现场,不仅有比赛,还有精彩的茶艺表演、变脸等精彩节目。从雅安走向国际的茶人王霏带来了唯美的功夫茶艺表演。大赛组委会负责人表...
喝下一盅茶,就得知道它在制茶工艺中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得知道它的产地、采摘于哪个季节——在一般人眼里,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对中级评茶员来说,这只是一项基础技能。从今年元旦起,没有QS认证标志的茶叶企业将不能生产和销售茶叶产品。而企业要获得QS认证,条件之一就要配备一名专业的评茶员(师)。来自相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市在册的近400家茶叶企业,只有30多家获得了QS认证。市茶业协会有关人士呼吁:企业需要有专业的评茶员(师)来保证茶叶产品的质量。1月30日至2月5日,我市举办首期中级评茶员培训班,这在全省尚属首次。此前,市内茶业界人士或爱好者想要取得资格,都需要专程到杭州去参加培训考试。学评茶 6大茶系要了解来参加本次培训的40多名学员“来头”都不小——除了质监等相关部门的10多名工作人员之外,几乎全是茶叶企业的老总。面前,摆上一套特制的评茶工具。捧一撮茶,先看外形、手感,再冲泡,再根据其汤色、香味、口感,评出茶叶的等级与质量……为了要当上中级评茶员,学员们个个铆足了劲儿。记者从课程表上看到,这次培训的内容不仅包括对绿茶、白茶、花茶甚至普洱茶的审评,还包括了茶叶QS认证、有机茶认证以及南路边茶、蒙顶黄芽加工技术和机制名优茶加工技术等许多内容。“整个四川真正能评好茶的人不多。要评好茶,就得了解6大茶系。”培训班的第一节课由省农业厅高级农艺师朱万成担纲。他认为,茶叶生产企业的...
宋勋为客人泡茶 人物简介:宋勋,48岁,名山正大茶叶有限公司经理。高级评茶级,高级制茶师。家乡在名山区马岭镇的他,在茶园里长大,10多岁就学习制茶。1990年,在四川省名山茶树良种繁育场工作。1996年到名山正大茶叶有限公司上班至今。今年年初,宋勋被评为雅安市“制茶大师”。他,生于茶乡,长于茶乡,工作也与茶有关。他从小在茶地里长大,高中毕业后,就应聘到名山茶树良种繁育场工作,经过6年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制茶经验。1996年,名山正大茶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大”)在名山开办公司时,他被公司领导看中,在该公司一直从事着生产技术方面的工作。“与茶打交道20多年了!”8月10日,在宋勋的办公室内,他向记者讲述了他与茶20余年的缘分。打好基础六年在茶良场学技术宋勋的办公室摆放着正大的各种产品,会客厅内有专门的功夫茶具。“在来正大之前,我在茶良场工作。”宋勋娴熟地开始为客人泡茶,“我是在茶地里长大的!”宋勋的老家在名山区马岭镇山娇村7组。一直以来,位于总岗山山脉的马岭镇就有茶园,早在他在上中学时,他家里就承包了马岭镇的一个茶场。小时候,宋勋像现在的很多茶乡小朋友一样,一到周末,就到茶场去采茶,到茶场的生产车间去看父亲手工制茶。“先是好奇,后来觉得有意思,就跟着父亲学会了制作手工茶。”宋勋说,后来没想到他就以制茶为职业了。宋勋高中毕业时,正是名山大力发展茶叶的时候,正好遇到名山茶树良种繁育场...
茶园拍摄茶艺表演作品展示雅安日报/北纬网讯 5月26日至27日,主题为“悦享蒙山茶·盛世茶服秀”的蒙顶山国家茶叶公园茶服秀暨摄影采风活动在名山区开展。四川省知名摄影家和茶艺师共计60余名嘉宾参加了此次活动。该活动由名山区人民政府主办,四川省企业家摄影协会、四川省川茶文化研究会和名山区委宣传部承办,四川省企业家摄影协会旗袍艺术专委会、成都市美女会平台、四川省企业家摄影协会无人机航拍专委会、名山区摄影家协会执行。茶艺、茶技、茶服……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茶艺师们演绎了禅茶茶艺、传统茶艺表演、太极拳、茶园茶服秀、茶园民族秀等活动,将中国传统的茶服艺术之美与名山生态茶园之美融合。而摄影师则在茶艺师的精彩表演下,进行天马行空的拍摄创作。“此次活动的开展,实现了文化与旅游、文化与文化资源的交汇相融,赋予名山生态茶园品牌新的文化内涵和活力,有效地将名山生态茶园的自然之美和文化底蕴向川内企业家进行了展示和传播,促使更多的企业界人士为名山生态茶园的魅力所吸引,到名山观光旅游、采茶体验,休闲互动,推动名山生态茶园向互动式体验消费转型。”名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代先隆说。作品展示作品展示作品展示作品展示值得一提的是,为提升作品质量,活动前,组委会专门邀请摄影家和茶艺师参观蒙顶山茶史博物馆,详细了解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蒙顶山茶文化系统,并在名山区清漪湖、月亮湖、跃华茶庄,万古乡尖峰顶、中峰乡牛碾坪、双河...
日前,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的中国首届茶旅大会在宜昌五峰县举行,大会评选了十大“2018年度全国茶旅金牌路线”。雅安市名山区“世界茶源—茶产业文化旅游经济走廊”成功入选。 据了解,名山区确立了“1+7+N”的空间布局,通过“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产品变商品、茶山变金山”打造“花香茶海”,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成一条长69公里的生态茶产业文化旅游经济带,在经济带上分步打造科普茶乡—牛碾坪、骑游茶乡—红草坪、浪漫茶乡—月亮湖等7个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茶乡组团,同时在走廊上培育了若干个休闲农场、茶家乐、茶庄和民宿,形成了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的茶旅融合、全域旅游的发展格局。 同时,名山区深化茶旅融合,围绕“1+N”多元产业走廊建设,大力推进生态茶产业文化旅游经济走廊提质扩面。着力茶园种植标准化、茶园绿道景观化,走廊沿线茶园实现应种尽种和规范种植,基本形成“茶中有花、花香茶海、色彩纷呈、四季辉映”特色旅游景观,走廊沿线视觉冲击力、观赏层次感大幅提升。着力旅游标识规范化、农房管理制度化,道路交通、标识系统、骑游观光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出台《生态茶产业文化旅游经济走廊沿线农房和茶家乐建设管理办法》,旅行通达便捷度、农房管理规范化极大提升。着力体验项目多样化、餐饮住宿特色化,建设“一心一园三基地”垂钓体验、婚纱摄影、民俗婚庆、知青大院等一批综合体验项目,建成牛碾坪帐篷...
伴随着2025年蒙顶山茶第一背篓茶争鲜上市,世界茶都茶叶交易市场迅速迎来各地茶商“抢鲜”采购的热潮——日交易量已达15吨,成交额突破1500万元,蒙顶山茶以其“鲜”声夺人之势,持续吸引着茶商目光。是什么让蒙顶山茶如此备受追捧?世界茶都茶叶交易市场又如何借“鲜”机,逐步迎来交易旺季?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交易市场,一探究竟。 3月3日,记者走进世界茶都茶叶交易市场。只见市场内茶香四溢、人来人往,茶商们忙着挑选、洽谈、签单,一派热闹景象。来自湖北荆州的茶商李儒军便是其中之一。他表示,蒙顶山茶的盛名早已在外,优良的茶叶品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吸引他们这些外地茶商纷至沓来的原因。 湖北荆州茶商 李儒军:“蒙顶山茶吸引了我们很多茶商,而且是全国各地的,因为这个茶它品质非常好,茶叶的文化底蕴很深厚。” 除了蒙顶山茶本身的价值和魅力,世界茶都茶叶交易市场作为全国最大的绿茶交易市场之一,其品种齐全、交易便捷的优势,也吸引着各地茶商。来自贵州遵义的茶商代先念就坦言,在这里进行集中采购,省去了奔波多地的时间和精力。 贵州遵义茶商 代先念:“名山这边是全国最大的绿茶交易市场之一,品种比较齐全,到这边来什么茶叶都可以购买得到,不用跑第二个市场。” 品种齐全固然重要,但对于精明的茶商而言,最终驱动他们选择世界茶都的,还是有利可图的商业价值。本地茶商张海龙一语“道破天机”,外地茶商不远万里...